天天看点

朱士林|趣谈农时谚语“做天难做四月天”

作者:心语文化

朱士林 男 1947年8月出生, 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会会员,上海市崇明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上海市高级经济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和一级(高级)商品经营师资格证。

1968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8月退休。退休前系崇明县供销合作总社机关干部。工作期间,先后在《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上海商业经济》和《上海住宅》等刋物和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和文章。退休后撰写的数十篇文章和诗歌也在《东方城乡报》《中国社区报》《中国剪报》《社区》《工会博览》和《速读》等报刋杂志上发表。©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投稿及咨询请联系本公众号。

趣谈农时谚语“做天难做四月天”

数百年来,居住在长江下游东海入海口的崇明岛上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产实践,总结了许多富含哲理且又喜闻乐见的农家谚语和有关天气方面的气象谚语。今天笔者说一说关于“做天难做四月天”这句谚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众所周知,天是至高无上的,它在自然界总是随心所欲、独来独往,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漏洞百出,每逢下雨天,凡是有漏洞的地方雨水顺注而下,致使农作物被淹没,老百姓都被洪水所冲走乃至丧失性命。见此情形,女娲开始补修天上出现的漏洞,把漏洞百出的天修补得天衣无缝,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女娲补天”。另一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那时的人们好比生活在火炉旁,无论白天黑夜都要被火红的太阳晒得汗流浃背,别说那些晒得干枯不活的庄稼,就连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被晒得焦头烂额、奄奄一息。眼看火辣辣的太阳将要把地球上的生灵要灭亡了,于是出现了一位英雄。有一天他手握数百公斤重的大弓和数十公斤重的长箭,当他把箭搭在弓上,用粗壮的大手拉动弓弦,只见一团火光接着一团火光从空中掉落地上,待到剩下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天开始发话了,要求英雄手下留情,剩下这最后一个太阳,同时天还向人们保证,努力为活着的老百姓造福。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天自此以后再也不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了。天上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循规蹈矩、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按照农时的特点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只要勤劳耕作,对播种的农作物合理培管,那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待到秋天收获季节总会有好的收获,五谷丰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道酬勤”。如果人们违背了天意,则就要受到天的惩罚,严重的则就受到“天打五雷轰”。

朱士林|趣谈农时谚语“做天难做四月天”

一年有十二个月,农历四月份,对于天来说,是最难做事、最难做人的一个月。崇明岛上长期居住的老百姓概括了两句话佐证了“做天难做四月天”这一句谚语。这两句话是:秧要日头(太阳)蔴要雨,蚕要温和麦要寒。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认识细细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历史上每年的农历四月,是春末夏初交替之时,天气变化多端,风云变幻莫测;有时气温上升高达30度乃至超过30度,有时气温骤降低至10度以下;有时上午天气很好阳光普照,下午或晚上突然受到北方冷空气南下,倾刻间狂风大作,气候变得阴暗潮湿;有时有雾霾沙尘暴,有时有雷鸣电闪,紧接着还有“春雷雪见冰”的天气出现……而这种恶劣多变的气候对于农作物来说非常不利,对于某些生物和动物来说也是大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增加了不少困难……

水稻和三麦(元麦、大麦和小麦的总称)是崇明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清明节之后,农户就要开始筛选稻种、浸种催芽;在谷雨节气到来之际将预选划定的田块作为落谷的秧田(一般按1:10的比例确定秧田的播种面积,即十亩水稻田落定一亩秧田)。到了农历四月,正是稻谷种子在秧田里吐绿生长期,这时候的秧苗需要大量的光照,也就是说希望天气好、阳光普照、日照充足。

崇明岛上的农户早先大都是渔民,为了捕捉鱼虾之类的水产品,他们自己动手编结渔网和搓就麻绳(草绳容易扯断),为了节减成本加上交通不便,他们在围垦后的土地上种植蔴树,待到秋后收割后,将蔴杆上的皮剥下来浸泡后编织成粗细不等的麻线麻绳。每年的农历四月正是这些蔴苗生长的时期,蔴苗生产期不需要太阳光照,而最适宜的气候是小雨蒙蒙或阴雨绵绵。

居住在崇明岛上的农户除了重视渔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外,还有一些农户家庭重视养蚕这个副业生产。在旧社会,穷人家单家独户养鸡养鸭和养羊的,都不把这些当做副业生产的(很少有人家养猪的,只有地主富农家才养得起牛,因为这些大牲畜花本大),一般的农户家养鸡养鸭生下来的蛋都舍不得自己吃,要逐日积攒下来后拿到集市上兑换钱再购买油盐酱醋糖等物品,每到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之时(如孩子结婚、老人寿庆等)才宰杀自己饲养的鸡鸭鹅等禽畜。

在那个年代,农户在宅前宅后或沟边种上几株桑树(桑树成活率比一般树高),家里用竹制的筛子或藤盘养入数百条或上千条蚕宝宝。每当农历四月,正是白白胖胖的蚕宝宝需要温和的天气,害怕阴冷潮湿的气候,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这些蚕宝宝就要停止进食而转为吐丝作茧阶段。如果气温阴冷,将直接影响蚕宝宝的性命乃至过早丧命而不能吐丝作茧。

朱士林|趣谈农时谚语“做天难做四月天”

每年的农历四月,是生长在农田里的三麦(崇明人大都种植元麦,较少种植大麦和小麦)在经历过隆冬严寒的考验后进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开始蓬勃生长抽穗灌浆。这个时期麦苗不需要阳光晒,而需要濛濛细雨和潮湿的气候,按照老农的说法,这时候的麦苗在抽穗时是“麦莠寒”。

以上就是笔者就数百年来老祖宗对“做天难做四月天”所高度概括的“秧要日头(太阳)蔴要雨,蚕要温和麦要寒”这两句话含义的注解。

“做天难做四月天”,这句拟人化的农时谚语,充分体现了我们崇明岛上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朱士林|趣谈农时谚语“做天难做四月天”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