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作者:长安威海

  或许,你不会特地跋涉至偏远的小山村,只为观看一位花甲老人编织竹筐;或许,你也不会远赴古老的镇落,只为欣赏一位姑娘在庭院中染制花布。然而,当这些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通过短视频将自己的才华和技艺呈现于网络之时,却能吸引无数网友的目光。

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手艺人在绘制图案 图源|澎湃新闻

  得益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诸多非遗技艺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活”了起来,而且还“潮”了起来。

  短视频让我们“看见”非遗,它又能否深度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01

  不管是簪花围还是英歌舞,不管是社火表演还是福建“游神”,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短视频“认识”到它们。

  有网友评价,中国的非遗文化“不仅火出了圈,还火出了国”,这其中,短视频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短视频的传播,非遗经历了线下体验—线上爆火—反哺线下的路径。非遗与短视频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原汁原味的文化内容通过新的表达手段,融入现代生活,解锁了非遗的更多可能。以福建泉州蟳埔的簪花围为例,短视频让这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在线上出圈,然后数以千万的游客前往体验,簪花围在线下实现了二次“生长”。

  其次,非遗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契合、与现代生活美学的交融,为其传播摁下了“加速键”。还是以簪花围为例,它的美被发掘是在互联网出圈的第一步,其承载了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传递出幸福、温暖与善意,这一精神内核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不谋而合,才是其最大的吸引力。

  再次,非遗通过创意转化,突破地方性、历史性局限,成为可以共享的当代审美文化。非遗经过时光淘洗,本身就具有独特韵味。在福建“游神”活动中,因为对游神形象进行了大胆改革,拥有“漫画脸”的游神迅速捕获了用户关注。在短视频的加持下,这一原本充满地域性的民俗活动不断破圈,“名扬四海”。

  “非遗”二字,自带“曲高和寡”的气质,但当其遇上短视频“两创”,其忽然就变得生动、接地气、有灵气。

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朱立群通过电商直播介绍罗织品 图源|光明网

02

  短视频表达直观生动,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意义,无须赘述。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传播有可能给非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有效防止负面影响,才能更好赋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得到充分展现。非遗通常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短视频往往只能呈现其表面的、片段化的内容,难以全面展示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可能会让受众对非遗“浅尝辄止”甚至产生误解。

  第二,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可能扭曲非遗文化的本质。为了吸引受众,一些非遗题材短视频制作者可能会过度强调非遗的表面形式,甚至夸张、歪曲其真实内涵。这种娱乐化的处理方式可能会使非遗失去原有的庄重感和文化价值,变得肤浅和庸俗。

  第三,短视频的“套路”传播可能导致非遗文化“两创”的同质化倾向。由于短视频的制作门槛相对较低,大量内容相似的非遗题材短视频可能会涌现出来,而它们“出圈的模样”可能会让非遗传承人等误会,原来这样做、这样的产品、这样改造才会被接受、被认可,这才是市场所需,进而往同质化方向“创造”,使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第四,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可能加剧非遗文化的无序或过度开发。比如一些商家可能会把非遗当噱头,罔顾非遗的标识意义和文化内涵,胡乱开发文创产品、体验服务等,影响公众对非遗的正确认知和观感。这种不良的商业化趋势不仅无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反而有可能导致非遗的失真甚至灭失。

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短视频 图源|北国网

03

  既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下我们在开展非遗文化传播时应追求的方向。

  首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因短视频时长有限,或难以一次性将一个非遗项目的魅力展示完全,此时可尝试采用系列化方式,将非遗的技艺、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展现全面。在这方面,微短剧的一些探索可以借鉴。

  其次,注重故事性表达和情感共鸣。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传递。短视频《非遗泉州|蟳埔女习俗之“簪花围”》便讲述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对簪花围的热爱和坚守,让观众在欣赏非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承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态度等。

  再次,充分利用不断迭代的科技手段,对非遗进行创意性演绎和呈现。比如,可以利用特效、动画等方式,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可以尝试在短视频中加入互动环节,或者多多体现非遗文化生活化的一面、解压治愈的一面,让观众能够真正共情,进而学习、尝试、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一观”。在这方面,山东的“花饽饽文化”特别值得一提。春节前后,山东花饽饽“占领”各大媒体平台,而它们并非都出自非遗传承人和商家之手,更多的还是来自网友的创意和尝试,因为有了广大网友的加入,花饽饽才真正实现了“花样百出”“脑洞大开”。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非遗华章。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做好非遗传播、助力非遗发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不是掌握了非遗技艺的才是非遗传承人,在“人人都是广播站”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