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作者:青云塾

一日,不披袈裟吃饭,有僧问:“莫成俗否?”师曰:“即今岂是僧邪?”

——《五灯会元》第六卷涌泉景欣禅师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白话直译:

一天,涌泉景欣吃饭时没有披着袈裟,于是就有僧人问他:“你这样行事不是和俗家人一样了?难不成你想还俗?”

涌泉景欣回答说:“难道我现在就是僧人吗?”

提示:

参禅门公案,最好是读原文,反复去琢磨文字背后的意思。实在读不懂可以先看“白话直译”,暂时从字面上去解读。“鉴赏评说”是对公案的个人解读,能看则看,看个热闹就好了,别当真。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鉴赏评说:

无独有偶,关于“僧俗”的问题南泉普愿禅师也有类似的公案,大意是这样的:

一位僧人来礼拜南泉普愿,拱了拱手就随意的站在一旁。南泉普愿说:“你这个样子有点太随便了哦,看起来就像俗家人一样。”

听得此话,僧人赶忙双掌合十交于胸前,以示恭敬。

南泉普愿说:“这样又太拘谨,一看就是出家人。”

僧人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执于规则、纲常等所谓的准则,那么注定陷入两难境地,就像文中的僧人一样,最终搞得自己手足无措。

难道僧人就一定要穿着袈裟,见人就非要双掌合十?任何“约定成俗”的准则都是人的有限认知,展现的并不是真相。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岂是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头发的多少决定的?

如果“心”随万法而动、“念”随境而生,则永远也得不到真相,总会陷入两难境地!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人们总是在遵循这些“约定成俗”而行,以貌取人的不在少数。穿黄色冲锋衣的都是送外卖的,西装革履的不是卖房的就是推销保险的,真正的大老板都是不知名品牌的“一身廉价”......

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说什么样的话、吃什么样的早餐......各种千奇百怪的“限定”都有,可悲的是人们还都认同,即使违背自己的意愿也要像更高的“阶层”靠拢,生怕自己“落后了”。

这就是最可悲的地方,人们陷入这种认同局限而不自知。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当认为自己是“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就会与其他万物划清界限,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

当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就会与其他同事隔离开来,总是爱“指点江山”、“吹毛求疵”、“老子天下第一”。

当认为自己是“雅士”,就会与其他“俗人”区别开来,只欣赏自己的“高谈阔论”、“一朝风月”,看不惯别人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只要有了认同,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只要你认为你“是什么”,于是一切矛盾、所有的“不自在”就此产生了。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因此,佛陀教导众人修行,不是要传授什么高超的本领,而是说只需要放下“约定俗成”就行了。佛陀不会认同自己是觉悟者,佛也不认同自己是佛,所以才能彻底解脱。

世界的真相本就是无任何差别的,万物的本来面目就是现在展现的样子,无所谓“俗”,也无所谓“僧”,没有任何概念,概念只是人心意识创造的产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既然所有概念都是“有为”的念想,就不要去在意那些不实的虚幻。自己觉得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评说,可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洒脱自如呢?

其实,要做一个“自在”人说难也不难,就在一念之间。只需要好好的去感受当下这个自己、接受他。“他”才是最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应该好好的拥抱他,不要再嫌弃他。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安于当下,就不会心随境动,如如不动,何处不是自在?就像那首诗说的那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封锁自己人生的往往是我们自己,从认同“我”这个字开始,一切都被禁锢了,不得自在。生命有无限可能,何必要执于“僧”或“俗”呢?

什么是俗人,什么又是僧人?只要有所认同,就失去了“真我”

俗 人不知道自己是俗 人,那是没有自知之明,是“愚痴”;俗 人承认自己是俗 人,那是趋于认同,是“我执”!

“愚痴”和“我执”都应舍去,感受自己、认识自己,但不要瞧不起自己,这就足够了。摒弃“僧”与“俗”等所有“二元独立”,真我 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