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侠肝义胆照汗青--浅析西汉名将季布、栾布的传奇人生(全文)

作者:云卜堂

作者 康有鹏

侠肝义胆照汗青--浅析西汉名将季布、栾布的传奇人生(全文)

季布剧照

在“垓下之战”血雨腥风般的惨烈厮杀声中,西楚霸王项羽以慷慨悲歌而自刎于乌江。这场影响华夏历史进程、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亦终于落下了帷幕。

作为战胜者汉王刘邦,悬赏千金捉拿曾任项羽“五虎上将”之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者,则夷灭三族。后因贵人相助,季布获释,成为汉初名臣,且得以善终。而梁国大夫栾布,却因给“汉初三大名将”之梁王彭越收尸,被捕后临汤镬酷刑而不惧,据理力争,也得到了幸免。

司马迁因“(季布)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于势而倍死”为其立传。季布和栾布,均出身于社会下层,他们为气任侠、重义守诺和不惧权贵的豪侠之气,不仅扬名于当世,给后人也留下了深深的启迪!

一、摧刚为柔,“一诺千金”传英名

(一)

据史记载:“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为楚地谚语,广为流传。“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可见,在楚地声名显赫的季布,得到项羽重用后,曾率军屡次使刘邦困窘。故而,高祖盛怒捉拿季布,欲解心头之恨。

此时,季布就躲藏于濮阳一周姓人家。周家说:“朝廷悬赏捉拿您非常紧迫,追踪搜查马上就到了我家,将军若能听从我言,我才敢给您献计;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便答应了。周家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放在运货的大车里,连同家中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朱家。朱家心知肚明,便买下了季布,让他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儿子说:“耕作之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一定要与他吃同样的饭。”

尔后,朱家便乘坐马车去了洛阳,拜见了名闻朝野的汝阴侯滕公。滕公名夏侯婴,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秦朝末年,任沛县掌管车辆的司御、候补县吏,与亭长刘邦关系极为密切。刘邦起兵后,夏侯婴始终追随征战,出生入死,屡立奇功,多次受封拜爵。他曾赦免犯罪当斩的韩信,并举荐其做大将军;在项王穷追不舍的危难时刻,保全了汉惠帝和鲁元公主;还参与平定臧荼、韩信、英布等异姓王叛乱。此后,他以太仆身份,一直效力于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始终忠心耿耿,没有半点差池。

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便乘机问道:“‘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的追问,深深地打动了滕公。他接着说:“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又以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事例,告诉滕公高帝的举动,实为资助敌国啊!便对滕公说:“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进谏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乃大侠,猜想季布一定隐藏于他处。答应道:“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此意奏明圣上。于是,汉高祖就赦免了季布。此时,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因此名闻当世。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愿意服罪,高帝便任命他做了郎中。

(二)

汉惠帝刘盈即位后,朝中大权都集中于吕太后。这时,季布被提拔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说,想与吕太后结为百年之好。对这种极具侮辱性的挑衅,太后大为震怒,即刻召集群臣商议。“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面对众将领齐声附和,中郎将季布怒不可遏。便斥责道:“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白登之围”的惨痛教训,不顾樊哙乃大功臣及吕后妹夫特殊身份,面对满朝文武,认为这是当众欺骗太后,提出大将军樊哙当斩!接着陈述到:“秦朝因对匈奴用兵,引起陈胜等人造反,至今战争创伤尚未平复,而樊哙却阿谀逢迎,岂不是想要天下动荡不安吗!”史载:“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三)

汉文帝时期,季布做了河东郡守。史载:“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大意为:有人说季布很有才能,文帝打算让他做御史大夫;却又有人说他虽勇敢,但好发酒疯,而难以接近。这样,季布来到长安便在客馆待了一个月,皇上召见之后,又让他回到了原郡。

遭遇冷落后,季布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圣上恩宠,在河东郡任职。您无缘无故地召见我,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您;现在我到了京城,而没有接受任何事情,仍遣回原郡,这一定是又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接着,季布庄重而严肃地说道:“‘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面对季布反问,皇上默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郡,好比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四)

楚人曹丘先生,善于辞令,好结权贵,以此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䆠官赵同等人,与汉文帝之窦太后的兄长亦有交情。季布得知此事后,便寄信劝窦长君道:“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宽厚长者,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回乡,想让窦长君写信去拜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在曹丘恳求下,终于得到书信,他便起程去了。

曹丘先差人把信送给季布,季布果然大怒。曹丘到了之后,便对季布作揖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看了看怒气未消的季布,曹丘略显停顿,又接着说:“我与将军您都是楚地人,由于我的到处宣扬,才使得您的大名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要坚决地拒绝我呢!”于是,季布转怒为喜,便把曹丘先生请入室内,留住了几个月,视为最尊贵的客人,还送给他丰厚的礼物。

(五)

太史公还记述了季布的弟弟季心、舅舅丁公的故事。阅之,颇耐人寻味!

史载:〝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就是说,季心的勇气,胜过关中(京城长安)所有的人。他待人恭敬谨慎,好打抱不平,周围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着替他效命。季心曾经杀过人,逃到了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相袁盎把他隐藏在家中。季心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袁盎(作者有专论),又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灌夫、籍福这些人。灌夫,颍川郡颍阴人,西汉名将。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率一千人跟随父亲从军,立下军功被封为中郎将。父亲战死,灌夫不肯返乡葬父,以勇猛闻名于世。汉景帝和武帝时期,他曾任代相、太守和太仆等职,后在宫廷斗争中,以〝不敬之罪”被斩,更因族人横行乡里而被灭门。籍福,河北永年人。他先后做过大将军窦婴、宰相田蚡的门客,是个有辩才的人。

季心曾经担任中尉下属的司马,中尉郅都对他也不敢不以礼相待。郅都乃河东大阳县(今山西平陆)人,西汉著名大臣。汉文帝时任郎官,景帝朝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当面指出过失。出任济南太守,严刑峻法,打击豪强,使济南郡路不拾遗。被召进京担任中尉,执法严厉,不避皇亲权贵,时人称之为“苍鹰”。临江王刘荣自杀后,外放雁门太守,守卫边疆,抵御匈奴入侵,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终因得罪窦太后,被下狱处死。

由于季心行侠仗义,许多年青人常假冒其名行事。那时,季心因勇敢而闻名,季布则因重信守诺而名世,他们都在关中声名显赫。

(六)

季布的舅舅丁公,亦为西楚霸王麾下将领。在〝彭城大战”中,丁公曾经追击汉王刘邦,使其陷于十分窘迫的处境。短兵相接时,刘邦深感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俩作为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两败俱伤吗!”于是,丁公起了恻隐之心,便领兵返回。而处于败军之际的汉王,却死里逃生,得以解围。项羽灭亡后,丁公前往拜见汉高祖。高帝下令将其捉拿,放之军营示众。并说道:“‘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二、舍生取义,“不畏鼎烹”终封侯

(一)

西汉政治家栾布,曾因给梁王彭越收尸,由高帝下令“鼎烹”。由于他据理力争,而被刘邦赦免看重,此亦为其人生一大转机。在景帝年间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中,栾布以将军身份参与平叛,因击齐有功,被封为鄃侯,封地夏津(今山东平原西南),后出任燕相。他死后被燕、齐乡民拜为土地神,立社祭祀,亦为后世景仰。

据史记载:〝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就是说,栾布在梁王彭越做平民时,就曾与之交游。栾布因家贫,被雇用于齐地替卖酒人家做佣工。几年后,彭越到巨野做了强盗,而栾布又被人劫持,卖于燕地为奴仆。他曾替主人除掉了仇家,时任燕国将领的臧荼知道后,就举荐栾布当了都尉。臧荼被项羽封为燕王,任用栾布做了将领;臧荼归汉后又进行反叛,汉王朝发兵攻燕,栾布被俘。梁王彭越听到消息,便向高帝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大夫。

(二)

作为栾布平生贵人的燕王臧荼,亦为乱世枭雄。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陈胜便派陈县故旧武臣经略河北赵地。武臣被赵人推举为王,他又派部将韩广攻取燕地,结果韩广到燕后,也被当地贵族豪杰立为燕王。臧荼乃燕王韩广麾下将领,实为楚军旧部。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势,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并坑杀降卒20万。被燕王韩广派遣协助攻秦救赵的臧荼,因立有战功,又追随项羽攻入关中,最终推翻了秦王朝。西楚霸王论功行赏,臧荼在分封〝十八路诸侯”时,被册封为燕王。这时燕王韩广被改迁辽东王,韩广遂与臧荼发生了冲突。经过激战,臧荼杀掉韩广,巩固了燕地的统治。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领兵击杀赵王赵歇、代王陈余,平定赵、代两国之地。接着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进言,派遣使者送信给燕王臧荼。于是,臧荼望风而降,便投诚了汉王刘邦。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燕王臧荼谋反,随即被高帝亲率大军征讨,臧荼被樊哙俘虏,其军投降,之后臧荼被诛杀。

(三)

梁王彭越,乃砀郡昌邑(今山东潍坊市辖)人。秦末起义群雄之一,汉初异姓诸侯王。他与韩信、英布被誉为“同功一体”,后世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秦朝末年,彭越在魏地举兵起义,成为长期屯聚于中原魏地一带的独立武装势力。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后,彭越先后帮助齐地田荣、汉王刘邦共同对抗项羽。后率兵归顺了汉王,被任命为魏王豹的相国,仍允许其独立指挥自己的部队。彭越成为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主要功臣之一。西汉建立后,他先后被封为建成侯、梁王,都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公元前197年秋,陈豨在代地反叛,汉高帝御驾亲征。到达邯郸后,帝向彭越征兵,彭因身体有病,仅派将领率部前往。刘邦很生气,便遣人去责备他。彭越非常惊恐,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责备后才去,去后就会被捕。不如就此起兵造反。”彭越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自己有病。

这时,彭越因故打算杀掉自己的太仆,太仆慌忙逃往刘邦处,控告彭越和扈辄密谋反叛。高帝便派使臣出其不意突袭,彭越被捕,被囚禁于洛阳。经廷尉审理,判定“反形已具”,高帝赦免其罪,废为庶民,流放蜀地青衣县。发配途中,巧遇吕雉从长安东去洛阳,彭越便对吕后哭诉,自辩无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雉便答应下来,和他一块来到洛阳。但吕后却对刘邦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于是,吕雉让彭越舍人告发他再次谋反。经廷尉审理,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便批准了奏报…

彭越“反形未具”,却因为“病不行”而被诬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被夷灭三族,废除封国。

据“百度百科”评价: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谓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彭越率部在楚军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亦给汉军提供了待机反攻的机会。〝楚汉相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配合下,才取得了〝垓下之战”的最终胜利。

(四)

栾布被梁王彭越赎救,做了梁国大夫。后来他出使到齐国,还没有返回,就发生了“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的惊天大案。

随后,又枭彭越之首于雒阳城下,并且下令:“有胆敢收殓或探视者,立即逮捕!”史载:“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即从齐国返回的栾布,便把出使的情况,下跪给已死的彭越做了汇报,边祭祀边哭泣。

很快官吏便逮捕了栾布,并即刻报告皇上。高帝召见栾布,骂道:“你要和彭越一同谋反吗?我禁令任何人不得收尸,你偏偏要祭他哭他!看来,你同彭越一起造反已很清楚了。赶快把他烹杀!”

捕吏抬起栾布正走向汤镬时,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上说:“何言?”栾布说:“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纵)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大意为:当皇上您被困彭城,兵败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正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与汉军合纵而使楚军受困的缘故啊。那时,若彭王调头联楚,汉则失败;与汉联合,楚便败北。再说“垓下之战”,没有彭王举全军之力,强悍的项羽怎么会灭亡呢!

栾布接着说:“今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徵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就是说:现在天下安定了,彭王接受您的符节受封,他也想把爵位世世代代地传下去。但陛下仅为了到梁国征兵,彭王却因病不能前来,陛下您就产生怀疑,认为他要谋反。可是,谋反的形迹没有,您却因苛求小节而诛灭了他的家族!这样,我担心有功之臣将会人人自危。

栾布最后说:“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即现在彭王已经死了,我活着倒不如死去的好,就请您烹了我吧!”听了栾布义正词严的陈述,汉高帝便赦免了栾布的罪过,还任命他做了都尉。

(五)

汉文帝时代,栾布担任燕国国相,又做了将军。栾布曾扬言说:“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即当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使自身受辱降低志向的,不是好汉;等到了富贵显达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

于是,栾布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对有怨仇的人,一定用法律来除掉他。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栾布率军进逼齐地,迫使胶东王、胶西王和淄川王撤军,解除了临淄之围,平定了齐地叛乱。又还军与攻打赵国的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赵王刘遂被迫自杀。栾布因战功被封为鄃侯,又做了燕国国相。燕、齐这些地方都替栾布建造祠庙,叫做栾公社。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代名将栾布去世。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为祭祀所献牲畜不合法规,封国被除。

侠肝义胆照汗青--浅析西汉名将季布、栾布的传奇人生(全文)

栾布剧照

三、千古忠烈,名垂青史昭后人

在史马迁笔下,对风云际会时代季布和栾布这样出身卑微,历经大起大落的忠臣义士,极力推崇,倾情礼赞,并寄予浓浓深情,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一)感悟太史公的生死观

司马迁在评赞中写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以下引文同)就是说,在项羽那样气贯长虹的英雄麾下,季布靠勇武扬名于楚地,身处典军多次拔取敌营军旗,真可谓好汉。然而,当他遭受刑罚之后,宁为人奴却不肯死去,又显得是多么的卑贱啊!紧接着,太史公推断道:“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大意为,他一定是仗着自己有才能,尽管蒙羞受辱而不以为耻,以期发挥未曾施展的才干,所以终于成为汉之名将。最后,史迁慨叹:“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大意是说:那些贤能的人能够真正看重自己的死,至于奴婢、姬妾这些低贱的人,为感愤而自杀,而算不得勇敢,他们认为再无别的选择了。

司马迁又评价:“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就是说,栾布痛哭被冤杀的彭越,能把赴汤镬就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他真正地知道要死得其所,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重义轻生的烈士,又怎么能够超过他呢!

读着这些饱含深情的赞誉和感叹,不由联想到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他认为,人总是免不了一死,有时要视死若泰山一样神圣而庄重,有时要把死看得像鸿毛一样轻微,这要区分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可见,史迁的本意,并非讲死亡的意义或价值,而是讲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认为不值得死,死就重于泰山,就必须忍辱而苟活;如果认为死得其所,死便轻于鸿毛,就应勇敢的面对而为之献身。看来,通常人们的理解,并非司马迁的本意。从本传叙述看,季布乃“贤者诚重其死”的典范,而栾布则是“不自重其死”的楷模。二者相反相成,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依汉代惯例,大臣若遭遇皇上严谴或下狱,为了维护尊严而不受辱,多数人会在下狱前自杀,有代表性的如酷吏张汤、宰相李蔡、“关西夫子”杨震等。司马迁以对待死亡的态度,衡量和评赞豪侠义士,这亦是他自身人生际遇的映照。在《报任安书》中,他以满腔激愤,抒发了自己之所以接受“宫刑”奇耻大辱而隐忍苟活,就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鸿篇巨著。并以古代先贤自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他此时愤懑、抑郁和悲凉的心境,最能与这些苦心孤诣的先哲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又说:〝仆诚以著此书, 藏之名山, 传其人”“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即只要能够完成《史记》这部著作,藏之名山,以传其人,虽万死而无怨无悔。这里所指“传其人”,乃志同道合之人。进而,他讲道,这种想法只“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何为智者?他认为,忍辱负重以完成伟业之人;何为俗人?乃不堪受辱而轻生自裁之人也。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司马迁的生死观。

宋代宗晓列举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如“比干(商纣王叔父)之于商、伍员(伍子胥)之于吴、纪信(装扮成刘邦而为之赴死)之于汉,激于爱国救主,故轻死如鸿毛;管仲(齐桓公相国)之就拘、曾子(孔子弟子)之避寇、子房(张良)之藏匿,抱乎智深志远,故重死如泰山。”以此对司马迁的生死观作以正解。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状元及第后便入仕途,却因直言进谏,官场数度沉浮;元军南下攻宋时,他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抗元;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被拘逃归,再度聚兵抗元,终因势孤力单,被俘在元大都囚禁三年,誓死不屈,从容就义,终年47岁。他那气势磅礴、激情高亢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晚清政治家“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拒绝逃亡,被清廷行刑于闹市前,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最后呐喊,以年仅33岁的生命英勇就义,诠释了“死轻于鸿毛”的意义!康有为称赞他:“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伟人毛主席,年少时曾发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誓言。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则从如何看待死亡的意义和价值上,对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本意,作了延伸拓展和精神境界上的升华,便振聋发聩的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的醒世恒言!至今思之,仍不得不使人心潮澎湃,而心向往之…

(二)体味忠诚与守诺的神韵

忠诚,指真心诚意,而无二心,为历代儒家所推崇。从古自今,国人把忠诚已上升至国家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当作立身做人之本。从一定意义上,把它看得比生命还宝贵。故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之论,而在欧洲谚语中,也讲“忠诚是人类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

司马迁笔下的忠臣义士,可以说比比皆是。季布作为西楚霸王麾下“五虎上将”之一,始终追随项王征战摶杀,多次使汉王刘邦处于险境,即“数窘”汉王。然而,在项羽兵败自刎后,季布却隐姓埋名藏匿于民间。后经濮阳周氏营救,在豪侠朱家精心运筹之下,通过滕公向高帝进谏,季布得以赦免,并被任命做了郎官。而季布的舅舅丁公,亦作为项羽怅下一员战将,在著名的“彭城大战〞中,追杀败军之际的汉王刘邦,行将置之死地,却因刘邦求情示弱,他便以恻隐之心纵虎归山。刘邦积蓄兵力,东山再起,一举灭掉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这时丁公欲向高帝屈身称臣,刘邦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当即斩首示众,并当着众文武的面,高帝怒而说道:“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太史公对猛将季布,几乎没有记载他攻城略地、出生如死之功,却运用对比手法和“一波三折”的详尽叙述,在史册上为他留下了“能摧刚为柔”栩栩如生的忠贞形象。若仔细推究,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即位新君大多极为看重属下的忠诚,也希望天下百姓都能拥戴自己。试想,曾经威震天下的项羽刚刚灭亡,在争霸中获胜的刘邦,亦不希望再有更多的竞争对手,他需要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广阔胸襟和希望属下“忠君”的理念。而声名远扬、忠贞不屈和自己有着大怨〝仇家”多重身份的季布,便是最佳人选。高帝如能不计前嫌,赦免其罪,并给季布以近侍官位,便为世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此时,精明而深谙御臣之道的高帝,岂能不采纳亲信滕公之谏!

由此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退位后,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他在审问太子李建成的幕僚魏征时,便问道:“你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却直言不讳的回答:“倘若当时太子肯听我的建言,也不会发生现在的事了。”唐太宗被魏征的耿介直言所感动,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过,而且后来使之成为自己的股肱之臣。据《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息怒)。”唐太宗与魏征明君直臣谏戒互补、相互配合的范倒,在历史上亦留下了一段佳话。

重诺守信,长期以来被历代帝王和现代社会所广泛推崇,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道德规范。《论语》曰:“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即自古以来人皆有一死,但若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于世。进而论道:“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就是说,功业没有诚信,也就不会兴旺发达;国家没有诚信,则会快速衰亡败落。荀子亦云:“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荀子-强国》)。即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背信弃义而天下大乱。可见,诚信乃治国之本。古之箴言,岂不发人深省!

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游侠立传,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肯定并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等高贵品德。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愤慨。以此揭露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怜悯社会下层人们的情素。当然,他对那些被视为“朱家之羞”的“盗跖居民间者”式的残暴侠客,却加以否定和鞭挞,并非一概而论。

名扬天下的鲁地朱家,太史公在传记中倾注深情并予以高度赞赏。他说:〝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馀庸人不可胜言。”就是说,与高帝同时代的朱家,不同于崇赏儒教的鲁人而以侠义名世。朱家隐藏和救活的豪杰数以百计,其余普通人被施救者更是数不胜数。接着写道:“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而朱家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对别人的恩德,他对曾经施舍过的人,却唯恐再见到他们;而且救济困难者,则先从贫贱的人开始。更令人感动地是:他“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大意为:他家无余财,衣服破旧,每顿饭只吃一样菜,出行乘坐辆牛车;还专为人所遇危急之事奔波,且比办自己的私事还着急。太史公还列举了他解救季布之难。“既阴脱季布将军之 戹(危难),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原交焉”(《史记-游侠烈传》)。就是说,他曾暗中使季布摆脱了被杀的厄运,但到季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之见面。从函谷关到以东广阔地域内,人们没有不伸长脖子盼望与他结交的!

今天读着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联想时下的巨商富贾和大慈善家,能高出汉代大侠朱家的能有几人?!

(三)领略大智大勇者的风采

宋代苏轼有感于张良为复韩报国“锤杀秦王”失败,而隐姓埋名“十年修炼”苦读,在《留侯论》中提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从而,提出“天下有大勇者”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段意蕴深邃而精彩绝伦的论述,多被后代所欣赏和推崇。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智勇者的形象。阅之,岂能不使人心向往之。他不仅为王侯将相立传,亦为平民等悲剧英雄树碑;不仅记述谋臣策士、世家名流、富商巨贾和节妇烈女等,亦为被正统社会所不齿的游侠刺客作传。刺客游侠,在秦以前多无记载,自太史公始为其立传,他们大多以智勇者的形象展现世人。但在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司马迁始终用神圣的史笔,以“实录”为据,既客观公正记述,又倾注了个人深情。尤其对悲剧英雄赋予更多的同情。比如,对平民首义、“揭杆而起”的陈胜、吴广,给予极高的评价,把他们列入记录豪门大族的“世家”;把“力能抗鼎,才气过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剧英雄项羽,亦列入记述帝王的“本记”;还对善于骑射、一生“身披七十余战”而兵败自刎的李广,则倾注了更多的惋惜之情,使其形象鲜活生动,尤令后人同情、怀念和追忆。

在本篇传记中,司马迁把季布的战功仅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以其屡使刘邦“困窘”代之。对季布忍大辱而全身,在吕后当政期间,面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直言痛斥大将军樊哙“面欺!”,并把众大臣阿谀逢迎、吕太后愤而罢朝、以及再不议此事了解等场面,描述得真切感人。事实上吕太后已默认并采纳了季布的谏言。从而,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大智大勇者的形象!

正如李长之先生所言:“史料不可贵,可贵的是在史料中看出的意义。”此乃太史公慧眼独具!这对后世的警示作用,不仅体现在社稷之臣的难能可贵,而且对君主如何看待、接纳直言进谏之臣,并对从众跟风、名蜇保身和缺乏正义感的臣僚予以无情鞭挞等,都具有多重意义,怎能不值得后人深思?!

太史公对季布因人以贤者推荐,后又因人以其“使酒任性”贬低,原本被汉文帝召至长安拟任御史大夫的提议而在其到达之后却被取消,使季布倍受冷落陷于尴尬境地的描述,亦非常精彩传神。作为智勇双全的个性官员,季布岂能善罢甘休,受此之辱!在文帝召见时,季布严肃的向皇上提出了对此事的看法,明确禀报圣上,这样草率决定一个官员的进退,便会使天下有才能的人窥视皇上的用人之道!从而,使文帝以“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的理由,予以唐塞。季布的做法,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面子和尊严,而对刚刚即位的汉文帝,难道不是一剂“苦口”良药吗!若非大智大勇和赤胆忠心之臣,敢有这样的作为吗!!季布此举,难道不令那些尸位素餐、诺诺逢迎的官员害羞、警醒和深思!!!

作为史圣和文章高手的司马迁,在季布传记中还记述了其胞弟季心的事迹。但在写法上则以虚寓实,使之亦然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堪为后世之典范。太史公曰:〝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紧接着,写季心曾因杀人,逃亡到枭雄吴王刘濞封地,被吴相袁盎隐藏于家中,且他侍奉袁丞相恭谨若兄。又写他好结交功臣灌夫和辩士籍福等当世名流,尤其担任中尉郅都属下之司马,连人人畏惧并称之为“苍鹰”的郅都,都对他亦理让三分,不敢不以礼相待,等等。史迁并未记述季心的具体功业和作为,然而,阅读这段历史,亦然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名扬关中、勇武恭谨和士争为之效命的豪侠形象。最后,太史公写到:“当是时,季心以勇,布以诺,著闻关中”!

司马迁在记述以重情好义、舍生忘死而名世的栾布时,写他微时已与彭越交情颇深,恰逢乱世二人为生存各奔东西。后来,彭越做了强盜,在群雄逐鹿中逐渐崛起,直至被汉高帝封为梁王独霸一方。而辗转被卖为奴的栾布,则因替主人除掉了仇家,后被燕王藏荼赏识重用为将,在燕王谋反被高帝剪灭后,栾布又沦为阶下囚。这时,幸遇梁王彭越施救,他又担任了梁国大夫。

对于命运的捉弄,栾布定会铭心刻骨,亦念念不忘。但令栾布万万不曾料到的是,在自己出使齐地时,彭越则因“谋反”罪被诛杀!这时,栾布便迎来了曲折、悲惨而意想不到的人生“高光时刻”,那便是他不顾高帝“敢为彭越收尸者,夷灭三族”的禁令,在使齐返回后,不顾犯忌而为功勋卓著、含冤被杀的梁王彭越收尸。当他被吏卒捕捉后,在即将施行“鼎烹”酷刑之际,临危而不惧,据理力争,却出乎意外的获得了高帝的赦免,而被任命做了都尉(主管军事),又成为秩比二千石的高官。

汉文帝时代,栾布任燕相、将军。他曾经讲过:穷困潦倒之时,不能受辱降志者不是好汉;而富贵显达之时,不会称心快意者亦非贤才。于是,栾布对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对有怨仇的人,亦用法律除之而后快。他憎爱分明,为人通透豁达。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栾布因战功被封为鄃侯。燕、齐等地百姓为其立庙祭祠。

关于项羽账下“五虎上将”(龙且、黥布、钟离眜、季布和虞子期)的提法,正史并无记载和排位。直到清末蔡东藩编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才将他们并列在一起。而虞子期正史中亦无此人,他是明甄伟西汉演义的虚构人物,乃虞姬之堂弟,为西楚霸王军中人物,后来影视剧多被演绎成虞姬的亲哥哥。

这些乱世英豪,多为昙花一现,仅有季布九死一生而得以善终。龙且--秦汉之际楚国项梁帐下名将,项梁战死后归属西楚霸王项羽,他在与韩信交战中,因骄横、多欲和轻敌,而中计被斩杀。黥布--秦时因犯罪受黥刑,被罚于骊山服劳役,后逃亡为盗,参与义军聚兵反秦,以响应陈胜起义;归属项梁后从项羽击秦军而救赵,多为前锋,战功显赫,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因不愿再随西楚霸王征伐,而引起项羽不满,被刘邦策反投汉,终因谋反被高帝率大军征讨斩杀。钟离眜--被誉为项羽的“骨鲠之臣”,在陈平的反间计下曾遭到项羽猜忌;后来他据守荥阳,与汉军多位将领交战;项羽败亡后逃奔楚王韩信,遭刘邦下令搜捕,韩信怕受诛连打算将他交出以求自保,最后钟离眜被逼自刎。

作为战将的季布,虽身世沉浮,遭受磨难,却在乱世中得以体面的善终。看来,这与他的大智大勇和“能摧刚为柔”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栾布舍生取义,终得以封侯,亦名留青史……

清代裴谦《读季布栾布列传》诗云:

梁楚燕齐各播名,将军义气并纵横。

壮夫珍重千金诺,烈士从容五鼎烹。

堪羡曹邱能揖客,可怜彭越为征兵。

髡钳佣赁都非辱,有志从来事竟成。

2024年3月11日(农历二月二)初稿

于北京复兴路寓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