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基金收益率的骗局

作者:人生万事屋

甲基金在2020年1月1日发行10亿份,每份1元,一年后涨到了10倍,净值来到了10元。这个时候放开申购90亿份,总份额100亿份,规模1000亿。又过了一年腰斩,净值来到了5块钱。请问该基金年化收益率怎么算的?是算2年4倍吗

基金收益率的骗局

时间加权收益率:

时间区间 期初资产净值 期末资产净值 区间收益率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10亿 100亿 (100-10)/10=900%
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100+900=1000(亿) 500亿 (500-1000)/1000=-50%

时间加权收益率为整个两年区间累计为:

(1+900%)*(1-50%)-1=400%

确实是两年四倍(不含本金)没毛病。这样算完全消除了基金的申购赎回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也就剔除了对基金经理业绩评判的影响。

市值加权收益率:市值加权收益率反映投资者的收益水平,而时间加权收益率反映基金经理的业绩,作为投资者应该关注市值加权收益率。时间加权收益率很可能是基金经理管理的资金规模较小时候获得的回报,如果把基金申购赎回的因素考虑在内,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假设甲基金只有一个持有人,我们就来算这一个人这两年的收益率:

市值加权收益率公式为:

10(1+i)^2+900(1+i)=500解方程,i=-44.78%

A0为年初初始本金10亿;

I为市值加权收益率(为年收益率);

Ct为t时刻,投资者投入的本金900亿;

t为以年为单位的,从年初到t时刻总共过去的时间长度,比如说Ct是六月末投入的本金,那么t=0.5,Ct是九月末投入的本金,那么t=9/12=0.75

A1为年末资产规模500亿。

(举个例子,若一只基金,在某年年初的基金规模为1000万,在四月末投资者申购了1000万的基金,在六月末和八月末分别赎回了200万和500万的基金,在年末时,基金的余额是1500万,那么该基金的市值加权收益率为:

1000*(1+i)+1000(1+i)^(1-4/12)-200*(1+i)^(1-6/12)-500*(1+i)^(1-8/12)=1500

求解方程,得出i值约等于14.33%。)

基金投资者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基金经理的收益率。除非你从基金认购的时候就持有基金,而不是中途上车。这就是为什么约翰伯格呼吁基金公司要公布市值加权收益率了。基金净值增长,和基民赚钱,不能划等号。只有在认购的时候投入的钱的收益率会等于基金净值的增长收益率,但是这样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新发布的基金没有历史业绩,那么你为什么要买这个新基金?过去穿越牛熊且业绩好的基金经理赚钱,不等以投资基金的人赚钱。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中说,基金经理都会忽视尾部风险,在长期的市场交易中风险敞口会一直存在,经过了足够多的交易时间,爆仓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从而失去遍历性。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不能押宝一只基金。但一个人最多跟踪的基金极限差不多在10个到15个左右,按照不同基金经理思路的低相关性,分散买。

主动基金经理如果言行不一,风格漂移,那么你是无法通过分散投资10只基金来分散风险的,因为你避免不了这十只基金的持仓抱团,这样鸡蛋没放在一个篮子里,但都在一个卡车上,一旦市场风格变化,鸡蛋就都碎了。

主动基金的底层资产是模糊的,这就导致择时和分仓的逻辑是模糊的。主动基金投资者除了赎回,分仓,几乎没有什么控制回撤的好方法,赎回面临着赎回费和什么时候再申购的二次择时的问题,而分仓要求各个仓位低相关甚至负相关,基金投资者只能从逻辑上判断各个仓位之间的相关性。你要认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基金跌起来是没有“底”的,你不知道“底”在哪里,你的心里就不可能有底,就不容易坚持长期持有基金。

主动基金基金经理如果有精力写书,且你认可他书中的理念,那么你就能拿的住基金,承受回撤,但是基金经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书,甚至因为要搞研究,不应该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你对他的投资理念只能了解到只言片语。基金经理肯定不会在公开场合透露自己能够盈利的核心秘密。那么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逻辑从容面对回撤,而你不懂他的投资逻辑,面对回撤的时候就没那么淡定,全靠信仰充值。价值投资者面对回撤,如果买入逻辑没有问题,外界条件也没有变化的话,他们会认为出现了安全边际,死扛就行了,有余钱的还可以补仓。

基金收益率的骗局

技术分析派可能在回撤的初期就已经止损了。而买主动基金的投资者不太清楚手中的持仓到底由什么资产组成,在回撤的时候极易割肉离场,因为他们要面临两个问题:自己还要不要继续相信这个基金经理,以及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如果发生变化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如果自己的持有逻辑都无法描述清楚,那么坚持持有某只基金是很困难的,而市场无时不刻都在波动,短期回撤是必然发生的。

一个看上去可行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堆不用操盘风格或者不同类别资产的基金,让他们的相关性降到最低,这样回撤在理论上会降低,但是怎么样选出来低相关的基金经理依然是个问题,毕竟基金经理会有言行不一的风险。这就造成了主动基金的悖论:如果你拿的住回撤的基金,说明你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系统认可,或者对持仓认可,这说明你也很了解这种投资系统,那么你为啥要付管理费给他,自己直接买个股就好了,还能自己打新。

公募的基金经理天然的动机是“把基金规模做大,赚取更多的管理费”,而不是“给基金持有人赚更多的钱”,有的基金经理就偏好那些高波动的股票,博取一个短期的爆炸性的收益(导致高波动的股票整体被高估),让人们更多地申购(这种操作也可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啥低波动的股票比高波动的股票长期回报率高)。如果认可网上大v投资逻辑的话,可以不要带有一丝的主观抄作业,(差学生抄好学生的作业,他们会自己改答案吗?当然不会。)还能省主动基金的管理费。

如果你在基金认购的时候就持有该基金,那么你可以获得基金显示的历史年化回报率。想不到吧,主动基金也要择时。主动基金怎么去择时和控制回撤呢?主动基金如果风格不发生漂移就还好,如果风格发生漂移,那就算多了一层噪声,算是大黑箱嵌套小黑箱,择时的逻辑就只能从基金的风格入手,比如你认为半导体的风口要来,但是具体的投资标的你认为不如基金经理专业,那么就择时买入半导体主题的主动基金。当然还可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大盘和小盘搭配配置,成长和价值搭配配置,动量风格和反转风格搭配配置,不同估值体系和不同操作思路的基金经理组合买,可能会形成相关度低的交易系统,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去选择基金,配置基金是否能控制回撤,还要进行回测。

很多基金规模扩的太大,反而不利于基金经理的操作,就是这个道理。船变大了,一个微小的扰动都可能会在市场上掀起惊涛巨浪,那么你的操作本身就会向市场传达一个信号,你的买入决策很可能不会买在最低点,因为你分批建仓的时候,股价已经被你自己的行为抬得很高了。

1,好的基金一旦被大家认可,购买规模就会上升,规模是收益率的敌人。2,好的基金经理被认可,马上会管理更多的基金,单只基金投入专注度下降。3,好的基金经理,大概率会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跳槽去私募,公募产品烂尾。4,大部分人太重视中短期收益,而市场在不断变化中,很多基金经理中短期收益高很可能是因为运气或者风格契合。5,道德约束感差。很多基金经理在kpi的压力下选择豪赌热门股,趋势股,只关心中短期考核,想博出位。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管基民的利益。

基金收益率的骗局

明星产品打出来,其实就是市场的高点,但是此时去申购,是不影响基金经理业绩的,因为他们业绩的计算方法是时间加权收益率。6,由于大部分基金只能重仓做多,所以无论市场风险多大,他们都会以各种理由看好市场,并且在高位发基金,他们只在乎管理费,并不会关心客户赚多少钱。7、管理费造成的净值磨损比指数基金高,长期复利作用下会产生很大一笔费用,私募基金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甚;8、主动基金需要面对投资者的赎回,有对流动性的要求。主动基金无法满仓,长期的仓位限制会对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由于80%股票仓位的限制,做不到空仓躲避下跌,而在行情好的时候做不到满仓进攻。

内部持有比例可能是比较靠谱的基金筛选指标,因为内部员工更容易判断自家产品强不强。

一级市场约翰杜尔可以和公司创始人接触,二级市场巴菲特可以和公司高管接触,从而决定他们的投资决策。基金经理公开的数据和信息甚至比上市公司还要少,你有没有跟他推杯换盏的机会,那你怎么和他的投资体系建立信任?

基金业绩良好可能是幸存者偏差,那些业绩不好的基金已经被关闭清盘了。这就相当于房间里面本来有高个子和矮个子,那么怎么样提高房间里的人的平均身高呢?给他们注射生长激素吗?不用,其实只要把矮个子的人赶出房间就可以了。

基金收益率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