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返乡观察丨心理疾病也“下乡”,普通农民家庭如何应对孩子的抑郁

2024返乡观察丨心理疾病也“下乡”,普通农民家庭如何应对孩子的抑郁

2024返乡观察丨心理疾病也“下乡”,普通农民家庭如何应对孩子的抑郁

李芳芳 |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返乡看到县城最大的超市旁边,新开了一个“心理咨询援助中心”门店,这个门店从无到有,以实体化的形式象征着“心理问题”这种现代“富贵病”下乡。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社会危机表现为个体心理问题。反过来,“心理问题”下乡,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县乡潜藏的社会危机。

而在我们村里,也有一个青少年Y被贴上了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标签。过年看到,在药物的作用下,她的外在形象已经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体型肥胖、走路有气无力、反映迟钝、看起来有点呆傻了。

一、“病”发与治疗

Y今年17岁,她小时候是一个聪明、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她的成绩就很好,经常拿奖状。初中去了县城最大的公立中学,成绩依然拔尖,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为家里面妹妹弟弟努力学习的好榜样。

然而,刚读高中没几天,老师就给她父母打电话,说她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在课堂上总低着头、有时候突然发出笑声,让父母赶紧办休学,带着她去医院看病。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根本不懂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何物。只好老师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对老师的简单判定深信不疑。因而立马放下所有事给她办休学,带着她去市里、县里、隔壁县好几个地方看了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开了一堆药物。

吃了一周药,她变得有点呆呆傻傻。父母向村里在大城市待过的H咨询,H表示,她身边有朋友被诊断患抑郁症,吃药变得呆呆傻傻,所以抗抑郁药物不要随便吃,会破坏神经,让人变傻,更何况是药三分毒。问题关键是先了解了解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才使她变成这样,从心理上疏导她。这时候,父母才想着询问她。但她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后来找她的朋友了解到她曾在校园里被霸凌。药停了,可是父母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关心则乱,病急乱投医,Y母通过刷网络视频得知D市有一所军艺学校,专门训练各种问题青少年,只要上了这个学校,啥问题都能治好。Y母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花4万元将Y送进了这个封闭学校。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本来要封闭半年,还有一个月,Y就闹着要离校。后来得知,她在这个学校被人围着打,身上都是伤疤。

接回Y之后,Y母又从网上找了一个Z市一个心理咨询师,给对方交了8000元钱。咨询了一两次,她感觉咨询师不专业,自己被骗了,请求退钱。对方不退,于是打了官司,但追回的余款让律师提成后也几乎没有剩余。

紧接着,Y母又听她娘家那边人说,北京有一个医院,能治好这种病。果断将Y送到了北京精神科住院医治。但没过多久就已经欠医院3万多元费用。经过前面折腾,Y家里已经没钱,只好借钱办理出院。并听医生叮嘱,先带了一些差药物回来吃,吃完再去开更好的药。

几经折腾,家里面已经负债,但治疗之路还未结束。

二、真病还是装病

跟Y妹妹聊天,她说感觉Y的病是装的:“我觉得她最开始装病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不想上学,想休息一段时间。可是爸妈当真了,不断地给她治疗,还满足她提出的各种要求与愿望。如果装病就能获得父母关注与满足,那我也想装病,我也想得抑郁症。”当笔者将这一看法转达给Y母,Y母也半信半疑说:“有时候我也感觉她是装的,但是她确实神经,一会儿一会的。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她还自己拿筷子、拿碗、自己吃,吃过自己还自己跑去刷碗。可是在我家,她就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不起来,让我给她拿毛巾擦脸、擦手、喂她吃饭。”

如果是装病,那么无论怎么治疗都治不好。药物怎么能治好一个装病的人呢?只会把正常的人治疗成不正常的人!

那她为什么要装病呢?

Y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2个妹妹1个弟弟。因为是老大,母亲总是让她让着弟弟妹妹,在姐妹矛盾的时候也总是先打骂她。她以前就装过病,说胳膊疼。母亲就宠溺她,带她去检查,检查没发现问题,回来给她买一堆她爱吃的、抱着她,仿佛要把她捧在手心里。有了这种经历,她时常说自己这儿不舒服、哪儿不舒服,实际上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她会借此获得母亲短暂的顺从与溺爱,哪怕她提出任何无理要求,母亲也会答应。

然而,装病虽然可以不用努力就轻而易举让父母围着自己转,可是她的学业卡住了,她已经脱离同学一年,没自信再回去学习。而且习惯了整天躺着玩手机、什么也不干也没人管的日子了。一直以她为学习榜样的妹妹也觉得榜样坍塌了,看到姐姐这样,她表示:“以前我给妈妈报成绩,她很开心,现在她都不在乎了,得了什么奖也不让我拿出来,怕刺激姐姐。现在我也不想好好学习了,变成俺姐这样,学习成绩再好有什么用呢?感觉活着都没啥意义……”

三、普通农民家庭如何应对孩子的现代“病”

事实上,据观察接触了解,Y清楚记得小时候在哪里玩什么、记得家里的地块在哪里、聊天也有逻辑有想法,并不像一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很重的人。问题是,作为普通农民家庭,Y父母也不懂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病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病了,但却坚定地认为药不能停,必须得吃下去,至少得吃一年半载。Y母在网上了解各种心理知识,知道了原生家庭概念,就把Y出问题简单地归因为是老公只知道外出挣钱不关心孩子、还认定为是公公脾气不好导致。由此她经常跟老公吵架闹离婚。这个普通的农村婚姻家庭正面临破碎的危机。由此可知,这种原生家庭归因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家庭内部产生裂痕。

Y所谓的现代“病”发生,显然与学校被同学欺负、老师随意贴标签、家长对她要么打骂要么宠溺两极化对待等有关。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对孩子负责。尤其是学校,老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开解,而不是出点状况全部推给家长。家庭中,作为父母,对孩子显然不能走要么打骂要么宠溺两个极端。如果发现孩子是“装病”,显然不应该再继续药物治疗。假如是真病了,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就治愈了,不需要再治疗。如果是“装病”,再怎么治疗也治不好,没必要一直治疗。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的折射,因此即使是孩子真出现心理问题,该吃药的也不该是孩子一个人。需要找到问题根本所在,才是根治问题之道。

总而言之,对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这类现代“病”下乡,普通农民家庭需要了解它、正确认识它,不放大它滋生过重的压力,也不盲目乱投医,耗光家庭积蓄。正所谓“抑郁情绪就像海的潮起潮落,是一种正常情绪”,孩子有什么顾虑、有什么想法多与之沟通,消除她们的顾虑往往能解决80%的抑郁。

李芳芳

2024/2/24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