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作者:人间千面故事

#精品长文创作季##爱丁堡大学##考研##新加坡##教育##打工人#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374位真人故事

即便已时隔多年,我仍清楚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古老的火车在阳光下悠闲地行驶,铁轨在老火车的轮下响起沉重的回音,仿佛在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那是一辆由爱丁堡开往曼彻斯特的火车,正是在那辆车上,我遇见了一位叫Catherine的英国老奶奶,她跟我讲的一番话还有故事,至今每每回想起来,仍让我唏嘘感慨。

我也时常会想起那个在英国超市一起打工的中年同事,他的言行举止,让我将美剧中看到的商店大叔形象,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照进了现实。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英硕毕业时,在爱丁堡)

我叫小廖,今年25岁,在我身上,你可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的缩影:桀骜、有主见,不屑于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更乐于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热爱着养育自己的故土。

我出生在素有“天府之东门”美称的四川绵阳,生于斯长于斯,滔滔涪江水给予我生命的养分,而我的人生也如这一江碧水,奔涌向前,昼夜不息。

小城市的童年,没有补习没有刷题,幸福美好又惬意。

我以为我会一直快乐,可谁能料到,小升初如约而至,我的幸福戛然而止。

毕竟,任谁也无法相信,一个小学伊始成绩便数一数二的学生,竟然没有“考上”初中!

四川人都懂,绵阳的教育,放眼整个四川,可谓“领头羊”般的存在。那些年,“让社会回归理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双减口号还没有喊出,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类似“知奥数者善其身,懂奥数者达天下”的宣传单。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爱丁堡大学的老校区)

但或许是不想给小小的我太多压力,爸妈也没给我报任何补习班奥数班,导致我虽然课内学习好,但对于课外的奥数,却是一窍不通。

然而,偏偏那时候市里各大中学的小升初自招考试都要求考奥数,自然,所有的学校自招考试,我无一通过。

后来,还是家里费尽周折,才让我进入一所当地还算不错的初中。

可想而知,这件事对小小的我有多大打击,我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小学生,竟然因为没有补习奥数,差点就没有初中可读。

现在每每回想起来,当年这个打击,仍然犹如四川盆地冬天的雾霾一般,挥散不去。

进入初中后,我开始变得对一切竞争嗤之以鼻,从考试成绩到竞技运动,我再也没有在乎过任何和人竞争的东西,不过或许还算稍微有一些学习天赋,每次考试,排名也能达到中上游。

后来,初升高,我又顺利考上了一所在整个四川名列前茅的重点高中。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周杰伦MV爱丁堡取景地,拍了一个他的同款照片)

但我仍心有芥蒂,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小学奥数的影响和阴影,我应该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进入高中后,我比初中更佛系了,还常常自诩“小镇做题家”对考试制度的反抗,每当我看到桌前一摞一摞的试卷,就觉得大家好像都在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努力,然而这种东西呢,也并非真正有用,无非就是为了应试罢了。

内心对考试机器制度的不满,导致我的整个高中成绩也起起伏伏,高考考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是很满意的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

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可以用一个“波澜不惊”概括全貌。转眼就到了大三,那时候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

我不喜欢这种总是考试的感觉,于是,思忖再三,我决定申请去国外读研,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见识一下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顺便把英语水平提高,然后回国当一名英语老师。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伦敦河边城堡,古老得仿佛让人穿越历史)

当时我申请了国外好几所排名还不错的学校,并且几乎也都通过了,在综合考虑后,我最终选择了留学开销相对低一点的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等到出国读书后,我才发现,中国人何止在国内内卷,连出国留学也在卷。从带着优越感攀比QS排名到毕业考编考公,再到上课时一眼望去的中国面孔,让人有种错觉,仿佛中国“人均都是留学生”。

当然出国在外,悠闲chilling的人也不在少数,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加入内卷的“鱿鱼”游戏里。来到国外我依旧保持着绝不攀比的佛系态度,止步不前地留在华人舒适圈里,导致一年到头连英语沟通都还是个问题。

在毕业论文提交后,我才在一位好朋友的催促下,去到当地一家大型超市打工,也正是这一经历真正改变了我。

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来自立陶宛、南非、爱尔兰和苏格兰本地等世界各地的同事,他们尽管做着很普通很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我都能从心底感受到他们很享受这份工作。

毕竟,薪资待遇都不错,这些打工的收入就能让他们拥有相对舒适的生活,并且还能保证Work-life balance,能让他们烦恼的似乎从来都不是房贷或车贷。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我在巴黎街头)

记得当时在超市打工,我认识了好几个三四十岁的朋友,其中有一对以色列夫妇,双方都在超市里打工,他们有房有车,有两三个孩子,读的也是很不错的学校。

在保证八小时工作制的情况下,他们回家后的个人时间,全被娱乐和亲子活动填满。

他们会玩PS5主机游戏、和三三两两好友在Pub喝酒、去高地露营或周末去法国西班牙短途旅游一趟等,这些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

我曾问过超市里一个30多岁的同事,他有什么人生理想。结果,他告诉我,这个问题他从来就没有思考过。

他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和朋友们喝酒、聊天、钓鱼、旅行,过得特别自在,在他身上,甚至都看不到人到中年的焦虑。

他每天面带笑容,非常热情地去工作,他会向每一个路过收银台的顾客寒暄问好,他记得很多顾客的喜好甚至家人情况,还会时而哼唱苏格兰的小调。

就像在美剧英剧中看到的那种商店大叔一样,他们的乐观主义似乎刻在骨子里。

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做到了那句话:人要像蚂蚁一样工作,积极顽强,不断努力;然后像蝴蝶一样生活,放下压力,享受工作之余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意大利的比萨城,蓝天白云,阳光正好)

此外,在这边读书期间,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在爱丁堡去曼彻斯特的火车上,遇见了一位叫Catherine的老奶奶,她发现我正在看一些亚洲内卷的新闻,就跟我攀谈起来。

交谈中得知,她的儿媳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她说,他发现整个亚洲,不管是中国、日本、韩国,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只要是亚洲人,都非常努力,一直在卷,似乎永远都在加班。

她还吐槽她的儿媳为了买房买车的理想,把自己给捆死了,丢失了很多个人的生活空间,这在她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并且牺牲个人生活换取报酬,也是愚昧的。

而反观Catherine,尽管年过古稀,却依旧保持着每天喝可乐、吃巧克力蛋糕等在我们看起来很“年轻”的生活习惯,看着她手机上播放着David Bowie、Beatles这些我们看来很“新潮”的摇滚乐,听着她依旧常常和家人露营、打台球和保龄球的故事,我才恍然大悟:

这是她青春时期就保留下的生活方式,即使岁月蹉跎、身体微恙,她也不会因此改变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她始终不理解东亚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的原因。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总之,留学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类似上面的事,遇到的这些人,他们身上自带的松弛感,在某种程度上,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也对我的人生进行了一个重塑。

这一切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不止只有三点一线和房贷车贷。生活是否多样,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或许行为会受到约束,但是,没有人能束缚我们的灵魂。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威尼斯水城,一个漂浮在水上的童话世界)

一转眼,在这种读书和打工齐飞的日子里,一年的研究生学制很快便结束了。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话放之海外同样适用,当时,身边很多中国同学毕业后,也都纷纷选择了回国考编。

好像我们中国人这一辈子就一直在考试,从小考到大,中考,高考,考研,考编……

对于我这种从小就讨厌考试的人来说,我不太想继续去当考试机器,更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然而,英国找工作,更看重个人能力和经验,对于我这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外国应届生来说,可谓难于上青天。

最终,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去新加坡找工作,究其原因,在于:

  1. 我学的是教育专业,而新加坡汉语市场很发达,这边的第一通用语虽然是英语,但是中文是他们的必修语言,中文培训拥有很大的市场;
  2. 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新加坡可以为欧美国家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半年的旅游打工签。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到达狮城新加坡,这里到处都很干净)

但万万没想到,新加坡找工作也很不容易,我当时用了两个月时间,一直海投简历,大约投了有上百家补习中心和国际学校,除了两三家会给一个面试机会,大多都石沉大海了。

我总结发现,新加坡的求职,更看重国籍和身份,对于我这种非本国人,非本国大学毕业生,又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在新加坡的求职市场里,完全处在求职鄙视链末端了,除非是理工科、商科,或许会稍微好一点。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拒绝和打击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家教培机构给了我工作机会,给中小学的学生补习中文。

这类似于国内教培机构里的老师,唯一不同的,就是我需要面临来自各种文化差异的挑战。

毕竟,虽说新加坡孩子大多是华人,但是他们和我们的差异实际上挺大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他们从小缺少耳濡目染,了解也相对匮乏。

比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大多都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要吃月饼,要吃粽子了,仅此而已。

每每这种时候,我给他们深入讲解这些中国传统,都会不由得升起一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我在吉隆坡)

另外,在这里当中文老师,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去改变他们的英文思维。

英语作为这里的第一官方语言,导致很多时候,小朋友们都习惯用英文思维去理解中文。

比如,我给小朋友们讲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讲“天公不作美”“老天爷”这类词,他们就完全无法理解。

有一次我讲到“骨肉”这个词,我给他们讲:“我们是妈妈爸爸的骨肉,那么,我们的骨头和我们的肉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有小朋友直接回答:“上帝给我们的!”

在他们的思想里,总认为我讲的这些,就是“上帝”。因为这边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所以价值观方面,有时候,我难免会和他们有冲突。

还有一次,我讲到“walk dog”(遛狗)这个词,有小朋友说:“老师,今天我去走狗了。”

就是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理解,经常让人哭笑不得。

并且,相处越久,越发觉得,这些新加坡的华人小朋友,他们自身也挺分裂的。平时,他们的爸爸妈妈会给他们讲三国演义,他们自己也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但是呢,他们又需要去学西方的一些宗教文化,每周去教堂祷告似乎是很多家庭的常态。

可以说,他们自身就是个文化大熔炉!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收到学生的贺卡,教育就是真心换真心)

当然对于我来说,这份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新加坡华人小孩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听话,倒是欧美国家的学生就特别自我,桀骜不驯,我也常常被他们气个半死。

比如我的一个法国混血学生,他就个性鲜明,经常会用一些批判的口吻来质疑我所讲的一切东西。

还有一个美国混血孩子,他不爱做功课,学习也不认真,我批评了他,他回家还会装可怜跟爸爸告状。

而他的爸爸非常尊重他的个性,从不督促他学习,甚至给他买了上千页的《指环王》英文原著在课堂上读,导致这个孩子,中文一直学不好,我作为他的中文老师,简直感到棘手极了。

不过,我相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才是真正的教育,继续淬炼,我总会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目前,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他们会在上课的时候,突然过来抱着我撒娇;他们会给我写信,会大胆地表达:“老师,我爱你”……

而我自己,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事业,每当看着这些各种肤色的笑颜,我常常感慨:教育真是没有国界啊,它如阳光、雨露、空气一般,笼罩着全世界人类。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作为老师,经常被孩子们的表白所感动)

至于新加坡的教育是否和国内一样卷?就我在新加坡从业感受来讲,这边整体对教育的焦虑确实要少一些。

和中国相比,课业也没有那么繁重,而且当地也一直在推行给学生“减负”。中小学下午一两点就放学,以便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

在这里,哪怕学生在中学阶段被分流到ITE职校(新加坡公立职业教育机构),学生似乎也没那么焦虑。

因为,新加坡对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职校的投资力度也很大,他们的职校,无论教育水平,还是教育资源,都十分的全面。

再加上,新加坡社会对于职业并没有太多偏见,这里的很多蓝领工作,还是很受尊重的,包括在薪资待遇方面,也不输办公室的白领。

因此,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考大学并非必不可少的人生目标。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我在吉隆坡,工作之余,好好享受生活)

而我从小在中国,是深深感受过周围家长的教育焦虑的。

就拿我的高中来说,川内很多其他城市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读这所学校,真的是煞费苦心。

更有很多“陪读妈妈”,为了孩子读书,选择放弃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仅仅是为了将孩子送入一所所谓的“好大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环境如此,实属无奈。好在,令人开心的是,国内现在也开始了“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把童年还给孩子!

孩子们课业压力减少,终于不用再像我们当年一样,为了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刷很多无意义的题,重复各种机械的练习,从而缺少了太多真正去实践去拓展思维的机会。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它应该是灵魂的教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我在马来西亚槟城)

如今,因为工作原因,我也已经一年没回国了。

未来,我是选择留在新加坡,还是回到故乡?一切都是未知数,因为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唯有人生无常,就像我高考失利,如今也一样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走自己想走的路。

眼下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用每一分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毕竟,生活就像一幅画布,我们每个人都是画家,无论是璀璨的烈日,还是温柔的月光,你我都有权力在生命中涂抹出独一无二的色彩!

我,爱丁堡大学研究生,不爱编制,只喜欢在新加坡当个“孩子王”

(欢迎关注主人公账号“臭教书的”)

【口述:小廖】

【编辑:米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人间千面故事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