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作者:清平笔记

一年一度,春节尚未过完,这里总结一下国人的敬祖风俗,不全不对清大家补充更正。

一、安“香火”

新中国建立以前,基本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堂屋后墙的中间安值有一个神龛,神龛的中间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两边分别书写堂上历代祖先考妣牌位和一些神祗牌位,神龛左右有对联,上面有横额;神龛底部置有香案。这是各家各户祭拜自己祖先的地方,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香火”。神龛作好后,安值祖先和神祗的神位的仪式活动,就叫安“香火”。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二、年节

过年是从旧历腊月之初就开始了,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才结束。这中间的活动比较多,有打阳尘,过小年,团年,春节,上九会和元宵节等。

1、打阳尘:大约从腊月上旬至二十三日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将自己所住的房屋,从顶到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迎接新年。腊月初八日这天又叫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传统。

2、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中午用供品祭祖,祭祖完毕后,全家分享祭祖食物。这叫过小年。

3、送灶: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在灶台上放供果,点香燃烛,敬酒烧纸,恭送灶王菩萨上天奏善恶。传说灶王菩萨每天日夜都在注视着家里所有男女老少的一言一行,并记录在案。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晚上便将记录上奏天庭玉皇大帝。

4、团年。阴历每年最后一天,即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这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少团聚一块,设宴家祭祖宗后大吃一顿。这顿饭比平时丰盛得多。家庭再穷也必须尽量丰盛。“宁穷一年,不穷一日”。因为这顿是团年饭。

5、迎灶:腊月三十日晚上,在灶台上摆供果,点香燃烛,恭迎灶王菩萨从天庭回来。传说,灶王菩萨回来后,要根据玉皇大帝的谕诣对善恶的当事人就要各施奖惩了。送灶,迎灶虽是迷信活动,但对鞭策人们戒恶向善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腊月三十日晚又叫除夕,家人还要守夜迎接新年。

6、春节:阴历每年第一天(即大年初一日)叫春节,这天早晨,全家人又要点香燃烛烧纸钱放鞭炮,祭祀祖宗,迎按新年。

7、上九会:正月初九日叫上九会,这天要进行登高活动(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

8、元宵节:旧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有的也叫过大年),这天晚上叫元宵节。唐代以来,大陆人民就有在大门前挂灯笼,举办灯会和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闹元宵,从正月十三日开始,连续三天的玩龙灯,看车灯等欢庆活动,活动是由青壮年举行,老年人和小孩当观众,其间一律免受束管,长辈对晚辈最大宽容,不予打骂,以求一年吉利。正月十六日起就要各忙各的正事了。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大陆农历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但它演变成为了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春分后的半个月,当太阳在赤道上空达到东经15度时开始的这一天为清明节。旧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禁食,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文王的贤臣介子推。介子推跟文王流亡国外,无比忠诚,曾暗自在自己身上割肉煮汤给文王充饥,文王当国君后尝赐众臣属。唯独掉了介子推。介为了鄙视那种争功夺利的人,就和母亲一起隐居锦山,晋文公知道后就派人来请介,介坚决不出,晋文公便烧山逼他出来,介宁死不愿下山受封。他和老母一同在清明节前一天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国人在清明节前一天禁止烟火。吃冷饭喝凉水。并派人带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所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节扫墓活动也被沿袭下来,族人团聚祭祀祖宗的活动也在这一天进行。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大陆传统的端午节。古时的端是初始的意思,而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所以初五也可写成“端午”。古人把午时当着阳辰,于是端午节也可写成“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初辅佐楚怀王,曾做过左徒,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等人的斗争中,因遭谗言被逐放,他痛不欲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汩罗河而死。这事发生后,当地百姓马上顺江搜救,但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屈原殉难后,楚人为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节,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吊他。汉代建武年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叫“月半节”。这是敬祖最隆重的日子,也叫“鬼节”。传说这一天祖先在九泉下的阴曹地府,就像阳间的人过春节一样,并可回到在阳世的后代家里来。在世的后人为了表达对已逝祖先和家人的崇敬和怀念,从七月十一日就开始敬祭。要连祭三天,餐餐敬神,餐餐祭祀,恭敬祖先入席,过一会儿才算祭毕。

中元节之夜,还要到野外“施孤”,这就是给无儿无女的孤魂野鬼烧纸钱,并且泼一碗冷饭。虽属迷信,但从体现我中华民族自古相传普济天下之美德而言,还是有趣的。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大陆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人们把月圆当成团圆的象征。因而,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据说东汉之际,皇帝(天子)在中秋这天要祭月,便是以后沿袭下来的中秋节。唐、宋时有许多诗词中有中秋的记载。特别是宋朝大诗人苏轼留下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诵千古的中秋佳词。民间在这夜里,祭月之后,全家分吃月饼和尝月。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为什么要如此不厌其烦地敬神祭祖?本来“人死如灯灭,尤似汤化雪,若要亡魂转,水中捞明月。”既然如此,何必依旧呢?不如不祭。但细想起来,祭祖还是必要的,不能丢不能忘。一是“烧钱化纸,以勉阳人”。祭祖是敦促后人,不忘先人的功德,学习和继承先人的美德,为家庭,家族,全民族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努力做出贡献;二是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传后教”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三是,促使后人不忘自出,增强亲情,有利团结和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以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它。

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敬祖风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