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作者:丰融春秋

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

题 记:十年援老青春歌,无名英雄铸丰碑。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1968年至1978年,十年援老抗美筑路期间,由解放军总政和各军兵种及军区文工团,云南省文艺团体等,组成中央慰问团文工团,先后7次赴老挝慰问筑路部队。勐腊兵站一代代官兵迎送过多次慰问活动,战士们荣幸收到中央慰问团及各级慰问颁发的慰问礼品。

由于援老抗美筑路作战密而不宣,几乎所有的援老参战老兵,都没有公开的援外参战记录或身份认定,甚至由上级领导机关颁发的个人立功证书、档案文件上,也罕见援老抗美等记录。老兵们只有将慰问品甚至一纸慰问演出的“节目单”精心珍藏,作为入老参战的史料收藏几十年,近年才作为参战文物捐赠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

2022年10月,云南卫视首播专题片《援老青春》,5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云南各族人民,参与援老抗美筑路珍贵的视频影像终于得以传播,而其中多位参战老兵出镜,口述援老亲身经历令观众印象深刻。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①程静华:红灯高举闪闪亮

云南省京剧院著名京剧演员、京 剧《红灯记》中李奶奶扮演者 程静华(侯岷 供 图)

1971年,中央慰问团首次抽组云南省歌舞团和京剧团等文艺单位组成文工团,冒着敌机轰炸破坏和烈日酷署,赴老挝战场慰问部队。其中有京剧《红灯记》剧组,云南省京剧院著名演员程静华参加中央慰问团,两次赴老挝慰问援老抗美前线部队。在密林深处,在高炮阵地,在筑路施工现场,在兵站和野战医疗所,在简陋的宿营地,几块伪装网就是舞台背景,几盏气灯或马灯就是演出照明,无论是在有上千观众的营区搭建的临时舞台,还是只有十几名战士守护的兵站骡马运输队、转运站、炊事班,参演队员们一丝不苟,一招一式完全按正规程序表演。

由于部队高度分散,又处于时有敌机侦察轰炸,地面雨林泥泞,有时一场慰问演出,要转移几个地方。而扮演主要角色的程静华1个人要饰演《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演出时每天在40 c°度高温下身穿戏装棉袄登台表演,下台换戏装时,湿了又干的棉袄甚至可以直立起来。两个多月6 5天,在上千公里筑路与防空作战前沿阵地,慰问团演出了56场全场《红灯记》。文工团受到中央慰问团领导和援老部队官兵们的高度评价,活着的英雄“李奶奶”荣立个人三等功。

程静华在回忆录中记叙: 1971年初,当时我正在牛棚劳动,忽然接到通知,说要建立京剧《红灯记》剧组,让我饰演李奶奶,几经排练在昆明艺术剧院公演后,获得观众好评。这时内部又通知说要出国演出,但没说去哪个国家,4月的一天,我们全剧组每人领了2套灰色的制服后,打好背包,登上大客车向云南边境出发,才知道出国慰问秘密援老的出国部队。

记得曾有一次正演出当中,突然接到通知全体人员紧急转移隐藏。后才得知,原慰问演出场地遭到美机狂轰乱炸,成了一片废墟,所幸转移及时,观众和演职员安全无恙。

“红灯高举闪闪亮,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战斗豪情,鼓舞着中央慰问团文工团全体演职人员学英雄,做英雄,在演出条件和战地生活艰难危险的援老抗美前线,以援老部队官兵为榜样,共同为完成援老抗美筑路任务英勇奋战。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②周永祥:艺术浮雕赞援老

2023年6月6日,老挝乌多姆赛省勐赛、纳莫中国烈士陵园修缮保护工程竣工及开园移交仪式,在勐赛中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中老各界代表共100余人向在援老抗美中献身的烈士默哀,再现援老抗美筑路历史的大型艺术浮雕展现在人们眼前。两座中国烈士陵园的大型浮雕,精准再现了中国军人当年援老抗美的经历,成为中老两国睦邻友好友谊的象征。这一切让曾参与浮雕制作的美术家周永祥等人激动不巳。

1970年12月,从大理鹤庆第一中学毕业入伍的周永祥一年被选调到电影组。之后随部队即奔赴援老抗美第一线。在战火纷纷的老挝前线,每个月有25天在放映电影,空余时间喜欢作版画油画,有空还可以用刻刀刻上几笔。每天晚上9点柴油发电机熄火后,他就会点起蜡烛制作版画。他制作的反映中国军人援老抗美筑路、防空作战主题的作品,有3幅作品入选全军美术展览。

每次路过中国烈士陵园,战友们心里都很沉痛。那些牺牲在老挝的援老部队的中国军人们,也成为周永祥心中永远的牵挂。离开老挝时,他在心里想,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为这些长眠在异国的中国烈士做点什么。

2015年,巳从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美术编辑转业并已退休的周永祥, 作为中华英烈褒扬促进会云南唯一的在册会员,在集中精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的美术作品的同时,心中也一直牵挂着那些长眠在老挝的中国烈士。

时机终于到来了。原解放军143医院的雷燕女士等老战友,都曾有过在援老抗美参战经历。在得知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重新修䦅在老挝的勐赛和纳莫两个中国烈士陵园,并建立纪念艺术浮雕消息后。雷燕与周永祥等人一起,于2018年主动前往福建厦门,就陵园艺术浮雕的创作参与座谈讨论。在商谈会上,周永祥否定了原创作主题与构图。认为原浮雕没有反映中老部队全貌,难以体现中国军人风骨。“没有军人生活,没有军人情怀”。

周永祥和雷燕等人加入创作团队,决心要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浮雕艺术作品。因为这是代表中国浮雕艺术,更体现中国军人为国际主义英勇献身异国他乡的重大美术作品。经多方磨合,主创团队由陈万秋、雷燕、周永祥、秦小勤等4人组成。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上↑)新兵周永祥1972年,在中老边界碑留影

云南阳光道桥公司早在2010年就在老挝对中国烈士墓进行过修缮。在重新修缮陵园并安装艺术浮雕施工中,云南道桥公司保证做到万无一失。“云南阳光道桥公司很了不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艺术浮雕制作团队认为。

经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中老两国外交部批准后,中华英烈褒扬促进会与老挝各相关部门合作,中老两国专家共同努力,经过三年多时间,在多方多层级的严格审核下,2021年浮雕设计式样作品终于获得通过。具体制作由张吉洪和周永祥负责。

2021年5月,浮雕件在昆明西郊“三碗水”艺术基地作坊投入实际制作,为了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了浮雕制作工艺上。70岁出头的周永祥搭地铺住在了制作现场,不分白天黑夜精雕细刻,奋战在制作现场。为减少施工周期,周永祥等人曾几次自费到北京参加浮雕定稿会,到老挝烈士陵园现场测量浮雕安装位置。

2022年10月,全景反映援老抗美筑路施工的主题浮雕(长28米,高两米六),终于由云南阳光道桥公司安装于勐赛中国烈士陵园。两幅小点的浮雕安装在了纳莫中国烈士陵园。艺术浮雕的落成,见证了半个世纪前永远难忘的援老情怀。

陈万秋、雷燕、周永祥、秦小勤,云南阳光道桥陈春弟等人,用心用情,用精湛的工艺赞颂英雄,为中老友谊铸造完成了艺术精品。

与所有无名英雄一样,艺术浮雕并没有刻上创作者的个人名字。但修缮施工和创作者们为半个世纪前,参与援老抗美筑路的中国军民,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援老烈士,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天,所有到烈士陵园祭奠的中外友人,都会到艺术浮雕前瞻仰留影,敬上鲜花,缅怀所有为中老友谊奉献生命和热血的英雄先辈。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1973年在老挝战地的143野战医院的女兵们。

③ 孙蔚红~援老青春日记

(1968年,仅半年军龄的昆明军区后勤22分部原139野战医院小女兵孙蔚红,参加医院的战士宣传队,奔赴老挝为出国部队慰问演出,留下了自己的青春日记。)

那时的我十六岁,正是向往和憧憬激情燃烧岁月的年龄。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是我心中的偶像。我觉得自己就是奔着王芳之经历去的。心中激动万分,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从换装(出国部队服)开始,就激动得夜难以寐。到了磨憨零公里边防检查站。哇!这就是界碑,低矮的石碑,上面刻着“大清界”“大法界”“中法交界”还有界碑的编号;这就是国境线;看着老挝郁郁葱葱的植被,似乎越来越闻到了火药味儿,很神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老挝老西线和新西线一带,为援老抗美筑路出国的部队指战员慰问演出。

正逢雨季,阴雨绵绵,条件是艰苦的,住屋是竹子编盖的,大口的是门,小口的是窗。连绵的阴雨,使我盖在蚊帐上的塑料布因积水过盛而漏雨,洗晒的衣服和鞋子也因天气几日不晴而霉斑满布。老挝的天气酷热加闷热,坐在那儿都是一身汗,但我们还要排练演出。衣服每天都是汗湿透的,但却不敢换洗衣服,因为衣服洗了也干不了,只好将汗干后的衣服再次穿上。酷热的天气我们没有食欲,加上没有蔬菜吃,许多人都患上了口腔溃疡,这样就更吃不下饭了。

老挝森林沼泽地的蚂蝗很多,被蚂蝗叮后血流不止,皮肤上会留下疤痕及色素沉着,看着腿上一个个密布的疤痕,我们称之为“菠萝腿”,还真的很形象?

我们的这台节目,是一组反映援老抗美英雄组歌,有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员参与编排润色,我们精神饱满,演出质量还很不错的。有时演出中老天爷被感动得“热泪滚滚”,我们就冒雨为战友演出,泥泞的舞台(实为开阔地)随时有滑倒的危险,但大伙每一个动作都做的那么认真,那么到位,表情还那么自如自信、欢欣鼓舞。台下的战友,尽管白天筑路辛劳了一天,晚上看演出,仍然使他们精神饱满。我们的乐队中增添了雨声雷声,照明的气灯中又增添了闪电的光亮;背景是老挝那沉睡幽静的群山和纵横交错密布军营的竹林,观众是那样有着高度觉悟和组织纪律性的部队,怎能不使我们群情振奋?

有一次正在演出,空袭警报突然响起,执勤的同志反应灵敏,冲上舞台迅速熄灭了气灯,过了好一会儿哨声响起,听见部队指挥员说:“警报解除!”我们重新点亮气灯,演出继续,情绪没受到丝毫影响。

我们到沿线野战兵站、野战医疗所演出,来来往往的战友都非常热情,倾其所有地接待我们,洗脸水盛好,崭新的白毛巾放在脸盆旁,简洁的营区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泥土地夯得平平整整,没有一点杂草。部队的同志集合好后,就开始拉歌,气氛十分活跃。快乐是有感染力的,这样的氛围让战友们心潮澎湃。看着生龙活虎的战友,我想起了两句毛主席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遍地英雄下夕烟!”

特别是工程兵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和生龙活虎的战士们让人感动。他们的真诚,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拼搏,他们的无私,使宣传队员们觉得,我们不仅仅是来慰问演出,我们是真心实意来学习和淬火的。出国部队的战友们,经常看到的是他们汗湿的衣服又加上泥泞,就像泥人一样,只有眼球是白的,还排着整齐的队伍,上工下工集队唱歌。

筑路部队的施工强度是难以想象的,当年施工机械有限,大多是我们的战士们一把铁揪一个筐,凭借人挑肩扛筑路架桥;尽管身处条件艰苦的援老战场,但严格的纪律,标准的军人规范,一点也不比国内差。他们用忠诚做经线,用奉献做纬线,用拼搏做织梭,编织出一副感天动地的雄伟画卷。

我们被冠以称号是:“祖国亲人!”我好不激动,这像不像王芳的生活?我们每到一个部队就立即收集好人好事,编成相声快板书,这类节目很受欢迎,因为是表扬对象都是实名制,引起观众较大反响与互动。我们经常白天背着乐器,背着道具,行走在老挝上寮山山水水之间,去村村寨寨为老百姓演出。

每次一到了地点,找一块稍微平坦的开阔地,埋上桩子,挂上幕布,背景是连绵的老挝山峦,看着很磅礴呢。战友们忙着化妆布景,小乐队敲锣打鼓制造声响,吸引附近村民。为老挝群众演出,尽量选用舞蹈类的节目,以免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我们放声高歌,只要有老挝观众,老语歌曲《抗美救国歌》特别受欢迎。台上唱着,台下的观众就会拍手击掌跟着唱,并舞动着手臂,甚至扭动着躯体自动围起了圈跳起来,把气氛推向高潮。

我们为击落击伤各一架美军飞机的705大队贺功,为正在召开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701大队庆贺演出,为老挝解放区军民演出,为老挝纳莫县宣传队登门求教的演员传授舞技,并向他们学习老挝的传统歌舞。我们挥洒着青春,挥洒着自豪。难以忘怀的战地生活,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幸福和自豪感却满满的溢出溢出……。

赴老挝慰问演出,改变了我们人生轨迹,增加了宽度和高度。援老青春从这里启航,热血在这里绽放,飒爽英姿的我们,从这里再出发。

④ 石丹~中老友谊军民情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2017年2月,援老筑指文工团老兵石 丹、沈 红等重返老挝,在万象、勐赛等地与老挝文艺工作者同台演出后合影留念。

(上↑)老兵们精心收藏的1976年中央慰问团文工团赴老挝慰问演出的节目单

援老军旅六载,情系寮国一生。这是原筑指文工团女兵石 丹留在个人微信上的标签。

而石 丹为中老两国友谊牵线搭桥巳经持续了40年。当年,文艺战士们经常自带行李,扛着道具、乐器,翻山越岭到援老筑工地演出。在夜深寂寞的异国他乡,嘹亮的歌声,精彩的节目,高悬的汽灯马灯,燃烧的篝火旁,热烈的场面,部队情绪高涨,倍感温暖。

这一支支深受部队欢迎的文艺轻骑兵,除了专业文工团外,还有当年援老各个部队的战士业余宣传队,有筑指政治部文工团、各工程、警卫、高炮防空部队战士业余宣传队,后勤22分部及野战医院,兵站战士文艺宣传队等。

上前线兵演兵。是战士文艺宣传队的基本职能。越是战事和施工任务紧张的时期,越要到部队演出。部队进入老挝,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瘟疫、蚊虫、野兽的威胁,但只要有部队驻扎的地方,就有文工团和战士宣传队的身影。远在异国他乡的战士,驻守深山老林,除了每年有机会看到中央慰问团文工团演出,基本与外界隔绝,所以战士宣传队的到来,特别受到基层欢迎。每每宣传队到来,营区内外大红标语:热烈欢迎宣传队到我部慰问演出,令宣传队员和战士们倍感欢乐。

老挝旱季酷暑难耐,施工地段尘土飞扬,雨季暴雨倾盆,道路泥泞。军车在新开的便道更是险象环生,队员们常常要推车前行,甚至手提肩扛道具,步行至一个个边远连队联欢演出。如在各团驻地可临时搭建场地表演全套节目,如全本的样板戏。如条件差,就分成了若干小分队分别到一个个地点慰问演出,只为一个班几个人也要去表演。空余时间还要为战士们洗衣和缝补衣裳。

下部队演出是宣传队员们最快乐的时光,唱歌、跳舞、演出、美食都是宣传队员最喜欢的,基层战友们都把宣传队当贵宾。在高炮部队的餐桌上,曾遇到那菜式摆放如同国宴,每一道菜,每一盘菜都用鲜花装饰,最记忆深刻的是荞面馒头,那馒头散发出麦子的清香,特有嚼劲,怎么就那个香啊,到现在都忘不了。

宣传队下部队,向战士们学习,最重要的长项,就是直接收集好人好事编创节目素材,编创小品相声快板书等,当晚现场演出,在坐的观众就是面对面的英模群像。那个年代,兵演兵都是兵,官兵亲如兄弟,部队风清气正,千幸万苦不在话下。

老挝有自己的民族艺术瑰宝,与老挝文艺团体和村民们的友好往来交往,是我们经常的任务,而宣传队和文工团也学会了许多老挝歌曲和舞蹈。《夜光曲》是老挝人民尤其喜爱的独舞,舞姿柔美,非常好看,是老挝文工团保留节目,而我们宣传队学跳老挝民族舞,在中老军民联欢时,多次受到了老挝贵宾赞赏。

老挝文工团也经常到筑路部队慰问演出时,希望学习中国的舞蹈和歌曲,充实演出内容,我们印象深刻的有《唱支山歌给党听》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只是中老两国舞蹈技艺,差别很大,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各有收获。

1978年4月8日,中老友谊一号公路及南乌江大桥竣工交接典礼隆重举行,盛况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到现场拍摄纪录片。筑指文工团和老挝古都琅勃拉邦省文工团参加了仪式。当天夜幕降临,篝火点燃,明灯高悬,随着观众掌声四起,联欢晚会开始。双方演员同台表演了各自最拿手的节目,同唱一首歌曲。演出结束后,终老双方演员。共同跳起了老挝人民最喜欢的南旺舞集体舞,众人围成两圈,随着音乐节奏,男女一对一,各自比划上肢,往前走几步,又往后退两步,男女相望,眉目传情,老挝人民真正体会到了中老友谊的深厚温暖。

2017年2月,退役多年的原筑指文工团老战友们,在石丹、沈红等老兵的召集下,重返援老故地,前往老挝首都万象、琅勃拉邦、勐赛等地战地重游。还有当地老人和老演员拿着泛黄的老照片,认出了筑指文工团的石 丹、沈 红等老兵们。最难以忘怀的,是在万象老挝老兵委组织的欢迎中国老兵的联欢会上,主持人用中老两国语言宣布,热烈欢迎原中国援老筑指文工团员们与老挝人民军文工团同台演出,全场爆发出的掌声欢呼声久久不息。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援老烈士陵园浮雕制作现场。

(供 图: 周永祥)

(图片由撰稿者提供)

(2024年2月9日)

编 撰:李翔昌 侯 岷 石 丹 孙蔚红|风烟滾滚赞英雄

作者简介:李翔昌(网名:望天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入伍,即赴援老抗美后勤保障部队,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从普通士兵起步,先后在团师军级政治机关服役,军旅生涯25载,后转业地方供职省级宣传文化和网信部门工作,已退休,居昆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