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钟鼓楼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说往事
钟鼓楼背后的故事

南宁市中山路的钟鼓楼落成了,500年前的雄姿又重现在邕城,历史又一个轮回。有关钟鼓楼的介绍已经铺天盖地,但它背后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

为何要建钟鼓楼?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嘉靖年间1527--1528年来到南宁,除了处理军机政务,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宣扬教化,他在上石牌坊(现共和路与北宁街交界)讲学办学,请百姓免费来听他和他的弟子们关于“知行合一”的儒家“心学”文化。

当时,王阳明的手下有个学生叫王佐,是名将军,更是个武状元。自正德十二年(1517)起便多次跟随王阳明南征平乱。来到广西后,王佐被授于南宁卫指挥佥事之职。嘉靖七年(1528)八月,王阳明因病离邕北返后,王佐继续完成王阳明未竟事宜。多年来与王阳明共事,使得王佐深受儒家心学熏陶。在邕期间与王阳明一起主理军政以及助学生活,他深感南宁“无报朝暮之时”的不便。

其实,早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障就下令在全国各地建钟楼,以镇天下。可惜南宁一直未能实现。此时王佐便决定筹款铸造铜钟,消息一出便获得了全城乡绅贤达的捐款支持。嘉靖十年(1531),一口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2000斤的大铜钟铸造成功。铜钟铭刻了铸造的时间,捐款绅贤的名单,以及王佐的官职和名字。

钟鼓楼位于古城中轴线

宋代南宁的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武胜坊(青云街至朝阳路南段)、肃清坊(中山路至共和路南段)、宣明坊(明德街至邕江宾馆)、仁和坊(兴宁路南段至当阳街),所以钟鼓楼选择在青云街、共和路、民权路的交界处,刚好地处当时商贸活动的繁华区。更重要的是,望仙坡、北门、南门形成了南宁古城的中轴线,钟鼓楼恰好落在中轴线的节点上。中轴线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承载着宗教、历史、文化的多重功能,体现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同时也符合当时的风水学说。可以说,全国各地钟鼓楼在哪里,城市中轴线就在哪里。

钟鼓楼背后的故事

钟鼓楼原名平楚楼

钟鼓楼之前叫平楚楼,明代建成。底座呈正方形,高约三丈左右,楼的上方为三层亭阁形,下大上小,似宝塔状,亭内一通到顶。楼的三层瓦檐均为青色琉璃瓦,每层瓦面四角的雀尾均雕塑着栩栩如生的飞龙,楼的顶端为葫芦状尖顶。楼下方的四角为四条巨型砖砌方柱,柱的直径约两米,两人合抱不过,楼下的东南西北面是四个拱门,正好是城内十字街。日常有小食摊等。楼的东北面(原中院方向)有登楼的楼梯,拱门上各有一块题额,东面为“宣和”、南面为“通明”、西面为“应候”、北面为”拱辰”。大铜钟挂上平楚楼后,每天打钟报时,早上6时和晚上7时,各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计一百零八响。于是平楚楼改称钟鼓楼。每逢国家发生喜庆大事都要在白日鸣钟。

钟鼓楼的传说

有关钟鼓楼的传说不少,例如:“一根草绳挂大钟”、“番鬼佬偷宝草”、“铜钟怒擒独角蛟”等等,现在讲其中三个故事。

一、草绳与铜钟

王佐的铜钟铸造出来之后,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将其挂到平楚楼上。一个2000斤重的大家伙,要用一根多粗的绳子才能挂得住呢?正在犯难的时候,青云街上来了一位须发如雪的老者。他手执拂尘,拿出一条“草绳”送与众人作挂钟之用。众人一看, 只是一条稻草绳,哪敢使用?老者一再说能行,众人将信将疑,还是试了。没想到,一挂,便挂好了。一条草绳挂了一个2000斤重的铜钟,真是不可思议。在场有位后生随手拿起一根木棒,心急地想试试铜钟的响声,便被老者拦住了。

老者说:“先别敲。此刻我马上向东走,待我走了两个时辰你再敲,到那时,我走到何处,钟声就能传到何处。”

老者立即挥动拂尘,朝东而去,很快就到了青秀山,沿着董泉边下山向邕江河边走去。河边有一渡口,渡口边有一鱼塘。因为贩卖私盐的商人经常从这个渡口上山然后进入南宁城,因此那个鱼塘被叫做私盐塘。

老者刚到私盐塘,钟鼓楼的钟声便响起来了。老者回望来路,叹息道:“可惜呀,钟鼓楼的钟声只能传到私盐塘了!”

后人觉得“私盐塘”的“私盐”二字不雅,便将其改称“思贤塘”。

二、钟鼓楼与“小乐园”

民国三年(1914),美籍华人刘俭(原籍广东新会)在钟鼓楼街(今共和路中段与民族大道交界处) ,以牧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开办一间教会兼诊所。有一天,广西都督陆荣廷在大摆筵席的时候突然肚痛,拉稀不止,手下人等慌成一团,急求中医解救。无奈的是陆都督喝了汤药,依然频频出恭,不见好转。有道是病急乱投医,都督家人无意中发现了钟鼓楼街的洋诊所,便前往问药,拿回家中给都督吃了。

不过半支烟的功夫,不泻了,都督终于坐得住了。于是刘俭的诊所名声大震,在南宁城内传得沸沸扬扬。刘俭便趁机向陆都督请求批准在南宁开设一家医院。陆都督一时兴起,便批准了。

于是,刘俭的医院便堂而皇之地在鬼门关(即今经文街)出现,并以圣经中乐园之意,取名“小乐园”。刘俭顺理成章地成为 “小乐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小乐园”发展至今,已经是一家名扬四方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南宁市第一医院。

三、流传的平话山歌

钟鼓楼的“晨钟暮鼓”108响,每天都把悠扬的钟声传达给家家户户,除了报时,还寓意着消除一切烦恼和欲望,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因此老百姓都把听到钟声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为钟声能带给南宁老百姓一种安全幸福感。当时流传一首平话山歌:“姐命好,嫁到南宁城里头,白日得闻官审事,夜里得闻钟鼓楼。妹命丑,嫁落深山绿里头,日里听闻山鸡叫,夜里听闻溪水流”。从歌中可以感悟到城外的女子对城里生活的向往,把能听到钟鼓楼的钟声,当作一种安全、稳定、幸福的尺度(注:平话山歌演唱 中兴村莫级宏)。

视频加载中...

铜钟命运多舛

1932年因拓宽共和路,钟鼓楼被拆,据共和路一名百岁老人回忆,铜钟暂时存放于南门,仍然照常鸣钟。万国酒家老厨师曾师傅说,日军战机轰炸南宁时,还听见大铜钟响起报警。

1939年11月南宁沦陷之前,广西省立博物馆把铜钟等一大批文物水运至桂西的田东后,收藏于德保的山洞。1940年11月南宁光复,广西省立博物馆奉命搬去桂林,于是铜钟随文物从右江水运经南宁再沿西江至梧州,转入桂江到达桂林。1944年6月桂林局势吃紧,广西博物馆往平乐、贺县转移。由于运输困难,一些大件、沉重的文物不得不丢弃,铜钟留在了桂林。

后来不知为何铜钟流落至武汉(据说是日军往武汉撤退时带走,打算运回日本,但是来不及了)。1950年代广西博物馆工作人员出差武汉,看见熟悉的铜钟,便收购回来,安放在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流离颠沛十几年的铜钟终于回归南宁。

钟鼓楼背后的故事

版权为作者"陈说往事”所有,未经同意请不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