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朝“青年诗文”8篇

作者:青年学

宋朝“青年诗文”8篇(公元960-1276年)

于 明 盛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朝“青年诗文”8篇

北宋·强至

宋朝“青年诗文”8篇

南宋·文天祥

宋朝“青年诗文”8篇

中国从远古到中古南北朝南梁朝之前,并没有今称“青年”一词,也没有所谓“青年”。公元502-557年间,南北朝梁朝诗人李镜远第一个创造了“青年”新词。300年后唐朝小说家段成式第二个创造了“青年”新义词。此后从宋到清,“青年”多出现在诗词曲赋之中。但是,社会生活里的年轻人仍称谓“少年”或古称“少年子”、“后生”等。

此文专述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间,前承唐后继元即宋朝时期所见8篇“青年”诗文。此期,“青年”一词亦如前朝仅出现在诗词曲赋之中。但是,“青年”一词的涵义较之此前的拟人化语意或多指“春天”、“青春”的含义,已经更清晰、更接近的指向今天的“青年”词意即“青年人”本身。

我们先看一下北宋·王安石(1021.12.19-1086.5.21)诗作《少年见青春》:

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

身虽不饮酒,乐与宾客醉。

一从鬓上白,百不见可喜。

心肠非故时,更觉日月驶。

闻欢已倦往,得饱还思睡。

春归只如梦,不复悲憔悴。

寄言少年子,努力作春事。

亦勿怪衰翁,衰强自然异。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与“青年”一词关联紧密的词:第1个是“青春”,这个词最早出自战国屈原《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很多人也把“青春”一词比作“青年”一词的源头。第2个是“少年”,这个词最早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雚泽”,“少年”一词是国人表述人的年龄阶段“少”最通俗的词语。第3个是“少年子”,这个词出自《乐府》杂曲歌辞名,见于早期三国魏诗人阮籍(210~263年)诗作《咏怀八十二首》“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少年子”一词为“青年人”的古称,是对官宦贵族“轻年”子弟的称呼。

这一首诗中的三个词涵盖了古代战国至北宋将近1500年人们对“年轻人”年龄称谓的历史过程,就像盘点字词那样把我们从战国的公元前5世纪带到了北宋10世纪。10-13世纪的宋代中国,“青年”一词已经没有了南北朝和唐朝时期“青年”那般的孤寂和落寞。

王安石之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诗人强至(1022年-1076年)作《刘叔茂及第后往广德拜亲过吴江新治》诗,这是北宋朝最早见于诗文的“青年”一词。此后,强至开宋元“青年”一词屡见不鲜、达于高峰状态之先河。强至原诗如下:

今岁同升客,如君有几人。

青年登一第,白首具双亲。

喜气生军垒,欢迎聚邑民。

诸兄在天禄,勉去繼清尘。

其后,南宋·李流谦(1123—1176)作《醉时谣》,见“青年”一词如下:

晴辄不閒閒辄雨,少神造物恶相阻。

我自意行无雨晴,翻倒沧溟尽从汝。

青年一去不可招,紫烟漠漠三山暮。

朝云破峡忽归来,从君欲觅高唐赋。

向来似梦此非梦,转盼仍从梦中去。

夜深泥滑欲归时,瘦马迟迟堤上路。

再其后南宋·陈亮(1143.10.16-1194.4.18)于《谢留丞相启》文中曰:“亮青年立志,白首奋身,敢不益励初心,期在重温旧业。”有“青年”一词。

南宋·汪真(1196-1264)诗作《挽送县令归葬四明》,见“青年”一词:

桂籍青年压俊英,桥门卒业已成名。九章列秀铜章美,百里春风墨绶荣。

德及桑麻犹有颂,梦遗琴鹤已无声。故乡归去长眠夜,芳草斜阳伴墓铭。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6.6-1283.1.9),《文山集》出自《送张宗甫兄弟楚观登舟赴湖北试》:“见说青年文赋好, 士龙一笑共云间”有“青年”一词。

文天祥另出自《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青年”诗句。原作如下: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南宋·刘将孙(1257-不详)诗词《水调歌头·摇风犹似旆》,见“青年”一词:

摇风犹似旆,倾雨不成盘。西风未禁十日,早作背时看。寂寞六郎秋扇,牵补灵均破屋,风露半襟寒。坐感青年晚,不但翠云残。

叹此君,深隐映,早阑珊。人间受尽炎热,暑夕几凭阑。待得良宵灏气,正是好天良月,红到绿垂乾。摇落从此始,感慨不能闲。

南宋末·赵文(1239-1315)《哭张文翁同舍·其二》见“青年”一词:

扶上竹车去,知无再见期。

谁能逃数定,不必恨归迟。

白发扶棺母,青年上学儿。

乱来朋友少,洒血一题诗。

以上宋朝7首诗词、1处文章见“青年”二字,“青年”一词。

甲辰龙年正月初一 · 2024.2.10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