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作者:诸子牧梵尘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锁国“政策的最终形成

日本“漂流民”是德川幕府时期的特殊历史产物。继丰臣秀吉之后,德川家康通过1600年关原之战统治了日本。

从1633年(宽永十年)到1639(宽永十六)年,德川家光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成为日本步入“锁国时代”的标志。

但德川时代的“锁国”,并不等同于日本彻底断绝同外国的联系,只是说幕府全面控制了同外国的往来并将对外交流控制在有限的“窗口”长崎。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同时,“锁国”也是幕府不断加大禁教政策力度的产物,即在选择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之后,又对其他外来文化进行了二次抉择。

由于天主教信仰及所信教义不符合幕府统治基础,如天主教会信奉神至上、神面前人人平等;天主教徒与异教徒对立,否定神道教与佛教相结合。

主张神为天地之主,人要顺服于神,不应听命于自己的家长、师傅和统治者,这就彻底违背了具有严格等级制度、以幕府将军为最高权威的幕藩制度。

为了确立绝对统治,统一日本的幕府开始着手统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引进了大量的中国新儒家思想。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同时,幕府在1633年、1634年、1635年、1636年和1639年发布了五条涉外禁令,每一条新禁令都比前一条更严格。

如1633年,“除租借船只外,其他船舶不得出海;除了租船以外,不允许日本国民出境,违反者要判处死刑”。

1636年,“禁止向外国运送日本船只和日本国民”,已经居住在国外的日本国民“如回到日本则被判处死刑”。

1639年岛原之乱爆发后,幕府颁布了最后的禁令:“除中国、朝鲜和荷兰的商人允许在长崎进行有限的贸易外,其他国家的人禁止来到日本”。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为了恢复统一日本和丰臣秀吉时代侵略战争所破坏的经济秩序及不正常的对外关系,德川家康实行的是比较和平友好的自由贸易政策。

但这种自由化贸易发展政策很快就与幕府体制的基本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首先需要严格限制基督教的传播,以加强领主对农民的控制。

其次需要消除由商人家族和封建领主控制的贸易活动,以控制全国市场,实现幕府的直接垄断。

因此在1630年至1640年,从德川家康到德川秀忠,再到第三任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期间幕府调整了贸易政策。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日本国民的出国和回国被禁止;第二,禁止葡萄牙和外国船只来到日本;第三,只允许荷兰、中国和朝鲜船只来到日本,但禁止自由往来。

在这一时期,从国外获取信息的途径仅限于荷兰贸易站和长崎的中国城。至此,“锁国”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制度,在日本最终形成。

海运的繁荣与事故的发生

由于幕府禁止日本船只出海,封建领主不允许建造500石以上的海船。于是日本商人在被禁止与国外贸易后,开始在沿海航线上进行国内的商贸活动。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17世纪初,日本的航运是由在日本海沿岸主要港口的商人进行的。

这些商人拥有许多船只,经常将货物从北方,如新潟、酒田和秋田,运往京都和其他地区。

这些船只被称为“北前船”,使用木头和棉花制成船帆和船舵,质地非常坚固,但是航行速度很慢。

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国船(在濑户内海一侧和大阪一侧的帆船)取代了北国船。

17世纪中叶,日本的沿海航运路线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江户商人河村瑞贤开辟了一条从阿拉滨到东边太平洋,以及从坂田到西边日本海、再到江户的航线,这条航线在1670-1672(宽文时代)结束时基本形成。

西海岸航线是日本第一条连接濑户内海与大阪、江户的航线,是日本沿海航运路线中最发达的一条。

之后随着航运的发展,航运船只也发生了变化,在17世纪初占主导地位的北前船之后,一种新型北前船主导了航运。

这些船都是以帆为动力(帆大而结实,由粗丝制成),能载有500-1200石的货物和10-20名船员,载力远超之前的船,这为国内航海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不仅如此,日本作为岛国,海运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不仅国内航线,国际航线也已开通。

在日本古代的平安时代初期有遣唐使,中世纪时期日元、日明贸易繁荣,以及近世初期出现的朱印船贸易,这种远洋航行理所当然的要具备较高的海运技术和造船技术。

锁国时期尽管仅限于沿岸航行,然而由于航行的船只数量众多,加上航线漫长,造就了许多海上事故的发生,即所谓的“难破”和“破船”。

而且日本冬季有强烈的西北风,春夏也有季风和台风,导致沿海航行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

不仅如此,因是以帆为动力,遇见海上风暴,只能任由船只随风漂泊。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锁国“对“漂流民“的影响

“锁国”政策对“漂流民”现象的一个影响是,首先“锁国”政策的实施导致日本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冲突减少,阻碍了航海所需的航运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因此,当渔民和商人出海捕鱼或贸易时,他们更有可能发生事故,被海风和海浪吹离原本路线,漂流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其次,幕府为了执行“锁国令”,严格限制日本国民的造船规模。《武士法》明确规定,封建领主不允许建造装载量超过500石的船只。

1638年,幕府下令禁止建造货船以外的大型船只。因此,大多私人拥有的船只只能是适合沿海岸航行的中小型船只。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这些船只结构简单、吨位小,易受风浪影响,若在长途航行中遭遇风暴,很容易发生海难事故。

造船规模的限制和经济发展对大船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在日本沿海以贸易为生的商人不得不用小船运载大量的粮食和货物出海,导致海难事故频发。

其次,“漂流民”的出现也与日本列岛所处的地理、海洋和气候条件有关。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周围的海洋气候环境变化很复杂。

特别是,从每年10月到次年1月,包括日本海海岸在内的北太平洋区域盛行西北季风,在此期间,太平洋黑潮沿着本州、四国和九州的海岸流动,在日本濑户内海和列岛外航行的船只经常受到这种恶劣的海洋气候影响,容易迷失航行方向漂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日本“锁国”时代:从宽永到宽文,德川幕府如何五次实施“锁国”

最后,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15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西方国家的国际空间,拓宽了人类活动的半径,使捕鲸船和商船能够在更远的海上航行,同时使遇险的日本“漂流民”有机会获救并被送回日本。

自17世纪末以来,有关日本“漂流民”的记录逐渐增多,能够证实这一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