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作者:掀起你的盖头来wcok

一,

表哥八四年大学毕业就直接分到了在北京工作,可每逢过年,他都要回来,回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抓紧时间跟左邻右舍的人们打扑克,不知为什么输赢一分二分线的扑克打的那么夹轻,成天半宿的玩。

那年表哥准备半夜回来吃年夜饭,在路上不少心,掉小桥下了,为了找眼镜他一人在桥下摸了两个小时。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二,

那时候,小孩子有盼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糖块,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

每每到不了过年那天就提前穿上到外面炫耀,新衣服口袋里要是装上几块糖块,几粒熟花生就更神气了,马上会成为一群孩子的头。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邻居家的穷小子,喜欢拾捡双响<爆竹〉中没响过的单响:这是个技术活,要准确听说那个方位放的双响,第一个响之后空中那个响没响,如果没响又会落在什么方位。

这一腊月正月的这小子单响没少捡?但也捡着了:一次一枚单响被他装入口袋仅五秒钟响了,人没事,新衣服口袋被炸飞了。

那时是黑火药,放双响可以用手拿着放的。

三,

那时最常见的过年改善伙食就里东北的粘豆包。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每家每户要蒸若干锅,冻在大缸里的。

偷几个冻豆包约几个小同伴到大土沟里去一起吃啃冻豆包,每个人都觉得冻碴入嘴嚼豆包馅时真香。

四,

没有电灯的时代,春节要靠煤油灯照明了。

条件稍好一点的会多准备一包大红焟,取上一根放在纸做的灯笼里挂在屋檐下。

这功夫就比谁家灯笼最好看,谁家灯笼又亮还防风。后来有人就用上了玻璃做的灯笼。

当然那年表哥从京城带回个纸做的转灯:这东西好是神奇,里面点上蜡灯笼就转,纸上画的山水人物也动也转了。

那年四五十个孩子围着灯笼看了又看

乡村淳朴与写在记忆中的年俗年味

,为解决灯笼焟源紧缺之需,其中多半孩子从家里偷装棍红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