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1823-1864年),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曾被洪秀全封为忠王,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有关李秀成本人最大的谜团便是其在被掳后,向曾国藩写下长达五万字的《李秀成自述》。这份《自述》究竟是“伪降”还是”苦肉缓兵”?以及李秀成的写作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究。
李秀成本人出生于广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生活十分艰难。咸丰元年(1851)年,李秀成加入太平军。之后屡立战功,并在咸丰六年(1856)攻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此时恰逢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内乱,几位太平天国上层领导人互相残杀,太平天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动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咸丰八年(1858),李秀成与陈玉成二人在当年九月攻破清军包围,解救了太平天国一时的危机,很快便得到了晋升。那么这样一位被洪秀全封的“忠王”,究竟为何会写下长达几万字的“投降书”?
在接连取胜后,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为其开辟了新的军事基地,但是由于其自身性格原因,外加对于太平天国上游军事基地的放松,在同治元年(1862)年后接连败退,最终于同治三年六月(1864)被曾国藩虏获,并写下了几万字的供词,对太平天国内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最终还是被曾国藩杀害。其《自述》经过曾国藩删改后公之于众。直到上世纪60年代,曾国藩后人曾约农在台湾公布了《自述》原稿,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其写下《自述》动机的探究。
根据李秀成一生“铁胆忠心”,以及在其被杀后,民间曾流传出李秀成写《自述》是为了策反曾国藩做汉人皇帝的传说。学术界曾流传出其写自述主要是为了“伪降”。提出这种观点的为罗尔纲先生,罗先生的主要论点为:首先,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李秀成当时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位高权重,客观条件下,当时太平军被困数日且无粮,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量,李秀成很可能诱降曾国藩。罗先生提出,从教育背景出发,太平天国十分重视对《三国演义》中战略战术的模仿与研究,因此,李秀成此时非常可能模仿了蜀大将姜维伪降魏钟会以图复蜀的事例。但历史研究要依靠史料验证,而不能只是简单推测,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罗先生很快放弃了这个推测。
1962年,罗先生又提出了“苦肉缓兵”说,其认为李秀成故意在《自述》中贬低自己,以图敌人放松警惕,使太平天国得到缓冲的时机。但这种推测也并不能够让大家信服,学术界接下来出现了“忠王不忠”的声音。在文革时期,罗先生也遭到了政治批判。改革开放后,罗先生重新开启了对《自述》动机的研究,并提出1977年底曾国藩后人曾提供一条口碑,声称:“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 文正公不敢”,罗先生认为这是李秀成确实是模仿蜀大将姜维伪降魏钟会以图复蜀的铁证。但出于对口碑材料的可信度以及时间的问题,学术界并不认可。
不论是“诱降”还是“苦肉缓兵”,都是学者出于当时时代背景,结合李秀成个人性格、当时的敌我形势,以及对曾国藩个人处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下进行的猜测。但是历史研究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无论李秀成的写作动机究竟是什么,历史的结局就是他写下自述书后被杀,太平天国起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流,而我们要做的是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吸取历史经验,建设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