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0年他编写了《华县地理》一书,成为华县的重要乡土教材

作者:华州文史荟萃

《话说华州》人物荟萃

华州故事丛书第一辑

顾熠山传

作者:闫广勤

顾熠山(1873-1962),名耀离,字熠山,马家斜村(今属华州街道办事处)人,爱国民主人士、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主修。顾熠山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农历十月二十七日。祖籍河北保定府,其祖辈迁徙至华州,先落脚于高塘,后移瓜坡塬,再移露泽院,最后定居于马家斜。其时家境贫寒,仅有茅舍两间,薄田两亩。父顾丁焌(1833-1917),字午峰,清廪贡生,业馆乡里,戊戌变法后,创立太王庙学校(今杏林小学)。

1920年他编写了《华县地理》一书,成为华县的重要乡土教材

顾熠山6岁从父家学,12岁读经成诵,18岁考中秀才第三名。光绪二十二年(1896)赴泾阳味经书院受业于陕西著名教育家刘古愚(光蕡)。在味经5年,受刘古愚维新思想影响,立下兴学救国之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杨松轩、刘海环、刘经轩、刘巨川、周文伯等华州同窗组成“友仁学会”,集资捐书研究实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在友仁学会基础上成立“集义书社”,吸收华州赵象九、刘新斋、张恩波等新派人士参加,开展普及新学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味经书院肄业后,以品学兼优的生员被选入三原宏道大学堂深造。在宏道游学期间,与华州同窗郑云章及时在华州办学的杨松轩,书信来往频繁,互商团体兴学大计,从此形成华州开创现代新式教育的“三驾马车”。

光绪三十二年(1906),杨、顾、郑团体兴学正式启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华州教育研究会”(简称教育会)成立。3月17日,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堂(简称附小,后又简称“教高”)借太王庙开学。时教育会及附小一无经费,二无地址,三无学生,困难重重。是顾熠山说服其父,借出太王庙学校,并借给学生,才使附小如期开学,为华县团体兴学立下大功。

光绪三十四年(1908),顾熠山宏道大学堂毕业,获得优贡。次年,顾熠山步入社会,充任华州高等小学和教育会附小教员,致力于新教育的开拓工作。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除课本外自选教材,组织学生阅读同盟会的《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进步书刊,向学生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顾熠山的现代教育方式,引起守旧派的嫉恨,仇视新学的人竞遍张匿名揭帖,声言要大举起事,“先杀杨松轩,后杀顾熠山”,后经当局干预,事乃平息。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底,顾任第二届教育会会长,前后达7年。期间,全力支持张定九、王赞臣、张益斋等组织成立“华州天足振学会”,筹办“模范女校”,倡导开展妇女放足入学运动,并与华州新学人士订立“有子不娶缠足妇,有女不缠足”的公约,身体力行,移风易俗,开一代社会新风。

1920年他编写了《华县地理》一书,成为华县的重要乡土教材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响应。10月27日晚,华州江湖会党数百人攻进州城,推翻了清政府在华州的统治。但他们焚署劫狱,捣毁学堂,还扬言放抢,一时人心惶恐,地方秩序大乱。在此危急关头,顾熠山、袁佐卿、赵舜臣等组成“华州保卫公所”,出面筹钱以安会众之心,并推举高维昌入城统领会众,从而稳定了动乱局势,使华州免遭兵燹之祸。顾熠山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运动,为路经华州赴潼关抵御清兵的革命军支应粮饷,并于民国元年(1912)加入同盟会。

顾熠山于民国元年(1912),任教高校长。民国三年(1914),任华县县高(即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民国五年(1916),大力支持杨松轩筹办私立中学的动议,并于民国七年(1918)元月随同杨松轩等赴京、津、沪、汉等地考察私立教育。同年12月,被选为咸林中学十名筹备主任之一。在民国八年(1919)元月第一次筹备主任会议上,被公推为咸林中学首任校长,但本人坚辞,才另聘薛辑五任校长一职。4月8日,咸林中学正式开学,顾熠山任该校学监,并兼任县视学。咸林中学是在艰难困苦中创办起来的,凝结着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等团体兴学人员的心血。华县知事侯旬赠联云:“咸林自古宜桃李,少华于今仰顾杨”,肯定了顾、杨办学业绩。

民国九年(1920),顾熠山与李春圃创办私立华县单级师范学校,任董事长,首期培养师资学员75名。同年,顾熠山还编写了《华县地理》一书,供各学校教授乡土史地知识之用。以后,此书多次增改、再版,长期是华县教育界的重要乡土教材。

1920年他编写了《华县地理》一书,成为华县的重要乡土教材

民国十年(1921),顾熠山任咸中管理主任兼教国文、地理,他常给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共进》半月刊上投稿,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3月《致映春函》一文,被该报称赞他是“改造社会的急先锋”。此时,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魏野畴受聘来咸中,任教员兼教务长。二人思想接近,志趣相投,成为“忘年交”。他们联袂推行教育革新,传播“五四”科学民主精神,使学校颇有从来未有之盛,但遭到校董会内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和对抗,引发了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风潮。这期间,魏野畴、顾熠山先后愤而辞职离开咸中。

(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话说华州》主编 闫广勤

原文作者:闫广勤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