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作者:电子科大本科招生

异乡遇故人,留英后归川,科研报国梦,澄澄赤子心。

扎根在电子科技大学,他在学校支持下,与团队携手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让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他就是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高斌。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高斌,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电磁多物理传感,信号处理,物理导引的人工智能算法,无损检测。

高斌与电子科大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2012年,高斌当时正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同寝室学者的引荐下,他结识了纽卡斯尔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第一位华人教授——田贵云。同为四川成都人的二人一见如故。

此时的田贵云,已经打算回国发展,组建一支主攻传感器仪器的无损检测方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田贵云的盛情邀请下,高斌也决定同他一起回国做研究。

在高斌的心中,坐落于故乡成都、身为电子信息类院校“排头兵”的电子科技大学,正是自己投身科研事业的良好平台。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2013年,高斌回到阔别七年之久的故乡成都,并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此时的电子科大已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起青年突破创新的梦想。

在这片的科研沃土上,高斌曾针对国家军、民用装备维护保障的重大需求,围绕电磁热声光传感系统、特征分析等检测领域挑战难题,相继突破了靶向电磁热多维盲分离成像检测,磁集中镂空环电磁/阵列成像检测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并以此提出了传感物理信息自适应多维微成分分离和张量模式成分疲劳表征算法,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检测装置,已成功应用于大陆航空、核工业等军用领域以及民用装备骨干研制单位。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2019年,面对国家小口径管道检测技术的国内空白,高斌与相关合作单位一拍即合,决定携手攻克这个“卡脖子”难题。

2年后,在突破一个个难题之后,高斌团队联合企业研发的“PIGPROX”机器人正式投入市场,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以来的技术壁垒,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它在国外管道内检测器卡球三次的天然气管线成功运行,解决了小口径变径管道易于卡球的“卡脖子”难题;在国内首条双金属复合管成功运行,解决了现有漏磁检测技术无法检测双金属管的难题;在阀发-阀收管道成功运行,解决了清管阀发球管道无法开展内检测等难题。截至2023年5月,该项成果在各大油气田成功检测管道50条以上,累计检测长度超过600公里。

一个个突破性成果的诞生,也让高斌相继荣获国际科学组织Vebleo科学家奖;第二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等荣誉。这些不仅是高斌的荣誉,亦是电子科大自动化学院智能无损检测的科研工作进一步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学校仪器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成效。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PIGPROX”机器人成功落地应用

在科研的高峰不断攀登的同时,身为人师,高斌对于人才培养的热忱也从未褪去。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以来,已经有40多名研究生在他门下接受指导。

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斌也有自己的秘诀和方法。他要求团队成员重视物理和数学基础,并给予每一位学生充足的自由与创新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畏犯错。因此,高斌也成为大家眼中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好导师。

学成归国!他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突破“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

高斌(后排中)与学生在一起

教研之旅路漫长,报国之心一拍而即合。

时至今日,他依然和田贵云一起在电子科大的校园里探索着科研和育人创新之路。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电磁热多物理感知检测领域书写崭新篇章,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电子科技大学也一直在路上。

关注“电子科大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官微、自动化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