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发布,《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入选。在推荐语中,藏书家韦力先生评价作者艾俊川重新梳理近代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来把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问题,作出崭新的解读。
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则将本书列入其2023年度书单中,认为书中的绝大部分文章,只要平心静气去读,都可以读出侦探小说的趣味,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悲悯。以下是高峰枫教授评论全文,转载自《南方周末》:
这本书是艾俊川先生近年来文史考证文章的结集。“e考据”指利用数据库、互联网搜索,更快捷、高效地完成考证工作。作者十年前曾有《浅谈E考据》一文(收入《且读且居》),介绍了这个数字化时代的考据工具以及自己完成的几个突破性研究。在这本新书的《弁言》中,作者带着更多研究成果和更多研究心得,对“e考据”又做了一番提纲挈领的总结,并提出“识文断字知书达礼”四项原则,以大家熟悉的成语概括了历史考据的精义。这里简述一下作者的界定。识文,就是保持对文言的敏感,因为古文有时字句简省,有时文风浮夸,意思并不一目了然。断字,就是准确辨识尺牍、书稿、字画上难认的字(作者本人正是这个领域的绝世高手)。知书,是要了解常用的史籍和工具书,一旦在网上发现线索,知道下一步要去何处追踪这些线索。达礼,指的是“对旧时官场制度、社会风俗乃至人情世故有所了解”。这四项原则、八个大字,实则是用平易、亲切的语言描述了研究者需要在语文学、书志学、目录学和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书中二十多篇文章,集中在清代和民国的历史人物。每篇文章都充满鲜明的“艾氏风格”,都从新发现的材料,或不为人知的文献入手,凭借“e考据”这件利器,搜出更多线索,拼出已湮没在历史中的感人画面,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更多面的了解。每篇文章都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每篇文章都能发人之所未发,充满真正的原创性,会令许多论文等身、项目等身的学者汗颜。
考据研究因为专业性强(不能整天谈玄说妙)、学术门槛高(不能整天只读三四本“经典”)、讲求证据和方法(不能整天说情怀、讲段子),所以常遭人误解,以为琐碎、枝蔓、无趣。但细读艾俊川先生的考证,往往会改变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固定印象。书中第一篇文章分析了傅山一批书信,先订正了录文中的讹误,显露了作者“断字”的功夫。因为亲友的官司,傅山在信中频繁请托与自己交好的清廷地方官,正好让我们了解清代诉讼和官场很多历史细节。傅山历来是受人尊敬的“明遗民”,晚年拒不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但根据作者的分析,傅山在顺治年间的“不合作”态度并不鲜明,至少因日常事务不时与地方官员周旋。这便是在知人论世上更进了一层。再比如研究辜鸿铭所编蒙学课本《蒙养弦歌》,让我们知道1920年被北大解聘的英文教授、顽固的保皇派,在1900年为小学生选编的课本中,选诗“闪烁着难得的温情光芒”,其诗教思想极有可能影响了后来张之洞起草的中小学教学章程。这样的考据便让我们对辜鸿铭减少了一些脸谱化的理解。又比如《周作人批阅过的新诗习作》一文,作者在民国女大学生孙尧姑的诗作稿本上,发现了周作人评语的手迹(“断字”功夫又一例),并进一步通过网搜学,还原了贵阳一中语文教师孙尧姑坎坷的一生,让人感觉无限辛酸。《E考证故事集》中,有些文章的阅读门槛较高,需要读者具备较多清代和民国的文史知识。但绝大部分文章,只要平心静气去读,都可以读出侦探小说的趣味,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悲悯。即使像袁世凯这样倒行逆施的人,他在洹上村养寿园拍摄的、用于舆论战、带有Cosplay特征的操舟垂钓照,也会让我们的嘴角浮上一丝欣赏的微笑。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2024年01月11日第2081期,原题为《高峰枫的2023年书单》)
附:南方周末2023年度
十大好书·推荐语
每个时代都有其学术特点,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被后世广泛引用,这句话不仅可应用于艺术上,也可以用在学术研究上。《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是艾俊川先生的运用E考据获得的部分研究成果的结集,他认为E考据可以让学者通过数据库、互联网的搜索来跳过传统的积累环节和专业壁垒,直接寻找证据线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同时也拓展了学术边界。他的研究方式看似琐碎,但都有一个中心主旨。将他的这些文章重新做一番排列组合,就能窥得他有怎样的心思,他是在重新梳理近代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来把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问题,作出崭新的解读。(韦力)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2024年01月18日第2082期)
《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艾俊川 著978-7-101-15921-978.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