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见到这5类症状,就用仲景阳明方

作者: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病邪在这六经上所表现的症状各有不同。其中,阳明病以实热为主要特点,大热、大汗、大渴、心烦谵语、脉象洪大是阳明经证的代表性症状,常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来清泄里热。下面请大家来详细了解如何快速准确辨别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白虎汤为此证代表方。

大热

阳明的本性是热,感受邪气易于化热,如果人体感受外邪,邪气在太阳不解,入于阳明,即可迅速化为燥热,热气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或但热不寒。

阳明经的津满气足而邪气不亢,人体既抗邪有力,又可助饮食水谷受纳吸收,这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阳明因邪而热化,此为邪热燥火,伤人之邪气。

见到这5类症状,就用仲景阳明方

大汗

阳明病为何大汗?大汗是邪热的产物。大汗是指身热多汗,汗出淋漓。或动则汗出,衣衫湿透。阳明病之大汗,所出部位多在头颈及前胸后背。阳明长期大汗之人,还可见头发稀疏,头皮光亮,头皮出油,甚至天天洗头仍然会油垢染枕染衣。

阳明大汗还不同于他病之汗,许多疾病都是汗出身冷,但阳明汗出身不冷。此种汗出是遇热加重,即使在寒冷冬天,只要稍吃辛辣,也会头出汗,鼻子出汗。

此时邪气虽盛,但未入里,这是阳明病热在经中,又称为阳明外证。仲景在《伤寒论》原文第182条里说:“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也。”又叫但热不寒。

阳明大汗是因为邪热熏蒸,热迫津液外泄,故见多汗身热。此热无白虎汤不能除。如果没有兼证,就直接用仲景原方原量的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如果兼有他证,但还是以阳明热证大汗为主,白虎汤中可稍加合方。

正如《医宗金鉴》所云:“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大渴

阳明经热证久而不除,一是因汗出过多必然大耗津液。此时正如仲景所言“大汗出,烦渴不解”。津液的耗伤带来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自救。二是有些阳明经热久带之人,虽然不见大汗淋漓,但是热邪暗耗津液而口渴。若是素有伤精之人,亦可见口干欲饮,或者夜眠之中须起床大量饮水。

心烦谵语

阳明病谵语虽然多见腑证,但如果经热过盛,津液多亡,火邪偏亢,引心火扰神,同样可见心烦意乱,谵语乱言。

脉象洪大

洪大脉主邪实正不虚。为何会脉来如洪水汹涌,惊涛拍岸?因为阳明经多血多气,血旺气足,感受邪气易于迅速化热,热气鼓动脉动,此为邪实之象。

正常人气血旺盛,正气充足,虽然也见脉来有力,但总体的感觉应该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而又不至脉来汹涌逼人。

见到这5类症状,就用仲景阳明方

阳明热证——口渴烦躁案例

王某,女,75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

主诉:口渴烦躁月余。

刻诊:患者因为中风偏瘫住院疗养,医院给予口服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用药不详)。刻下患者口渴呼唤饮水,叫喊着要吃西瓜冷饮。夜眠烦躁,时而谵语乱言,不愿着衣被,自己时刻要把被子蹬掉。大便干,小便少而黄。脉象洪数;舌红无苔无津液。

辨证:阳明气分大热,津液大伤;热耗气阴,热扰心神。

方药:竹叶石膏汤,重用生石膏、西洋参。

5帖5天,水煎服,一天三次服。

药后家人来电说:口渴大减,夜眠安宁,舌上可见津液,舌绛红好转。神志渐清,精神转佳。

后医嘱其懂中医的家人,竹叶石膏汤继续吃上一段时间,再以黄连阿胶汤善后。

按语: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的许多疾病,只是单纯的一个寒证或者一个单纯的热证出现并不多见。就像本案的阳明热证,此患者是以阳明热证为主,同时兼有正气偏虚,热耗气阴,热扰心神胡言乱语的诸多症状出现。但是在众多的证候中,患者还是以阳明热为主证,所以辨治中还是要首抓阳明。如果我们不懂得从六经辨证、立法,可能我们想到的只是阴虚火旺,用方只能想到知柏地黄汤、左归饮之类。但是此法显然不能够快除阳明之热。

此患者既然是阳明热证,为什么不直接用白虎汤呢?因为考虑到一是患者年迈体虚,正气不足;二是西医学的康复训练,都是被动地消耗人体能量,体质已是虚羸少气。此时白虎汤清热力显著,但扶正之力稍弱。因此用竹叶石膏汤,既清阳明之热,又生被热耗之气津。药即中病,效如桴鼓。

学以致用,速通伤寒六经辨证

见到这5类症状,就用仲景阳明方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成》

本书是作者蔡长友副主任医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六经、六病、六证、六脉、六法、六方的精髓概要。面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六经辨证的思维方法简明而清晰,把疾病概括为六大系统、六大病位,拓展了六经病的临床意义,解锁了经典与临床相脱节的困惑。为读者迅速迈入中医大门及中医疗效瓶颈的突破开辟了新的途径。本书最大特色是能使读者快速学以致用,快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让文字古奥、条文繁多的经典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经典的研究者、中医临床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伤寒论>六经辨证速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蔡长友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