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作者:作家刘宜庆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向海而生:方宗熙》 刘宜庆 著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

方宗熙(1912—1985)是大陆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为大陆海藻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海洋生物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该书通过描写方宗熙教书育人、致力科普、潜心科研、报效祖国的一生,展现其丹心报国的初心、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党爱国的情怀。向海而生,方宗熙谱写了一曲科学报国的乐章。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协会员,文史学者,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第六届签约作家,青岛市文联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

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中国三部曲、《山大的故人们》《青岛风物》《青岛文化地图(续篇)》等20部。

【后记】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

生命有信  神奇的鸽子

2022年12月22日。冬至这天凌晨,寒风卷着雪花狂舞,地上落了一层雪。薄雪被吹到背风的角落,以落寞的存在,告诉人们昨夜曾下过雪。

太阳升起来了,落在雪松上的雪,很快就不见了。蔚蓝的天空无垠, 朵朵絮状的白云盛开。天空很蓝,如同海洋,白云很软,触及心灵。白云苍狗,让人想到生死流转。蓝天就是无边的稿纸,白云就是散漫的诗行,又如同古老的箴言,目睹人间的悲欢。

上午9点半左右,买菜归来,在小区里的小广场上,看到一群灰色的鸽子,在地上觅食。这里曾是老人和孩子们的乐园,四季盛开欢声笑语,经常有孩子们喂鸽子,与鸽子嬉戏。因新冠现在这里不见人影,空旷与清寂相伴,铺满了整个小广场。鸽子不知人间发生了什么(新冠疫情),它们照例来这里觅食。

我数了数,一共九只鸽子。白色的嘴巴,灰色的头,墨绿色的脖子,灰白色的背与腹,白色的羽翼尾部是灰色,粉色的爪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鸽子身形、颜色、大小齐刷刷的一致,身材丰腴而又轻盈,蕴含某种奇妙的美感。鸽子的脖子很灵活,像小鸡啄米似的伸向地面,带有某种节奏和韵律。地面上什么食物也没有。它们是在假装吃饭吗?

其实,我早就在空中看到过这些鸽子。每年春天,实验幼儿园墙外的海棠怒放时,晴空万里,大海的蓝色融化到天空中,令人心醉。每当午后两点左右,这群鸽子就在满树繁花的海棠上空飞来飞去,感觉飞行路线是一个圆形。每隔四五十秒,它们飞翔的身影就出现在海棠树上空。被粉色、绯红海棠花压的树枝,在春风中微微晃动,似乎回应着浩荡春风中巡游的鸽子。有时,幼儿园里传来童稚的歌声、钢琴伴奏,歌声飞向蓝天,鸽子们飞得更加欢快。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虽然是心灵上的老朋友,但我还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它们。鸽子的 眼睛,黄色的眼睑包围着温润的眼睛。黄色的眼珠(信鸽为红色),晶莹透亮,中心是黑色的瞳孔,流露出生命的神采。鸽子的眼睛,色泽层次鲜明,幽深,亮丽,鲜明,神采奕奕。我在观看鸽子的眼睛时,觉得在和这温驯的生命进行某种对话。我在寒风中悄悄站立多时,看这一群鸽子看得心神荡漾,百感交集。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1949年,方宗熙在伦敦大学实验室。

我想,方宗熙先生在英国留学时,一定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草坪上看过鸽子。眼前的这群鸽子,不惧严寒,在地面上悠闲地漫步,不时地发出“咕咕”的温柔鸣叫。尽管没有食物,它们也不急不躁,气定神闲地踱来踱去。

2022年8月16日,我与方宗熙先生的女儿方菁女士取得联系。次日,我在汶上县城泉河公园散步,与方菁打电话,在河畔的小广场上遇到一群白色的鸽子。也许是鸽子,这种神奇的鸟儿,这种传信的鸟儿,让我冥冥之中和方宗熙先生有了更多的联系。

2022年12月22日,我在小广场见到一群灰白相间的鸽子。这一天,我完成了《向海而生—方宗熙》的创作,开始酝酿如何写后记。

三天后,我从这经过,地上铺展一片金色的颗粒,那是一粒粒小米。 这群鸽子悠闲地进食,优雅地吃饭。一只戴胜鸟,嗅到了美食的气息,也蹦跳着开吃,刚开始从食物边缘试探,后来便大摇大摆地进入核心地带。 一群麻雀麻溜地凑过来,“啾啾啾”地呼朋引伴,它们欢呼,真是雀跃。

鸽子们并不介意分享美食,不时发出“咕咕咕”的鸣叫,似乎吟诵着生命的赞美诗……

向海而生  生命的境界

我在完成《海洋先驱:唐世凤》一书后,欣然接受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向海而生:方宗熙》传记的创作邀约。这两位学者、海洋学家具有相似的成才背景,都出生于贫寒之家,不断读书和终生拼搏,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

除了两位学者的成长经历带来的精神感召,我把《向海而生:方宗熙》的创作视为来自海洋深处某种神奇生命的约定。我化身一条古老的鱼,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投身海洋学浩瀚神秘的领域,向未知探索。这本书,让年已不惑的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为生命,以及生命的要义。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方宗熙在山东海洋学院实验室。

方宗熙先生作为海洋生物学家,不仅洞察生命的奥秘,也深深懂得自然和时间的关系。就在短暂的一生中,方宗熙先生向海而生,海洋之蓝,是他人生的底色。少年从云霄沿着漳江入海,到了厦门大学求学;青年漂泊南洋,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教书;随后远渡英伦,在伦敦大学留学。

方宗熙学成回国,经过了曲折的海路,漂泊的游子归来,投入祖国的怀抱。他的后半生定居在青岛,青岛湾的潮声伴着他孜孜不倦的书灯。

走遍万水千山,航行于大洲大洋,见证物种的兴衰,研究海藻的遗传。他这一生,向海而生,经历诸多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初心—丹心报国;不变的是精神—自强不息;不变的是情怀—爱党爱国。我希望这部传记,不仅写出了方宗熙先生的事功,更重要的是能写活他的精神,展现他的生命境界。

在写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宗熙先生的宽恕之道。他虽然曾在英国留学,但他的精神底子是中国儒家的—仁爱、宽恕。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方宗熙先生十分珍惜时间。他挤时间写科普作品,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时间的海洋,人生真的很短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方宗熙一生紧紧地抓住了时间的缰绳,把试图逃逸的分分秒秒驯服,为己所用。他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写下了众多经典的科普著作。他的自律和自强,深深地吸引了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写一个学者的一生,就像追随他的脚步,完成了一场精神的寻踪。 自从2021年8月底,发给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海洋先驱:唐世凤》书稿后,我得空就翻阅方宗熙先生的著作、论文,得空就在网络上、数据库中搜索方先生的踪迹。他的资料、佚文、早期作品被我从时光之海深处打捞出来,每一次发现,都是巨大的喜悦。一块一块的拼图,终于拼凑出方宗熙先生早年的经历。

2022年8月,我开始了《向海而生:方宗熙》的创作。接下来几个月的业余时间,方先生的著作和我搜集到的资料,环绕着我的电脑桌。

有一天深夜,海浪无声将夜幕深深淹没,我化身一条大鱼,追随着方先生的踪迹,游向深蓝色的梦境,游向海天之间的辽阔……

深入采访 生命的感恩

青岛市南区金口一路16号,两根花岗岩砌的门柱,门柱上方中央,有 两粒白玉球,这是门口的两盏灯。两层石头台阶,一看,就带有岁月的痕迹。这台阶上一定有过方宗熙先生的足迹。只不过,几代人的足迹叠加在一起,风干了,被吹走了,被夏季的大雨冲刷走了。

狭窄的门口,左侧有一株遒劲的老梨树,树枝宛如虬龙,倔强而刚劲,在蓝天下张扬着一股力量。老梨树皮黑黢黢的突起,质感如铁皮,粗糙,布满纵向的沟壑。盘曲的树枝上方,还点缀着一些带有些许绿意的叶子,带有蜡质的树叶,在寒风中有点萧瑟的意味。这株老梨树,一定见证了方宗熙先生回家的身影。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方宗熙江乃萼夫妇与儿女合影。

我想,门柱旁应该挂上一块黑色的大理石铭牌,中间上书“方宗熙故居”,下方写有方宗熙的简介: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藻遗传与育种先驱。

沿着台阶走进,里面还有三级台阶。走到头,是一栋老楼。二楼就是当年方宗熙先生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故居。房间里虽然没有他的踪影,但他遗留下来的资料,被妥善保存。

2022年11月24日上午,我和方宗熙先生的儿媳王莹、孙女方婧及方宗熙夫人江乃萼的妹妹江乃燕聊起先生的往事。这样的采访,如话家常,她们的讲述和回忆,让我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的烟火气。我也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山东海洋学院来访的外国学者很多,来访学者用英文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每次担任翻译者都是方先生。他总是任劳任怨,从不讲条件。

方先生留下来的资料很多,分门别类装在牛皮纸大信封里。我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浏览,发现了陈世骧先生的来信、林绍文夫人江耀群的来信、厦门大学的同学洪增福的来信等。这些信件大大丰富了传记的内容。

当然,还有很多未知的惊喜,等待我开启。江乃萼的五则日记,填补了她的学林交往的空白。1984年,方宗熙、江乃萼出访美国、新加坡的访问报告,以及方宗熙先生的会议发言稿、工作总结、简报等资料,为传记创作带来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方宗熙先生,海洋生物学家,也是科普大家。

这次来到方宗熙故居看资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先生逝世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唁电一百多封,均保存完好。每一封唁电我都仔细看了。看完后,抬起头,冬日的暖阳非常灿烂,明亮的阳光照进室内。那些陈旧的文献,发黄的信笺,经过我的手,小心翼翼地取出,微尘在阳光中升腾。 刹那,有点恍惚,有点眩晕……

我拍摄了十几封唁电。

这本传记顺利完成,感谢方宗熙先生的亲属方菁、王莹、方婧、江乃燕四位女士。特别感谢方菁女士,与我在微信电话中谈,在微信对话中聊。方菁女士的回忆让这部传记细节丰满,有血有肉。

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印为本书写序。

感谢王清印先生、朱树屏先生的哲嗣朱明老师。他们接受我的采访,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照片。

感谢杨德渐先生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疑问,并热情提供方宗熙先生弟子们的联系方式。

感谢崔竞进、张学成、包振民、孔杰、张全启等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他们谈起方宗熙先生,带有深厚诚挚的缅怀之情,并勉励我写好传记。让我对方宗熙先生的科研和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感谢胡建廷先生撰写的方宗熙传,收录在《方宗熙文集》中。我向他打电话请教,他说:“方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忠诚、科学的赤诚、对工作的严谨,值得后人学习。尤其是他对时间的利用,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留下大量的科普著作。”

生命与海洋的交响曲——刘宜庆新作《向海而生:方宗熙》后记

方宗熙的科普名作《生命进行曲》。

在创作这部传记的六个月里,我也尝试着把时间利用到极致,有规律地写作,葆有创作的激情。我觉得,为青岛的海洋学家撰写传记,是一项填补青岛海洋科学史空白的工作。那些鲜为人知的海洋学家,可能因为我的书写,重新进入社会和大众的视野。正因为这种文化的自觉—普及海洋科学、传播海洋文化,所以我甘愿坐冷板凳。也正是因为肩负的使命感,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感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原杨立敏社长、现任社长刘文菁、纪丽真副总编辑的信任和鼓励,感谢责任编辑付绍瑜的精心编辑。

感谢我的家人支持我的创作。

没有以上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这本书。

由于本人并非海洋学科班出身,也无生物学专业背景,书中若有不当之处,[email protected],这个信箱,欢迎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唐世凤和方宗熙的传记顺利出版,感恩延续了三年多的书缘。因为这两本书,我结识了十几位学者,采访与交流,是难得的学习的良机。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人生年轮中有一段蓝色的岁月,是一段丰富的经历。书海无垠,人生有涯,生命的感恩,就像大海的潮音,在月圆的夜晚,格外清晰……

刘宜庆

2022年12月26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