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报天天读:2024年01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金句(4168期)

作者:延安号
党报天天读:2024年01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金句(4168期)

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砥砺奋进中迎来2024年新开局。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一个共识更加清晰: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突围向上的根本出路,也是需要迈过重重难关的艰辛道路。

开年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各地各部门抢抓机遇奋发作为,亿万人民同心协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心向前进。

稳中求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气象

 新年伊始,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出现,人流物流涌动,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

  稳中求进,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正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传递更多积极信号:各地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持续夯实稳的根基、蓄积进的动能。

  以进促稳,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锚定高质量,更要在关键处发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共识在凝聚,行动更坚定: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确定性,也是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向新而行——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塑造发展新动能

 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从中央到地方,上下齐心,着力培育和激发新动能,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拔节生长,向新而行。

开年即开跑,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谋新策、出实招:

 提升产业体系质量,才能让中国经济韧性更足、底盘更稳。

利民为本——在解难题补短板中增加民生新获得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一老一小”,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翻开各地的2024年“民生清单”,一项项推动共享发展成果的举措温暖人心: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每一件都不是小事。

  从一个个民生“小切口”进入,将重大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打好民生保障仗,才能支撑起群众“大幸福”。

  破浪向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竞争新优势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中国经济,不仅将更好造福亿万中国人民,也将持续增益世界发展,书写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打造服务外包产业新高地

数字经济跑出发展加速度

“油头化尾”助推产业升级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新年伊始,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近百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喝彩。

  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才能更好深入人心。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3年多来,桃李芬芳,德艺双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

  这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时隔72年的两次座谈会,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一脉相承。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本清源。

  这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一系列“硬核”数据,彰显大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彰显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充分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行概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位列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严寒冬日,100余支乌兰牧骑队伍深入牧区进行创作演出,为茫茫草原增添暖意。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深邃思考。

  思想理论界关注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关切,让通俗易懂、直面问题的理论读物走进群众;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推出一部部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唯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深深扎根人民,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汲取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沃土。

  《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报告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山海情》《人世间》《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4亿多人民进行着新的实践、演绎着新的生活、创造着新的奇迹,给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

  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大陆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正在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力军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登上浔阳楼欣赏浩瀚长江,走进琵琶亭体验《琵琶行》沉浸式剧场,沿着江边绿道悠闲散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自开放以来,成为市民休闲、游人打卡的好去处。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动注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研学热”兴起,文博场馆一票难求,以“淄博烧烤”“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化消费新现象折射出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紧紧依靠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湖南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目前全国已超过3.35万个。

  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要紧紧抓住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依靠守正创新这个制胜法宝,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文创风”“诗词热”悄然兴起……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滋养人民美好新生活。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新思路方法,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