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作者:方志四川

望丛祠

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望丛祠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是被尊为“天府前驱、蜀中先导”的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合祭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帝王陵冢,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闻名全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列为成都市和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治蜀有功 望丛二帝政绩辉煌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望丛二帝( 远近摄影)

古蜀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人们一般把五代古蜀王称为“三王二帝”。“三王”即蚕丛、柏灌、鱼凫,蚕丛教民蚕桑纺织,柏灌教民种植,鱼凫教民渔猎。“三王”时代虽有山民移居平原初试农桑,但蜀地多旱涝,民生举步维艰。“二帝”即望帝和丛帝。距今约2800年前,南来部族首领杜宇率族人北上,推翻了日渐衰落的鱼凫王朝,从而“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以郫邑为中心,由此开启了杜宇称帝、鳖灵继之的“二帝”时代,为成都平原的农业、水利、政治文明、族群交往、空间扩展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望帝杜宇,古蜀称帝第一人,他从云南来到蜀地,属于最早的一批“蓉漂”。杜宇带领古蜀人从落后的捕鱼、打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更先进的农耕,在蜀地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不断创造和改进农具,亲力亲为教民农桑,被后代奉为“农神”。从此,蜀民居有定所、腹有粮食、身有衣衫,人们生活不愁吃穿,开创古蜀文明先河。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图片来源:郫都发布)

但农耕文化要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则春种秋收,凶年饥岁则颗粒无收,天府之国饱受洪涝干旱侵扰,望帝杜宇苦不能治。时为丞相的鳖灵被委以治水重任,“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由此成功平息了水患,蜀民得以安处。鳖灵是岷江流域比李冰更早的治理者,后才有“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的壮举。鳖灵因治水有功,得望帝禅位,成为继任蜀王,号称丛帝,建立开明王朝,也是古蜀王国最后一个王朝。丛帝承袭望帝的国策,继续大力发展国家,使郫能与北方强邻秦国争雄。

而杜宇在退隐西山后,仍念念不忘人民农事,便化为杜鹃鸟,每到春耕,杜鹃声声,催民农耕。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两祠合并 古蜀望丛二帝共一祠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上图:望丛祠雪景(杜越 摄) 下图:望丛祠(方天德 摄)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为民治水,望丛二帝执政期间,对内施行善政,对外积极进取,励精图治,遗爱在民,受到后人尊祀。以前,望帝祠和丛帝祠是分设分祀的,望帝祠最初的落脚地也不在郫都,而是今都江堰二王庙处,后人为望帝杜宇修建了祠墓合一的“祟德祠”。丛帝鳖灵逝世后,后人则在郫都为其修建了“丛帝庙”。南朝齐明帝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从都江堰迁至郫都,与丛帝庙相邻。北宋仁宗时,人们把望帝祠与丛帝庙两座祀祠合并,于是成为了今天的“望丛祠”。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望丛祠历经1500余年风雨,其间屡毁屡建,明末清初因战乱被焚,至民国初,几近湮没。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防于郫,再次拨款培修庙宇,亲立“古望帝之陵”和“古丛帝之陵”墓碑,使望丛祠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望丛祠全景(孟凡强 摄)

望丛祠原占地22亩,祠正面为照壁,上刻但懋辛书的“望丛祠”三字。祠中为祀殿,内塑望、丛二帝坐像。殿后、殿右为望帝、丛帝陵墓,二陵对峙,状若山丘。1983年后,郫都对望丛祠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将祠堂面积扩至90.5亩,并对祠内建筑、景点进行修缮、恢复。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后,又数次对望丛祠进行维修,并在大门前修建望丛文化广场,使望丛祠古蜀文化更加彰显,园林风景更加迷人。

望丛祭祀 蜀人寻根问祖的大典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祭祀大典现场(图据天府郫都)

古蜀国——特别是望丛二帝时期,虽没有闽越王国的华彩与悲壮,没有楼兰古国的风韵与离奇,却有着令后人啧啧称奇的传世功业和休声美誉的动人诗话。望从二帝在蜀中开创了以田园稼穑取代渔猎垦牧的农耕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尊为“开天府之师”,为历代后人尊祀。

“望丛祭祀”是成都平原的传统民俗活动,为缅怀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历代官吏每年春秋二季都定期在望丛祠举行凭吊礼祀活动:春季为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拉开了春耕生产的序幕;秋季为九月初九,庆祝一年的丰收。据说,都江堰放水剪彩时,川西道地方官员和省管水利的官员还须先到望丛祠祭祀二帝,《郫县志》载,“每年都江堰放水,成、绵、龙、茂道台,过郫境则祭之,旧例也”。礼毕,方去举行隆重的都江堰放水祭祀仪式,砍掉“马槎”,放下蓄水,宣告成都平原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正式开始。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祭祀大典现场(图据天府郫都)

望丛祠是天下蜀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历代香火祭祀不断,官方大规模祭祀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千百年来“望丛祭祀”早已成为川西平原不可或缺的仪式,并列入成都府祀典。2010年,望丛文化融入新的主题,望丛古蜀文化节暨首届世界蜀商恳亲大会在郫都举行,世界各地打拼的蜀商精英代表回到家乡,祭祀望丛,踏青会友,古老而常新的郫都再一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望丛祠是一个承载着蜀人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每届望丛古蜀文化节都会吸引各地蜀人回乡祭祖恳亲,成为了全球蜀人的盛会、蜀人的精神家园。

望丛赛歌 田地里生长出来的歌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鹃城之声·燃动大运”——2023郫都区第40届望丛赛歌会

除了祭祀,蜀人还会在端午节这天,聚集望丛祠,以赛歌形式,歌咏二帝恩泽,这就是望丛赛歌会。郫都农人爱唱田歌,栽秧子要唱歌,薅秧子要吼薅秧歌,形成了风气。薅秧季节,每到一处都能听到高亢的薅秧歌,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些吼秧歌的高手。二道秧子薅完后,农闲了,一些吼秧歌高手余兴未尽,就相约到望丛祠来一展歌喉,比试高低。后渐成习俗,因为是“吼”歌,声音高亢洪亮,所以民国《郫县志》不无夸张地说,望从祠“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

望丛赛歌会起源约南北朝之后。清郫人孙錤兄弟在《望丛前后志》中记载:“五月端午,湘楚吊屈原,岷阳朝杜主(杜宇),乡老曰:千秋节也,至今成俗,然其详不可得而言矣。”由此可知,望丛赛歌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文化】望丛祠: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帝王陵冢

郫县“望丛赛歌会”

望丛赛歌的习俗兴盛于清代,流行于民国早期,抗日战争期间中断。1983年再次在望丛祠内举办,一直延续至今,以郫都为中心向周边发散,辐射新都、彭州、温江、都江堰等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传统民歌赛事。歌会期间,小摊小贩云集望丛祠内外,销售各种农具、生活用品和水果、小吃等,猴戏、杂技、西洋镜、被单戏等民间艺术也纷纷登场,望丛祠内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011年,望丛赛歌会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郫都也因望丛赛歌会的巨大影响力,于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郫县民歌之乡”。

望丛祠,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遗迹,一个沉淀着蜀地文化与历史的地方。现在的望丛祠,是一座集“文、秀、清、幽”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的古典园林,常年举办各类活动。公园内,二帝陵墓,一前一后,让人肃然起敬。纪念馆、博物馆、帝陵、涟漪园、子规园、听鹃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诉说着那些尘封的故事。千百年来,这里被古柏环绕,红墙绿叶,生生不息。人们能在这里感受到古蜀的心跳,也能感受到不同于现代的生活节奏,寻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参考文献:《人文郫都》《郫都特色文化解析与创新发展研究》《郫都乡愁》《郫县概览》《成都古迹里的历史课》

来源:郫都史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