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月

小月

作者:陈新峰

五八年,在全国人民“吃食堂”的时候,小月在洋县城西街一户农民家庭诞生了。可惜他生不逢时。因为,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每天都过着食不裹腹的苦日子。望着长得黄皮瓜瘦的小月,家中无粮无钱、又无奶水的母亲,狠了狠心,就把他送给了北山里一户缺儿的刘姓人家。

小月

都说城里人小气,乡下人大方。因为城里人住在“石板上”,吃啥都要买;而乡下人有自留地,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救命食材的。刘家的光景也不是太好:他养父长年患哮喘病,队里的“胖”工分挣不了,只能在队里当饲养员,每天喂猪、喂牛混日子。多亏了刘妈妈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她爱儿如宝,视若己出。她每天拼死拼活地忙里忙外,一把屎一把尿,硬是用米汤糊糊把小月月给养大了。七十年代末,小月高中毕业之后,恰逢洋县氮肥厂在农村各地招聘优秀青年,分到大队的名额有限。小月的养母为了让宝贝儿子跳出“泥坑”,就天天往大队支书家里跑,向人家求情、说百般好话,暗地里又是送鸡又是送鸭的,终于达成了心愿。小月从北山来到氮肥厂之后,发现这里豪华的不得了:听领导说,工厂的这套化肥生产线是从外国进口的;黑绸缎般的周城公路把工厂分为南北两院。

小月

北厂区,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大厦,一台台崭新的机器,一道道纵横交错的露天管道,有的粗如汽油桶,有的细如竹笛。这些管道和贮气罐叠加在一起,有的像卫星发射塔,有的像西洋人的管弦乐队;厂内那座参天的工业大烟囱,比关寺场上的舍利塔还要高数十米,喷薄而出的白烟,似乎在谢村十里塬的天空中上泼墨作画。工厂分三班倒,每个班工作八小时,每月还有四天休息;生产科下辖七八个车间,分别是煤炭、造汽、水电、投产、合成等,外人严禁进入;还有一应俱全的厂部管理机构、化肥库和公共浴室等。南区有一幢高大的宿舍楼,三个职工共住一间宿舍,每一层都有卫生间,整幢楼房里面水电齐全,比起农村老家的土坯房子和露天尿坑,不知道要高级多少倍;职工餐厅有几十张崭新的桌椅板凳,有专职的厨师,在那宽畅明亮的厨房里,为员工们烹调可口的饭菜;大院坝有一千多平方米干净整洁的水泥地面;门卫室还有专职为工人服务的理发师。厂部距谢村街也只有几里的路程。夏天,还可以在美丽的汉江河洗澡……

小月

小月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如同新生婴儿一样的年轻工厂。从此,他上班最早,下班最迟,工作认真负责,不懂就问,团结同事,吃苦耐劳,深得工友们喜爱。两年之后,因为他责任心强,被调到供销科任保管员。三年之后,经过部门的培训与锻炼,又被调到销售线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之间跑业务。九十年代初,他凭着销售业绩与办事能力,竞然坐上了销售科长的宝座。可惜,二千年左右,曾经红极一时、风风光光、为全县农民兄弟们服务的氮肥厂,因为机构改革和时代的发展,竞然变成了私人企业,令人唏嘘不已。

小月

可是,小月和他的工友们,曾经用他们那壮丽的青春,为洋县大地谱写的那一曲曲保障丰收的赞歌,却值得人们表扬,值得人们思念和留恋!

作者简介陈新峰,男,农民。常年在宁波务工,空闲时间爬格子,喜欢用文字记录身边的生活。

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