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对于那些年幼无邪的孩子们,大家习惯性地认为他们心中充满纯真和善良,与世界的阴暗和邪恶毫无交集。
然而,一桩又一桩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不断地挑战我们的三观...
2022年7月30日,永昌县公安局接到木县居民毛某的紧急求助,称其21岁的儿子毛某某自7月29日下午1时起便失去联系。
毛父表示,毛某某平时较少外出,经常一整天都在房间内玩电脑。
警方迅速介入调查,调取了毛家附近的监控录像,并循着线索追踪。
经过缜密侦查,警方于当日逮捕了以郭某某为首的8名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人。
据调查,7月29日,郭某某等8人在永昌县城关镇的一处民房内将毛某某控制,并实施了多次殴打。
他们还拍摄了施暴过程并在网络上传播。次日,毛某某被发现遭活埋在附近的山坡上。
毛某某在被扔进坑里时曾求饶:“别,求你们放过我吧,我妈妈还在家等我回家…”
但犯罪嫌疑人并未放过他,导致毛某某不幸身亡。
据悉,这起恶性事件的起因是毛某某与郭某某的女友相识。
领头的郭某年仅14岁,而被害的毛某年仅21岁。
毛某因机缘巧合结识了郭某的女友,这使得郭某心生嫉妒与不满,进而策划了这起令人发指的报复行动。
这起事件,本应只存在于影视剧和小说中的情节,却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痛心疾首。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存在着各自的善与恶。
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就发生在大连,那是一起让人震惊的儿童凶杀案。
2019年10月20日,一个年仅10岁的女孩淇淇失去了生命。
她身中七刀,衣衫不整,疑似遭受了猥亵,而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然是她同小区的邻家哥哥,一个13岁的男孩蔡某。
据调查,案发当天,淇淇刚从兴趣班回家,在路上巧遇蔡某。
两人之前虽同在托管班,但只是泛泛之交,蔡某诱骗淇淇进入自己家中,随后心生邪念,试图侵犯淇淇。
淇淇的激烈反抗引发了蔡某的狂怒,他开始对淇淇进行殴打,最后竟然用家中的菜刀连砍7刀,残忍地夺走了淇淇的生命。
令人发指的是,杀人后的蔡某毫无悔意,他将淇淇的尸体拖至家附近的灌木丛中藏匿。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能冷静地加入寻找淇淇的队伍中,甚至面无愧色地向淇淇的爸爸询问:“你女儿找着没有?”
当淇淇的尸体被发现后,他竟然还能出现在案发现场,与围观的群众一起。
回到家后,他还在同学群里假装成无关人员,谈笑风生,并特意强调自己“虚岁14”。
显然,他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例了如指掌。
在当时,《未成年保护法》尚未修订,因此14岁以下的未成年罪犯确实可以免于刑责。
然而,这个事实并不能为他的罪行开脱。
最终,蔡某仅被判三年收容教养。
每个人都渴望给予犯错者改过的机会,然而在给予机会之前,必须清晰地识别他们所犯的是何种错误。
有些错误,是必须付出相应代价的。在古代,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这一直是我们的基本准则。
即使在文明社会,这一准则也应当被继续传承和遵守。
如果法律不能为善良的人们提供保护,不能遏制罪恶,那么法律的存在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们常说,人性本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塑造。
如果后天我们给予的是善良和正直,那么人性就会显现出善良的一面。
反之,如果后天我们给予的是邪恶和扭曲,那么人性就会显现出邪恶的一面。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实际上是成年人给予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反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这还是一个教育问题,一个成年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确保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正面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让他们在罪恶的边缘徘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护每一个无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