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作者:殊书沉思录

美国61岁女子林恩(Lynn Ritter)和同龄丈夫柯克(Kirk Ritter),育有3个孩子,来自堪萨斯州欧弗兰帕克。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一家就搬进了林恩父亲卡罗尔(Mike Carroll)的房子,共同生活。

起初,夫妻俩带着3个孩子住在二楼。

后来孩子们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但夫妻俩一直没有搬走。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卡罗尔的房子)

卡罗尔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性格开朗、活泼,人缘不错。

卡罗尔退休后,随着上了年纪,身体也出现一些状况。

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卡罗尔住在当地一家护理机构里。

后来,卡罗尔回到自己家中,由女儿林恩和女婿柯克负责照顾。

但不知从何时起,亲戚们就再也联系不上卡罗尔。

每当亲戚们想上门探望或是打电话给卡罗尔,却总是被林恩和柯克以各种理由拒绝。

夫妻俩有时说卡罗尔正在吃饭,有时又说卡罗尔还在睡觉。

大家不想打扰老人,也就不再坚持要上门,相信老人还活着。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卡罗尔年轻时的照片)

直到2022年10月23日,

女婿柯克打电话报警称,岳父卡罗尔在家中死亡。

警方抵达现场后,进入卡罗尔的卧室,闻到一股恶臭。

警察在床上发现了卡罗尔的尸体,已经处于木乃伊状态。

起初,当地警方认为这是一起可疑死亡事件,进行调查。

不过验尸官裁定,卡罗尔先生属于自然死亡,而且已经死亡多年。

后续进行的调查确认,

卡罗尔的心脏起搏器显示,他早在2016年7月1日左右就已经去世,享年81岁。

但是这六年来,女儿林恩和女婿柯克一直没有向有关部门和亲戚报告卡罗尔死亡的消息。

他们找遍借口,称卡罗尔不便接电话或接待亲友。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卡罗尔的房子)

卡罗尔去世后,林恩夫妻俩继续住在这栋房子里,伴尸过日子。

在卡罗尔去世这六年多时间里,共收到退休金等共计216067美元。

林恩夫妻俩一直冒领卡罗尔的退休金,“啃老”停不下来。

直到2022年10月,柯克大概是不想再隐瞒下去了,报警说出了真相。

柯克表示,妻子林恩平时要求他保密。

当时妻子林恩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不在家里,于是他就趁此时机报警。

事情曝光后,亲戚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无法跟卡罗尔取得联系。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资料图)

这对夫妻将面临欺诈和盗窃政府资金的指控。

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可能会被判处长达20年的监禁。

今年2月2日,他们将在联邦法院出庭。

夫妻俩竟然将老人的遗体藏在家中长达6年....

为冒领养老金,将“啃老”进行到底。

全球“啃老族”愈演愈烈!

有数据显示,今年全球范围内的“啃老族”比例已经上涨到了20%以上,达到近20年来未有的高度!

其中,7成美国家长正在耗尽自己的退休金,养着已经成年的子女;大约一半的家长为了孩子放弃紧急储蓄,或者推迟偿还债务。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英国25岁以下的新晋“有房族”中,就有1/4依赖“父母银行”,即父母的资助。2021年的数据显示,29个欧洲国家中,18-34岁年轻人住在父母家里的比例超过1/3的就有24个。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此前,我们在一篇《花掉百万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更扎心:未来会越来越多》一文中做过一次调研,问问中国的家长们是否接受孩子们做“全职儿女”,结果很有意思:

  • 有54%的家长拒绝全职儿女;
  • 但仍然有43%的家长认为,有条件的话,可以接受孩子延迟离巢、探索自己!

文中的哈佛教授认为“延迟离巢”是多赢的。而最近我们的主笔桃子妈又阅读了一本斯坦福教授的新书《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指出20岁就要紧张起来,只要在做,就比躺着不动要好。

你更认同哪个观点? 单选

我站哈佛教授:延迟离巢是“多赢”的

108票15.77%

我站斯坦福教授:20岁就要把孩子推出去​

536票78.25%

我有其他观点,评论区见——​

41票5.99%

投票已过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斯坦福教授新书中的观点。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中老年人过着激情燃烧的生活,而年轻人已经纷纷开始“躺平”、“养老”。

我有一个亲戚的儿子,大学刚毕业,不想找工作……当然也许是找不到工作就不再努力找工作了。总之,这个熊孩子现在每天睡到自然醒,小公园里遛两圈,平时养养花种种草,前不久还计划向小区里的退休老大爷学打太极拳。

反而是他不到50岁的爸妈,每天早早起床、匆匆扒两口早饭,人挤人地赶地铁去上班,动不动还要熬个夜加个班。

也因为如此,我亲戚就经常不无担忧地感叹说:

不知儿子啥时候能真正长大,也不知道我们当爸妈的什么时候可以真正优雅地老去。”

斯坦福教授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都会经历18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在18岁的时候按时成年。尤其是在当下这样充满变数的世界中,经济下行、就业困难,许多年轻人在经历过“卷无可卷、卷到绝望”的生活之后,干脆选择了原地躺平。

可是,只要不是富二代,任何人都没办法在父母的保护中躺平一辈子。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成年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处,度过能够自给自足,同时充满意义的人生?

最近,斯坦福前教务长,畅销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 利思科特 - 海姆斯再次出版了一本超级实用的“成年人生存指南”,书名叫做《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

在书中,朱莉教授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给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人生建议。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书籍封面

20岁开始就要紧张起来

从前的人别无选择,孩子一到18岁就要靠自己谋生。

然而现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会拥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大可以慢慢来,有条不紊地成年,而不是非要在18岁或者21岁生日当天,突然被贴上成年人的标签。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20多岁的阶段,并不需要忙碌。开心就好。

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说:

我干了那么多年心理咨询,对这事儿可太有见解了。我发现,很多30出头的人,在回顾自己20多岁时会说:我当时没有着急,我并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构建好人生基础。”

洛莉的首要建议是:你在20多岁的时候尝试做的各种事情,其实都在为你以后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定、收获更好的结果打下基础,所以你现在就要紧张起来。

无论你去做点什么,只要在做,就比躺着不动要好。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比如我亲戚的儿子,他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他也知道自己“早晚都得去工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不是呆在家里,花费好几年去“思考”,而是到职场里去,无论干些什么,先把经验积攒起来再说。

一边实践,一边摸索,这才是找到人生方向最好的办法。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位大学学的是传媒专业,最后却被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录取的女孩。

女孩说:“我大学四年一直在不停地实习,不停地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实践的好处,是你可以真正沉浸式地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中。”

女孩还说:“我当然走了很多弯路,其中可能有一两年,做的事情与现在的工作毫无关系……我尝试了很多工作机会,最后才确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原来是咨询。”

“但是每一段所谓被浪费的经历,都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和经验。”“而且,年轻的时候不去多走弯路,难道还要等老了以后再走弯路吗?”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选择“手电筒照向的方向”

有些年轻人“躺着不动”,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动,而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考的方向也不对。

乔·霍特格雷夫教授是西北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负责给那些纠结不已的学生提供帮助。

在一次名为“手电筒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的TED演讲中,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某个学生走进乔的办公室,和他探讨自己在工程课上表现有多么糟糕。

乔问:“你的意图是什么?不失败,还是要成功?”

学生说:“这不都是一回事情吗?”

乔说:“不一样。如果你的意图是不失败,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关于失败的描述、对成功可能产生威胁的事物、失败导致的恶果上……那么你的手电筒(意识)照到的地方,就是恐慌、沉重和胁迫感,以及我还不够好的负面感受。”

“但如果你的意图是成功,那么你的手电筒(意识)照到的地方,就会与策略、机会和资源有关,你会想尽办法去寻找对你有益的东西……你的意识照亮的地方,将是好奇、兴奋、承诺,以及一种我要拼尽全力去成功的感觉。”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演讲中,乔教授解释了自己的哲学:身处动荡时刻,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这件事情事关重大。

就好比,你拿着一个手电筒,你可以决定手电筒指向哪里。手电筒的光束,就是你注意力集中的地方。

如果你意图不稳定,注意力和意识也会跟着恍惚起来。“恍惚的心智,都是不开心的心智。”而专注的头脑就会平和宁静。

幸好,“手电筒”的控制权最终还在我们手中,只要有意控制,就能变得更专注、更平和、更快乐、更成功。

乔·霍特格雷夫说:

光照到哪里,就要注意哪里。要把你身体的感觉、自身的情绪和头脑中的故事协调好,让光去照耀那些能够滋养你的事物,而非困扰你的事物,就能让一切大不同。”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为什么如今有那么多年轻人,都喜欢把注意力聚焦在“对失败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上呢?

在我看来,这和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如今的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功,也太不允许孩子们犯错了……殊不知,很多时候,犯错的经历更加珍贵,它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也能让孩子更加勇敢。

我有一位很有能力的朋友,可是每次当她想要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创业)的时候,她的妈妈总是跳出来说:“你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被骗了怎么办?”“万一赔钱了怎么办?”“万一丢掉现在的饭碗怎么办?”

朋友说:“如果说我有一万个新想法,我妈就有两万个理由说我会失败……我如果反驳,她就说她是在帮我的忙,是用老年人的经验来帮我避坑……”

但是别忘了,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从没有失误的成功。永远不失败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躺平不动。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14件能够推动工作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事情

除了以上的建议,朱莉教授还在书中列举了14件能够推动工作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事情。

限于篇幅,我仅在此引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剩下的希望你购买原书去看——

01

抽出时间和自己独处

年轻人经常会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不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第一步就是更好地了解自己,而独处就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洛莉说:

只有在沉默中,我们才开始倾听自我的声音。”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容易在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产生最棒的思想。

其实你不必一直忙活,你需要抽点时间,远离工作、学习、媒介、社交媒体,甚至远离家人和朋友。你可以一个人散步、思考、冥想、阅读、自己做饭,享用晚餐,写日记。

与自己独处得越多,就越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以及阻碍自己的东西。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02

关注内在,更要多注意自己不舒服的感觉

洛莉发现,也许是因为父母过度介入,也许是因为自身主动阻隔了对情绪的体验,很多年轻人都不够熟悉自身的感受。这就导致他们在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缺少经验,进而认为这种感觉是不好的。

不舒服其实并非什么必须去摆脱的东西,而是值得去关注、思考甚至引以为荣的事物。

比如,假如你感到焦虑,那么你需要问一问:“让我焦虑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是入错了行,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懈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能做些什么,以求有所改变呢?”

比如,躺平久了一定会觉得空虚,那么,你要问问自己——我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充实呢?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03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通过关注内在,注意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之后,你可能会说:“我知道自己现在压力很大,我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我要去跑步,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

洛莉说,调节情绪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取得联结”。比如,去郊外散步,与大自然取得联结;通过通信或者聊天,与朋友取得联结;通过阅读,与自我产生联结;通过冥想,与身体取得联结。

但是要注意,刷社交媒体、暴食和饮酒不算在内,这只能让你逃避自己的真实感受。

互联网是效果最好的短期止痛药。社交媒体关注外部,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而我与之相比较又是怎样的。这不是联结,而是断裂,参与其中,只能引发不悦的攀比。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04

与他人相处时,人要在,魂也要在

具体做法是,和朋友出门时,别把手机拿出来。如果有人发消息,先别着急回复,因为这段时间,是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自己该如何使用技术,才不至于失去与他人真正相处的能力。

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美国夫妻“啃老尸体”,和尸体同住6年

05

不管起点在哪里,去采取行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你知道现在这份工作不适合你,或者你还在和不适合的人约会,那“与其坐着抱怨,不如换换做的事情,换换见的人。要专注于你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白混10年日子,反复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当下的工作。”

洛莉说,你可以先启动一个计划,它不必那么完美,但能带你达到某个新阶段。这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乔·霍特格雷夫说过:

‘怎么做才对’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有关系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才更适合我’。”

相比其他问题,“什么东西适合我”这个问题,范围要小得多,回答起来也更容易。容易回答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产生的焦虑会小很多倍,产生的动力却会大得多。

(来源:爸爸真棒、事儿君看世界。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