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抬手画了2片咸鸭蛋。这人觉得太寒酸,对方陪着笑脸说:“有点素了!”不料,齐白

作者:红豆咚咚锵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抬手画了2片咸鸭蛋。这人觉得太寒酸,对方陪着笑脸说:“有点素了!”不料,齐白石大笔一挥加了1只苍蝇,对方傻眼了!可没想到2007年,这幅画拍出51.75万元天价!

齐白石早年家庭贫困,8岁齐白石才上学了,可是因为家境贫困,不到一年又辍学。16岁时,齐白石拜师美学雕花木艺,他常常白天干活,晚上就练习画画,非常刻苦用心。

一次,齐白石看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蝴蝶,它的翅膀上有各种颜色和花纹,非常美丽。齐白石看得入了迷,于是决定要画下这只蝴蝶。

他赶紧拿出纸和笔,开始画了起来。但是,蝴蝶一直在飞来飞去,齐白石怎么也画不好。他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不管用。

最后,齐白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找来一个网兜,悄悄地靠近蝴蝶,然后猛地一扑,把蝴蝶捉住了!

齐白石把蝴蝶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然后慢慢地画下了它的样子。他画得非常仔细,每个细节都画得非常清晰

正是齐白石的善于观察和勤于练习,才造就了他在绘画上的超凡造诣,所以那些慕名前来求画的人如潮水般涌来,络绎不绝。

但齐白石并没有那些文人“羞于谈钱”的尴尬,想要他的画很简单,那就是用钱买。

齐白石把这叫做润笔费,而且有一个规定:无论是谁,必须先给钱再给画。

齐白石在绘画定价上确实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他的画作不以复杂程度或是技巧难度为标准,而是简单直接地以数量来计算。说白了就是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多少,就要以多少钱计算。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

齐白石还是一贯的风格,就是你给我的多少钱,我给你多少东西,因此,在这幅微小的画布上,他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两个鸭蛋和一片空蛋壳。

这人看着这幅朴素而节俭的画作,觉得似乎缺乏生气,于是带着一丝讪笑,掏出五个铜钱,希望齐老能添上一只蝈蝈。

管齐白石心中稍有不满,但还是微笑着应承下来。只见他挥毫泼墨,一只栩栩如生的苍蝇顿时跃然纸上,为这幅画作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

这下可把这人给难住了:原本好好的两片咸鸭蛋,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可是现在居然飞来一只苍蝇,这还怎么吃啊? 可是画已经完成了,也没有办法了,毕竟是自己请求齐白石多画几笔的,于是这个人只好拿着画作离开了。 恐怕他做梦也想不到,这只让他厌恶至极的苍蝇,竟然在日后让这幅画变得价值连城。

是的,在2007年,这幅画竟拍出了51.75万元的高价!而原因,就是因为这只苍蝇!

不要小看这只苍蝇,如果你使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那只苍蝇身上每一个细小的脉络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它身上的每一条脉络都精细入微,如同真蝇展翅,仿佛从天而降停在“咸鸭蛋”之旁。这样的巧思与精湛技艺,真乃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

在那个年代,人们未能洞察齐老这种奇特的行事方式,久而久之,不少人开始认为他是个斤斤计较、吝啬至极的老头。然而,这其实是对齐白石的一种误解。在对待小辈时,他展现出了极为慷慨的一面。他每月给予曾孙齐作夫30块钱,供其享用早餐和午餐,晚餐则在家里享用。对于家中来访的客人,他同样每月提供30块钱的餐费。

齐白石的“吝啬”,一方面源于他童年时期那段艰辛生活的阴影,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试想,当朋友请求作画时,如果他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必定会有许多人络绎不绝地登门。不作画吧,他又觉得于心不忍;每个人都满足其请求吧,他又会心生不悦。因此,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既顾全了人情,又使自己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齐白石从不低头、从不为金钱折腰。

当时,日本邀请齐白石前往参加一次画展,并表示愿意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荣誉。这其实是一个名利双收的机会,但是齐白石想都不想都拒绝了。

齐白石拒绝的原因也是掷地有声的:“中国有山水,中国有花鸟。我为什么要去日本?”这句简短的回答道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自豪。

而对于那些人慕名而来、想要求画的日本人,齐白石就在在门口贴了一张“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的字条,把他们拒之门外。

是的,齐白石出身贫困,造就了他淳朴直爽的性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齐老的一生,画耕不辍,而他成名以后,也没有肆意提高自己的润格。

齐老的心中有一杆秤,知 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强权,他毫不妥协。而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会毫不犹豫,慷慨解囊。

这,就是齐白石骨子里头的气节。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抬手画了2片咸鸭蛋。这人觉得太寒酸,对方陪着笑脸说:“有点素了!”不料,齐白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抬手画了2片咸鸭蛋。这人觉得太寒酸,对方陪着笑脸说:“有点素了!”不料,齐白
1957年,有人花2块钱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抬手画了2片咸鸭蛋。这人觉得太寒酸,对方陪着笑脸说:“有点素了!”不料,齐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