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作者:知者不博11012022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一直想写一篇有关申请制度下读博的短文,想借此说明一下这种申请制度的利弊。但是还担心怕短文写完后,会打击申请读博学生的自信心,甚至,还有可能伤及到申请读博学生父母的自尊心。因此,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还是坚持一定要写“申请制度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你再进入高层次知识殿堂的顶端,难!”。希望短文或多或少对读者有些许的启迪、思考和帮助。

本短文也不想长篇大论,也不想理论分析,更不想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瞎聊,就想用大白话的实例来说明主题。

一. 申请制简述

二. 导师喜欢在同等条件下招收有资源、有人脉、有渠道的学生

三. 实际案例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一. 申请制简述

采用申请制度的方式读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同时,申请制也是国际上各个国家知名大学都采用地一种读博制度。以前大陆读博也有一段时间实行过统考。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种统考形式的招生模式已经逐渐取消。主要还是读博人数量总体上还是受众群体太少,又受限于地域分布、学校层次、办学水平、招收人数、专业设置、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研究方向、研究水平等诸多客观因素。随之代替的就是申请制度的广泛采用。

为什么要采用申请制读博?原因有多面,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躲不过的,那就是读博的科学研究的属性所决定的。博士阶段其主要任务还是完成的颠覆人类认知的理论发现、理论创新、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别笑!有点给博士戴高帽了)。这就需要想要读博的学生,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要有前瞻性探索的视野、还要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扎实的实验技术,除此之外还要有聪颖的天资以及努力刻苦的学习的精神。可以说博士生是天之骄子,人中豪杰。

申请制度下读博就有申请和面试环节,申请环节还比较好说,面试环节这关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条件,这是导师组重点考察的环节。这个面试环节(包括硕士生的面试)受人的影响的因素还是蛮大的。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二. 导师喜欢在同等条件下招有资源、有人脉、有渠道的学生

读博具有科学研究、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属性。科学研究、技术突破、技术创新是需要大量经费(就是钱)投入的。众所周知,国内最顶尖级的企业和公司,其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都能占到这些公司利润的20%——25%水平。

可想而知,科学研究就是一项人们常常俗称为“烧钱”的一项工作。有的时候是钱也“烧”了,竟然一点响声都没有听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是事情。当然了,国家也会每年向高校投入巨额的科研经费,高校也会自筹一部分科研经费。分配给每位导师和学生。要知道这些经费对导师和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导师自己解决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所以,人们经常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学生称博士生导师为老板,学生就是打工的的调侃。

在这里真的庆幸这些调侃的学生还能在为老板打工,真的有一天你打不了工,可以说你的毕业也就遥遥无期了。因此,在招收博士生的时候,导师就有权,也非常希望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同等条件下招一部分有资源、有人脉、有渠道的学生读博。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三. 实际案例

案例1. 北方某著名大学某学院的两位博士生导师,去年两人所招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就非常有代表性。两位博士生导师,其中一位是42多岁的汪老师,做博士生导师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汪老师在35、6岁就开始承担博士生的培养工作了,应该说汪老师有一定的经验了。另一位是37岁戴老师,是学校以“人才身份”引进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正教授,前年刚刚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两人在同一个校属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非常接近,两位导师的关系也非常好。

去年两个人各有招一名博士生的资格,也就是说一人只能招一名博士研究生。当得知消息后,校内校外包括全国各地的,许多以前毕业的学生、同学、同事都来打听询问招生一事。前后有几十人之多,最后两位导师确定了两个人,两个学生都是汪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名申请读博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部省份电厂工作已经承担该厂副总工程师的职位了,这次申请读博确实是工作和自身的需要,并答应读博期间,提供500万元的科研经费,研究一项适用本厂的突破性技术工作。另外一位学生也是汪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该生家有家族企业,这次也是带着500万的科研经费研,准备在读博期间研制新一代储能设备的技术。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案例2. 前几年,本校的学生甲本科毕业后,报考了南方某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统考考试成绩387分,列考试成绩的第三名,由于某种原因也没有被录取。这所大学的某专业的一位导师计划招5名硕士研究生。

由于这位导师具有丰富的资源,即不仅拥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同时还拥有指导博士生的资格。一时间这类双重身份的导师是非常热的资源。因为读完这位导师的硕士后,如想读个博士就很方便的读博了。学生甲也是看好这位导师的资源了,同样也想趁考研的机会考回家乡的意图。待考研分数下来以后,学生甲得知分数后非常高兴,就想和这位导师见见面,打过电话后沟通了几句话,就不知什么原因,这位导师没有同意与学生甲见面。后来,学生甲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我这所学校里有同学在,后来我一想就知道是那位老师告诉他的。因为有一年去过这所学校开过会议。学生甲就找到,麻烦我,可否通过我的同学关系咨询一下缘由。

我还真有一位同学在这所大学工作,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有一天就通过我的这位同学向这位导师咨询了一下具体情况。后来我的同学告诉我说:事情是这样的,带录取的5位学生大致基本已经定下来。

大概的情况是:一共有11名学生报他的研究生,当年只招5人,学生甲考分387分,虽说排在成绩榜的第三名,但和后面的两名考生相差不大。401、395、387(学生甲)、385、383、383...........。而且看看了一下学生甲的简历,学生甲的科研素养基本没有。也就是说学生甲在读本科阶段期间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层级的科技竞赛,更谈不上获奖了。同时也没有跟着老师进行科研活动。

再看看待录取的这五名学生中,在校期间跟着老师做科研是他们共同优势,分数相对差别不大,其中还有两位是挑全国战杯获奖竞赛获奖者。因此,该导师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考虑并权衡了利弊,忍痛割爱选取了401、395、385(十多次跟老师作科研项目)、383、383(这两人是它校全国挑战杯二等奖(银奖)获得者)。最后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学生甲后,学生甲也就心悦诚服了。最后这名学生在我的帮助下,又回到他的母校读硕士研究生、读博士直至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购房结婚生子。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

案例3. 一位朋友的孩子乙,三年前报考北方某知名大学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样也是高高兴兴,精神焕发的去报考,得知消息后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的失望,后来又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被录取。也再一次证明了在制度的规定内人脉、资源、渠道的神奇之处。

孩子乙非常聪明,本科就读南方某211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就高高兴兴,精神焕发的去报考这所北方某著名985高校的相关专业。考的成绩也不错,所报考的导师当年只招两名学生,而且这两名学生的成绩虽不突出,但都是科研合作单位领导的孩子,大致基本上已经确定。学生乙得知这个消息后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的失望,就告诉父母了,父母一听这下孩子不就没有学上了吗,非常着急就找到我,问我有什么办法帮助解决一下孩子的上学问题。

听后,我说帮助你们咨询一下,就通过朋友关系问了一下,还有导师没有招满,问一下孩子换一下专业,当然了专业也是非常接近的。后来一问学生,学生也答应了。又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被录取,最后被非常接近的相关专业的导师录取了,今年孩子硕士研究毕业,又被先前的导师录取为博士生。学生重新找到自我。经过几年的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在读博士生,改变自己的人生。

综上所述,未来的学生不经有很高的智商,还有有良好的情商。

申请制下读博,学生除非你极其优秀,否则进入知识殿堂顶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