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作者:玩心帮

今天来聊聊《菜根谭》应酬篇第51条,原文是这么说的: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

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意思是说:

向外探查、考究而以为明理者,其背后必定有隐暗不明之处,因此君子要用恬淡来涵养自己的智慧;

以为一下子的奋起迅飞就是速度很快的人,大多因为这样太快反而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君子要用稳重的态度来处理一些轻微的事情。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一、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

「伺察以为明者」,就类似于朱熹的“格物”,向外探究万事万物的天理。然后发现一些规律,就认为是明‘道’了。

但,这样往往容易陷入自己所认为的“知见”里,反而探究不到背后的真相,故曰「常因明而生暗」。

而真正的“格物”,应该是向内于心上去求万事万物的理。因为自己心里面,一切都有,又何必向外求呢?

比如,你向外探究到四季的规律,认为天道就是如此。但总一种情况是违反这种规律的,那么这个规律就不是‘道’。

个人外在的规律,都是会变化的,既然在变化中,就一定不是‘道’,也就必定会有缺失,那一定就有暗而不明之处。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你探究到苹果只在夏秋成熟,但现在四季都有苹果可吃,然后你说苹果违反了四季之道,但嘴里却还吃着苹果。

现在很多蔬菜都是如此,塑料大棚的科技,早已让其四季都能生长。且人们已经离不开这些事物了。

现在很多手段,早已经违背了,以往我们所坚定不移的认为是规律的存在。

所以,一旦你认为苹果不能在冬季成熟,那你就被局限住了,也就是有不明之处,被你以为的知见影响了。

这就是「常因明而生暗」,“因明”就是你认为的道理,“生暗”就是不明白苹果其实四季都可以种植。如果被自认为的道理限制,就肯定无法想到四季种植的方法,这就是因明生暗,蔬菜亦是如此。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再者,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这是恶的;对人恭敬、以礼待人,这就是善的。”

认定了这是善恶的标准,也就认定了这个规律。但人人基本都打骂过自己的小孩,难道这说明你是恶人吗?

很多人都有表面恭敬老板,内心却痛恨老板的时候。难道说明这些人是善人吗?

所以外在的规律是不真实的,一旦认为“骂人、打人是恶”,就是「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

君子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故君子以恬养智」,这就是修行悟道的过程。“恬养”就是《黄帝内经》里的“恬淡虚无”。

也就是老子讲的“虚其心”,从而“少私而寡欲”,只要去了私欲,即可存得天理。

我们的心在遇事时,只要没有私欲影响,就能自动发出符合道的天理,那么万事万物的理也就得到了。

这就是圣人、佛陀能“万物皆备于我”的关键之处,他们只在心中去探究,而不在外物上去探究。

万事万物太多了,一辈子也探究不完的,只要反躬自省,“格物致知”,则能“知”万物之妙用。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二、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比如,兔子与乌龟,兔子一定认为自己是速者。但龟兔赛跑的结果,人尽皆知,其结果的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

这就是「多因速而致迟」,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兔子认为自己是“奋迅”的速者。跟上面第一句是一样的寓意。自认为自己是明者,却被这个明困住了,从而因明生暗。

重点是后面的「故君子以重持轻」,重是什么?轻又是什么?

之前讲《道德经》时,有这么一段“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这里的“重与轻”不是再讲对立分别的事物,而是在讲“本末”。

规律是不是‘道’?大道真的就是天道规律吗?

重者,性也;轻者,命也;性为命之本。重者,天理也;轻者,妄念私欲也;天理为本,天理即是道。所以“重为轻根”。

这里说「君子以重持轻」,就是说以天理来应对万事万物,也就是君子依道而行。

君子不像圣人,君子无法做到私心了无,所以是“持轻”,而不是无轻。真正的圣人是没有私心的,所以就没有这里的“轻”。

但君子知晓天理,天理为重,私心为轻,所以君子能依天理来保持自己的私心,故曰「君子以重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