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界头庙镇从畅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着手,依托“五级联动”机制,组织各村广泛开展“板凳会”,以面对面“拉家常”的形式,充分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小板凳”搭建宣讲大讲台。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发挥“小板凳”会议作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建起“家门口”的学习阵地,以“接地气”、群众听得懂的宣讲方式,把群众关切的医疗保险、电信网络诈骗、美丽乡村建设宣讲到家家户户,用群众身边发生的实例,一一为群众答疑解惑,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各项政策规定入组入户。
“小板凳”当好民意传声筒。各村通过“板凳会”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现场了解村民所想所盼,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收集一批意见、处理一些问题、规范一套资料,压实“板凳会”工作责任,对于“板凳会”上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能现场答复和解决的现场答复解决,无法现场解决的,梳理后形成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期限后督促尽快解决。
“小板凳”聚齐民众大智慧。坚持板凳放在哪、基层治理就到哪,结合村居特色优势,利用辖区广场、长廊、凉亭等场所,打造贴近群众、简单舒适的民主议事空间,定期组织开展议事协商。干部群众通过该平台有事坐下说、有事好好说,说一说怎么看、听一听怎么办、议一议怎么干,协商解决了一批“路不平、灯不亮”的民生实事,实现从“议论纷纷”到“议事纷纷”,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小板凳”促进社会大和谐。将“小板凳”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广泛收集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一一登记、逐一协调,着力将其打造成采集信息、发现风险的第一触角,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的第一阵地,便民利民、解决问题的第一窗口。同时,镇村干部、党小组成员、志愿者组织矛盾双方坐下来,现场摆问题、谈想法,并邀请有名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参与,现场调解,化解矛盾,通过“板凳会”让群众的大小事找到“停机坪”,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朱轶博)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