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世纶教授治疗痰饮咳嗽的经验方

作者:施軍漢方中醫診所

导读:我们往期内容提到半夏厚朴类方剂大多适用于痰饮水湿内停为患,特别是半夏厚朴汤主治痰饮气结所致之“梅核气”,症见胸满、咽堵等。冯世纶教授临床多用此方治疗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疗效十分显著。本期为大家分享冯老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咳嗽的经验。

胡希恕经方医学

半夏厚朴汤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参考处方】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上5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故治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而满闷气结者、如以苏子代苏叶更良。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注解: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肉粘着,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为痰气郁滞所致,故以半夏以朴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按: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主症,可活用于各种神经证,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妇人,经常冒眩,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进饮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他如伤风、咳嗽等疾患,适证加桑白皮,栝楼、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冯世纶教授证治经验

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是冯老治疗痰饮咳嗽的常用方剂,主要表现为里虚寒,痰气郁滞,咽部不利,胸闷咳逆。对于表证不明显的寒性咳嗽,冯老喜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验。

【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半夏厚朴汤温化痰饮降逆,合杏仁、炙枇杷叶增强降逆祛痰止咳之功,咳嗽常伴咽痒、咽喉不 利,其中枇杷叶降逆祛痰,利咽喉,对于咽痒比较适宜。桔梗清热利咽,排痰排涕,合甘草、生姜取桔梗汤、排脓汤之意,一是利咽,二是防化脓之变,冯老多用于咳嗽、咽痛、浓痰、流涕症。

【加减应用】若有口干欲饮、咳吐黏痰等痰郁化热之象,可加寒性祛湿解热之生苡仁;若见大便硬结、大便不爽,由里虚寒所致者,可加生白术;若见水饮上犯之头晕者,可加苍术、茯苓;若见汗出较多者,可加五味子以生津敛肺,敛汗止咳;若见气喘、平卧咳剧者,可加莱菔子以祛痰下气;若见食欲不佳、纳差、恶心干呕者,可加大量陈皮,此为胡老经验,胡老曾说:“橘皮一药,下气止咳,健胃进食,古之橘皮,现分陈皮、青皮,配合生姜,既可行气下气,亦可健胃祛水,降逆止呕,临床上用于气逆而致手足厥冷者,可谓覆杯而安,下咽即愈。但是橘皮非大量用不可,一般用到30g。”

冯世纶教授验案

案一

杨某,男,30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7日。

患者诉咳嗽1周,咽痒,咽中微干,汗少,无盗汗,经常腰酸,无鼻塞流涕,无恶寒发热,纳可,二便可,服用止咳橘红丸、枇杷膏均无效,舌淡苔白,脉弦。辨六经属太阴里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方证。处方:

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9剂后咳嗽减轻,咽痒咽干不明显。

原案按语:参合患者舌脉症,以六经八纲分析症状,患者无鼻塞流涕, 无恶寒发热,说明表证已不明显,舌淡苔白、脉弦,为里有痰饮之象。咳嗽、咽痒、咽中微干为痰气郁滞,里寒痰饮上犯所致。故为太阴里寒挟饮的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方证。

案二

穆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日。

患者诉去年11月开始咳嗽直到现在,有痰,早上色黄平时色白,咽痒,鼻子微塞,天气冷时会诱发鼻窦炎,口中和,无发热恶寒,二便 可,纳可,舌淡苔白,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太阴里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方证。处方:

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 10g,杏仁10g,炙甘草6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 1剂。

结果:服药期间咳嗽明显减轻,后来出差停药又有反复。

原案按语:此患者鼻塞一症很轻微,参合又见鼻痒、咳嗽,可知患者仍 有表证。痰色黄仅仅见于早晨,人体通过睡眠恢复阳气,阳气蓄积,痰饮暂时化热表现出一时性的痰黄,咽痒为痰饮刺激咽喉所致,口中和见于太阳太阴。舌淡苔白,脉弦细为里虚寒饮之象。

临床上咳嗽、痰、咽痒这三组症状,往往同时出现,三者之中实际是以病理产物痰饮为核心,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说明痰饮的产生基础是里虚寒,也明确了用药的思路,即温化痰饮、降逆止咳,用生姜、杏仁以解表,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甘草汤方的治疗机理恰好如此,所以疗效显著。

案三

熊某,女,44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4日。

患者诉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平躺难受,口微干不欲饮,微盗汗,纳可,小便可,大便1日1次,量少,舌淡苔白,脉沉弱。辨六经属太阴里虚寒挟饮证,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梗甘草杏仁杷叶莱菔子汤证。处方:

清半夏15g,厚朴10g,苏子10g,茯苓12g,桔梗10g,莱服子10g,炙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叶10g,生姜15g。7 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上方7剂,咳嗽减,痰少,盗汗已,气喘 已,可以平躺,再服7剂,仅轻微咳嗽,痰少,气喘未作。

原案按语:患者咳嗽、气喘、痰咳不出、口微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弱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的半夏厚朴合桔梗汤加杏仁炙枇杷叶的适应证。该患者还有气喘、平躺难受等痰喘胸满证,故加莱菔子助苏子、桔梗以增强祛痰降逆开郁之功。张璐《本经逢原》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