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作者:不止考古

#来点儿干货#

很多时候我们参观博物馆,很容易会错过一些不起眼的文物。他们看似小众冷门,没有那些大国宝们耀眼,但却依然生动有趣,值得研究和驻足。

比如这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韵东方”特展中展出的文物。看着黑乎乎的,有根长棍,有个铜环,像装饰物,又好像某种武器,还像个“拐棍”,是不是稍不留意就走过去了?(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咱们特展对这件文物的“关照”,虽然给它设置了单独的展位,但是灯光却非常阴暗,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清,真的不是我没拍好。吐槽归吐槽但清艺博仍然是我最爱的博物馆之一[送心])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但其实,这件文物非常的“精彩”,如果错过就太太太遗憾了。

咱们还是先看一下他的“证件照”吧。是不是区别有点大?[捂脸](看了“证件照”大家可以猜出它的用途吗?)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证件照

这其实是一件汲酒器,也就是盛酒的工具。(说了也完全看不出来是不是[捂脸])接下来咱们细说:

它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一座齐国古墓,墓主人是一位贵族女性。

这件青铜器高65.2厘米,腹径7.2厘米,下端为一荷蕾形器,上端为中空竹节形长柄,顶端为封闭的龙首衔环。竹节长柄与荷蕾器上下贯通,第一节竹节一侧有一方孔,青铜器底部正中有一个圆孔。在它出土之前,史料和文献中从来没有关于这类器物的任何记载,可谓前所未见,十分耐人寻味。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花苞部分

从发掘时的摆放位置看,它是与银勺、银盘、银耳杯等饮食器摆放在一起的。荷蕾形器体的水容量约200毫升,到顶端竹节方孔处为最大容量为250毫升。同一处出土的耳杯容量大多为230~500毫升,所以用此汲酒器汲取一次到两次便可斟满耳杯,非常的实用且科学。

竹节长柄上部有龙首衔环,荷蕾底部为平底,不用时还可以挂起来,既有气势又讲究卫生。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龙首衔环

这件汲酒器是分为三个部分锻造出来的,第一段为龙首衔环,第二段为空心竹管,第三段为莲蕾状球形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件汲酒器的竹节部分刻画几乎与真竹无异,居然还有小的竹芽冒出。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汲酒器上的竹芽

那它到底是如何把酒盛出来并倒入酒杯的?

其实它是利用了大气压强原理。(古人真的深谙此道,之前的古人千杯不醉秘密——永远倒不满,劝君莫贪杯 里面的永远倒不满的酒杯也是利用的大气压强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将这件汲酒器垂直放入水中,水便由荷蕾底部的圆孔进入荷蕾中,空气则由“竹竿”上的方孔排出。用拇指按住方孔,提起荷蕾,吸入的水竟然没有一滴流出。轻轻地松开拇指,水就会缓缓流出。这正是利用了大气压强原理,通过荷蕾器内水压和器外大气压共同作用,达到汲起或流出的效果。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汲酒器使用示意图(来源:王涣文)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竹竿”上的排气孔

在后来的西汉,也发现了类似的汲酒器。(据说现在有的农村打酒也还是在延用这种方式?没有找到照片,有没有了解的朋友来科普一下)

小众冷门但有趣,比西方还早2000年,这技术早已被祖先熟练应用

西汉错金银鸟首铜汲酒器以及使用示意图(来源:江南大学王雨辰)

这件青铜汲酒器,反映出了当时齐国的繁荣、思想的开放与审美的情趣。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映衬于水面,龙首一飞冲天,一动一静,通过坚韧的竹子连接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

而它利用大气压强汲酒的技术比1643年意大利托里拆利实验早了近2000年!

关注我,和你一起用轻松的考古学视角解读有趣的历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