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人生的征途上,曾国藩如同一颗坚实的明珠,他的严于律己、潜心修炼的形象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当人们得知他在50岁时破戒纳妾时,一时间舆论哗然,骂名传遍四方。然而,这看似矛盾的一幕,背后却隐藏着曾国藩那份不为人知的大智慧。

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位伟大将军背后的故事,剖析他为何要违背一贯操守,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曾国藩的生命画卷,究竟藏着怎样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一同解锁这位历史巨人的真实面貌。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他为何在得意之时反常纳妾?其中蕴藏何种官场智慧?

1851年,两广农民在清朝压迫下爆发大规模起义,在无数义和拳前赴后继下,这场农民武装起义持续十余年,蔓延多省,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基础。当时朝政腐败混乱,粮饷匮乏,无力应对暴动的迅速扩张。在此危难之际,清廷惊视曾国藩多年前率湘军平息土匪的丰功伟绩,不得不起用他前去镇压。

接受委任的曾国藩心中十分沉重,一方面他看到周遭逆贼虎视眈眈,今日不除,必成大患。另一方面,身陷困境的清廷令他颜面无光,却又不得不力挽狂澜。他带领自己精心训练的湘军精锐一路深入两广腹地,十余年,跋山涉水,辗转多州多县,卯足全力剿匪。直到最终在1861年,两广起义已基本平定。

然而,在太平天国基本覆灭,曾国藩扼住胜利果实之际,此人却在此时搞出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举,他要求纳一名18岁少女为妾!由此引发朝野哗然。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曾国藩功勋伟大却反常纳妾,人们不解其中原因

一时间所有人都产生极大疑惑。在挽救危局死里逃生的混乱之年,曾国藩律己严谨,执掌兵权始终心怀恐惧。他为官清廉,私德较乎完美。面对衣食住行的最低安慰也无所取,更不用提小小嬉闹了。

努力保全自己神志清明、心境明朗与冷静判断,曾国藩深感这是扛起时间与局势之重的必要条件。一时男女欢愉,他是断然要不允许自己产生的。所以当时谁也没想到如此正人君子般清苦奋斗的人,会在胜局已定之际突然纳妾。

历史上曾国藩本人只有一妻,在中年之后更是开始彻底禁欲,过着正人君子般清苦的日子。任自己偶有放纵想法时,他也会在日记中严词检讨,禁锢内心妄念。这种行事作风和严谨自持的态度,在当时为他树立起人们心目中堪比圣贤的形象。然而这次突然纳妾之举,却与他过往表现的高度自制形成巨大反差,令朝野震惊。“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曾国藩过去就是这样严苛要求自己的。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众人也在第一时间将曾国藩此举解读为放荡之征。臣子以身作则,主君如父,父君方才驾崩,他就有心思添置少女入内,岂不是伪善之举?一个真正圣贤般的人,又怎会做出这等背道而驰之事?纵欲之徒又哪里配得上“当世圣贤”的美名?一时间弹劾曾国藩的声音此起彼伏,义愤难平占据上风。

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反对,正常人也该息事宁人,谨慎反省。然则正相反,曾国藩不但毫不在意非议,还变本加厉地又娶了一名18岁妾室。众怒更甚,纷纷痛骂他拙劣欺世。然则曾国藩的心中,自有只有他自己才了然的用意。

曾国藩凭一人之力扭转乾坤,立下汗马功劳,却在人生巅峰刻意抹黑自己,不免叫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不得不猜测,其中定蕴含某种我们未曾参透的官场智慧。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曾国藩有意减少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

击溃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震古烁今,威临江湖,战功赫赫,实力之大,足以衣锦还乡称王。而失去君上的他,本可顺势而为,积蓄权势,稳步上位。然则就在得胜之际,他却作出一系列自毁名声的举动。

这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就是在主君刚驾崩之时突然纳妾一事。我们不难发现,这在舆论场中必然招致极大非议。这一举动之反常,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的认知极限,所有人都会一边倒地认定是放荡庸俗的表现,从而对他形成污名。而我们也很难相信,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曾国藩会无法预见这一必然结果。这其中定有他自己的用意。

事后证明,曾国藩的种种举动正是有意为之。他主动申请裁减自己麾下湘军的军力。北方叛乱尚待平定,本是湘军崛起、赢得更高功勋的大好时机。这无异于断送许多心腹将士的升迁机会,自然招来一片怨声载道。随后他又将亲弟弟、麾下心腹曾国荃这类能力出众之辈从军中要职中调离。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曾国藩的这一系列减弱自己力量的举动,并非偶然或鲁莽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想见,以其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他定然早已看清这些做法必然招致朝野公愤。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采取了这些举措。由此可以说明,他是在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消减朝野中对他的疑虑,向朝廷表明自己绝无谋篡野心。

慈禧太后这个老谋深算的女人,果然读懂了曾国藩的这些举动背后所要表达的暗示。她立刻意识到,他其实是希望尽快平稳退隐,保全间门第荣华。所以不但没有追究曾国藩,反而大加赞赏,封赏曾国藩以示嘉奖,并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仍能忠心效力。

然则谨慎妥帖如曾国藩,还是不满足于此。他仍然担心朝廷中有人怀疑自己谋权篡位。所以又一次上书请求让亲弟弟离开军职回乡。这就更加断绝了自己袭取大位的任何可能,终于彻底打消了慈禧的顾虑。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晚景衰弱曾国藩仍挺身而出化解教案危机

在太平天国遭到重创之后,清廷的危机也暂时解除,国力得以恢复。然则就在这时,1866年的天津教案又引发了一场异乡的风波。起因是几十名西方教士死于天津民众的围攻。由此引发的中外交涉极大,外国军舰前来镇压报复,中国百姓的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高涨。这使局势一度敏感,稍有不慎很可能引来新的战争浩劫。

在此危急关头,帝都急需一位威信卓著的重臣出面斡旋谈判。然则许多朝中官员都没有这个魄力挑起,这势成破局之重任。一时间竟无人敢当。此时的曾国藩已是垂垂老矣,本可立刻以身体欠佳,推辞此事。但他判断慈禧太后此举,很可能是在最后一次考量自己是否忠心,若推脱则可能难逃祸端。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所以他虽然满头白发,关节疼痛,行动不便,还是欣然应命北上谈判。他对外国使臣愤愤地哀怨了一番天津民众惨案的原委,通过和解性的妥协,向外国军舰做出了数额庞大的经济赔偿。这些举动立竿见影平息了外交危机,然则激起国人更大的愤怒和抱怨,将他视为窝囊的代名词。曾国藩对这些耳语已然顾不得许多,他已竭尽全力化解危机,现下只求安稳退隐。

一年之内,他就在天津前线接连的操劳与中暑中不治身亡。尽管曾遭无端污蔑,但作为晚清第一大功臣,他还是在生命最后时刻挺身执行了一个要命的任务。正是他从容不迫地权衡大势,善断进退的官场哲学,让他功成身退,为家人保全了几代荣华富贵。

曾国藩严于律己,却在50岁破戒纳妾,骂名背后其实是他的大智慧

结语

读罢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禁要深思:曾国藩大师一生起起伏伏,最终功成身退,是否真得益于他卓越的官场智慧?历史并无如果,然则假使他当年攫取帝位,建立自己的朝代,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否会更高?我们无法得知。

然则不可否认,曾国藩的选择保住了几代荣华富贵。他没有贪图权力,却得到了千古不朽的名声。正如老子所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当世之人因一时权力盲目,往往酿成悲剧;清醒者则看淡名利,反而得享长远安稳。

今日权倾朝野的曾公,尚能舍弃权柄追求退隐,我们又有何颜面无端苛求蒸蒸日上?官场沉浮,谁无几番失意?但只有清醒常在、知进知退者,最终才可驾驭乾坤,笑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