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作者:阿玉求之所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许多国家的企业纷纷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进军中国市场。韩国芯片企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成功地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以三星和海力士等知名企业为例,它们凭借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雄厚技术实力和优质产品,迅速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一席之地,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和显著的销售业绩。

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只要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以三星为例,三星作为全球重要的芯片代工商,其DRAM Memory产品一直占据着中国内存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家韩国公司不断投入研发,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为其带来了不菲的利润。此外,三星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营销和推广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星产品的成功,证明了这家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三星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半导体以及内存制造商,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其突出,备受消费者认可,相关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常见。而这一盛况,无疑直接推动了三星的营收和利润水平的持续提升,不断创造历史新高。

公开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21年这21年的时间里,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每年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5%,其中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后,三星更是作为安卓旗舰手机的重要生产商,其AP和Modem芯片被全球众多手机厂商争相采购,这也充分说明了三星在芯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市场竞争力。

“局系列处理器,三星制造”,这句广告语至今仍深入人心,且频繁地被用来描述三星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

海力士也是同样的情况。凭借在存储领域的卓越技术,海力士的NAND Flash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终端设备,同时也被众多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所青睐。在全球存储市场上,海力士在NAND Flash领域排名第三,但在中国市场上,海力士的市场份额却是高达30%,成为中国市场上NAND Flash的领军企业。海力士以其高质量的NAND Flash产品和可靠的性能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信任,在全球存储领域取得了重要地位。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海力士董事长李健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海力士的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海力士全球布局的主要支柱,对于海力士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中国市场对韩国芯片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石作用,以极大的推动了韩国芯片业的发展和壮大。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当前的局势来看,中国市场都是韩国芯片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对于韩国企业的管理层来说,他们都对于两国间存在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互补性感到非常欣喜,因此他们一致认为中韩之间的芯片合作前景一片光明,这将为韩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两国间芯片产业的合作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双方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实现共赢。

然而,中美之间的芯片战火却成为扑灭这片光明的罪魁祸首。自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连续对中国芯片业发起打压,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禁止美国芯片制造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此举加剧了中美科技和贸易关系的对立,对全球经济稳定和供应链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小弟,韩国为了在这场较量中坚定地站在美国一方,不得不大幅减少对华出口,这无疑给两国的经贸关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这对韩国芯片业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三星为例,其在华销量在制裁初期便下滑了30%,之后更是直线下挫,2022年全年对华出口额几乎腰斩,这给其全球市场份额的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制裁的影响,韩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除三星之外,其他韩企在中国市场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例如,海力士和SK海力士的中国市场占比从过去的60%左右大幅下降到了20%左右,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曾经依赖中国市场起家的企业,如今却面临重创和裁员的困境,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即使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大多数韩国芯片从业者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他们可以通过开拓其他市场来缓解中国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然而,如今中国市场的突然失守,还是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面对疫情的冲击,三星电子不得不关闭在中国苏州的Kultureinricht工厂,因为受疫情影响,其供应链中断,员工无法正常上班,导致产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三星电子不得不作出此艰难决定。而另一方面,韩国企业海力士也不得不暂停其在中国武汉的芯片测试工厂的建设计划。

虽然海力士一直在寻求途径,以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其在武汉的建设计划,但当前全球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这给海力士在武汉的建设计划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公司的稳健运营,海力士不得不作出暂停其在武汉的芯片测试工厂建设计划的决定。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三星和海力士的业绩表现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具体来看,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部门的利润同比下滑了惊人的96%,这一数字无疑反映了该行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芯片短缺、需求疲软、全球通胀等,这些都给全球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海力士身上,其净利润只有区区6000亿韩元,这一数字与以往的辉煌业绩相比相去甚远。显然,当前的市场环境对海力士等半导体企业的业务运营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需要它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应对市场变化,并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了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的波动,韩国的芯片产业正在经历艰难的时刻,大批从业者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与韩国芯片产业的逐渐萎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中美贸易战、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芯片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为了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海光、紫光和长江存储等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为中国的科技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尤其是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浪潮,给这些本土芯片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以存储芯片为例,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产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了60%,与此同时,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则在持续下滑。这样的结果不仅展现出大陆芯片产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产芯片的可靠性和竞争力,为本土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截至2021年11月,海光存储的股价在短短一年内暴涨了7倍,创造了A股市场令人瞩目的辉煌战绩,并迅速成为了新一代的股市巨头。

对比之下,三星和海力士曾经占据中国存储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如今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它们不仅丢失了中国这块价值千亿美元的“金矿”,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中也不断下滑,市值和品牌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韩国政府和业内人士直到现在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严重低估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3000亿美元,其中韩国对华出口额就达到了1500亿美元,占近30%的比重。

而诸如三星和海力士这样的行业龙头,在中国市场的占比甚至超过了50%。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因此,韩国半导体行业内充斥着一股悔恨的情绪。然而,对于这个错误的决策,韩国已经无能为力。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已经开始了自主循环,对外依赖程度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下降。

而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想要再次打开就非常困难了。对韩国半导体行业来说,可以说是自食其果,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面临行业困境的背景下,韩国政府和企业逐渐意识到,与老朋友中国断交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为了拯救国内经济,韩国政府已经多次表态希望重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部分企业也正在寻求重返中国市场的机会。

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他们的分手,使得中韩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对韩国品牌的信任感大幅下滑,国产替代品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中国市场难以重新打开,而752亿美元的芯片产品库存压力严重,去库存的任务非常艰巨。

这场“离婚大战”让中韩两国高层关系跌至冰点,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两国关系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但是想要修复却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首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建立战略互信。

在美国的操控下制裁中国,使韩国在中国的形象严重受损。两国间存在着深远的信任危机,仅靠一些简单的表态和商业合同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失去中国市场后,韩国芯片堆积如山,现在却后悔万分!

要真正修复未来的南韩关系,韩国政府必须通过诚意外交,让中国方面切实感受到韩国重建友谊的真挚愿望。然后,韩国还需要在经贸往来中培养信任,逐步加深双方对互利合作的认知。

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中积累友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困难重重。

因此,对韩国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来说,他们需要做好充分的耐心准备,因为恢复与老朋友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双方保持战略沟通,才能逐渐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从而重塑新时代的中韩合作架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