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牡丹沧桑四海香(纪实文学)

作者:菏泽广电网

牡丹沧桑四海香(纪实文学)

文/刘军

花是自然界赐于人类的精灵,牡丹是花中之冠。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将牡丹视为和平、吉祥、富贵、繁盛之花。牡丹是大陆的国花,它雍荣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牡丹沧桑四海香(纪实文学)

牡丹为毛良科,落叶小灌木,其花叶与芍药相似,有木芍药之称,也有人将牡丹与芍药并称为姊妹花。牡丹的人工栽培是由野生演化而来的。最初引种驯化原始形态的野生种,经园艺栽种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产生了质的变异,人们从中再遴选出有实用价值的变异类型。

中国牡丹历史悠久,汉代已作为药用植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南北朝时期始成为观赏植物,隋、唐时代逐步成为一种名贵花卉,唐开元年间盛于长安。当时,拥有牡丹成为一种时尚,达到了家家习为俗,户户迷不语的狂热程度,一举确立了牡丹作为国花的地位。北宋末年,洛阳牡丹因战乱而衰退,河南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南宋四川天彭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明代,牡丹栽培中心又转移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一带。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牡丹即菏泽牡丹。曹州牡丹属于中原牡丹群,为多元起源,主要由黄土高原及秦巴山地分布的多个野生原种参与了该品种群的形成。所以,曹州牡丹从植株的高矮、枝叶的大小、花朵的色型以及整个形态的变化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多个野生亲本的特征。

牡丹沧桑四海香(纪实文学)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菏泽,属黄河冲击平原,这里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牡丹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这里的人们有植草种花的习惯,所以这里很早就成了牡丹的乐园。据说隋代就出现了著名花师齐鲁恒,至明代即已形成大田牡丹的盛期。有史记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可见,当时牡丹普及种植之盛势。

牡丹史载,菏泽县东北牡丹之乡赵楼村有牡丹始于明嘉靖初年,来至北京板乐寺,当时有花农赵瑞波外出经商,用当地特产木瓜/耿饼,销于天津/北京,换来牡丹十余种。又不辞劳苦去洛阳求二乔/姚黄等几品种归,自此菏泽牡丹繁盛起来。

一县志载,他邑所有其数略备,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拥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

有史书记述了当时曹州的牡丹盛况,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露,灼灼以群玉之竟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何只四香阁上,露莹红珠,百宝栏边,香吹锦禧哉;他方所有大抵略备,牡丹芍药为名品,江南所不及也;牡丹芍药之属以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玩,贫人赖以营植。

牡丹沧桑四海香(纪实文学)

有牡丹谱记述,光绪三十四年,赵楼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周围树之以桑,编成篱笆,名桑篱园;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都为里者不知其几,语牡丹之出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十里,其间为园为圃者,而更不知其几……

被列为牡丹上等珍品的要数黑花魁、烟笼墨、青龙卧墨池等黑牡丹系列。黑牡丹别有特色,既尊贵高雅,又潇洒妩媚。相传,牡丹本无黑色,武则天称帝时,命百花争艳,唯牡丹不畏天命,令武皇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牡丹贬出京城,其中一部分誓死不离故土,被武皇焚之一炬,次年春风吹又生,竞开出了别具一格的黑花,后人称其为牡丹精灵。有一首咏黑牡丹的诗这样写道:谁家洗砚池头水,浇出人间异样芽。

葛巾紫和玉版白是曹州牡丹中的佳品。葛巾紫是紫牡丹的一种,高起楼子,朵大如盘,色紫娇艳,馨香异常。杨万里有咏紫牡丹诗云:紫玉盘盛碎紫绡,碎绡拥出九娇娆。可见紫牡丹之美了。玉版白是白牡丹的一种,花开千层,洁白如玉。群芳谱称:牡丹玉版,白者单叶,长如拍版,色如玉,深檀心。欧阳修有诗云: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寿安细叶开尚小,朱砂玉版人未知。可见,在宋代玉版牡丹就已被列为绝品了。

由于葛巾紫和玉版白当时是曹州牡丹中的绝品,所以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即在他的书中写了葛巾篇,取葛巾玉版二花为名,化为两位仙女,嫁与书生常大用、常大器兄弟为妻。两对美满夫妻,传为佳话,蒲松龄用他的丰富想象,深刻入微地写了这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整个故事委婉曲折,迷离闪烁,夭妖变幻,诩诩如生,扣人心弦,是聊斋中写花妖故事的名篇。后人较详细的评述了这篇作品,认为这个故事写的事则反复离奇,无有不深入之文思,无有不矫健之笔矣!

光绪至宣统年间,赵楼村南生长着两棵枝繁叶茂、树龄约二百余年的红牡丹,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细,被称为牡丹王。炎夏赤暑,老人在花下乘凉讲古,儿童爬到上面玩耍斗乐。宣统元年,回籍养疴的袁世凯利用搜刮的钱财,在豫北的汲县、辉县、浚县和彰德购买了大片田地山林,修建别墅。他派爪牙四处寻觅奇花异果,依仗权势,巧取豪夺。如有其欲求者,不管所有者珍爱与否,必需索而去,强迫认卖。在这场浩劫中,闻名遐迩的牡丹王亦难免此患,不久便葬身于袁氏别墅。为此,后人有诗云: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

曹州牡丹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天灾人祸,几经荣兴衰落。九曲黄河蜿蜒,下游渐成悬河,菏泽地处下游,深受其害,沧桑几变,陵谷屡迁。自清朝以来,这里遭受七次大的水灾,每次水灾牡丹几乎被淹殆尽。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五年,黄河自竹林决口,菏泽遭受水灾,赵楼村内可以引船,牡丹/芍药大都有绝种的危险,幸亏养花者爱花,泅水将牡丹/芍药拔出一些,移栽至赵王河东岸村庄,得以保留少许,河东村庄自此开始有牡丹。至光绪年间,牡丹恢复原状。民国二十年,黄河又从二分庄决口,水至菏泽城北,牡丹又被淹死大半,仅在赵楼高敞之处,残存数亩。旧社会,有时旱涝灾连续轮番发生,抗灾能力极差,以致粮价昂贵,一棵栽种四年的牡丹换不到一斤红薯,花农忍痛将部分牡丹刨出改种庄稼。

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曹州牡丹栽培一直“败走麦城”。至一九四九年种牡丹的仅剩下赵楼、何楼、李集、洪庙等村庄,面积不足三百亩,品种不逾百种了。有时,在牡丹花棵无销路的年代,人们为了保存牡丹,就开始将牡丹根加工成丹皮,作药用向外出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逐渐恢复并发展到三千多亩,三百多个品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九九四年全国性有组织有领导的评选国花活动,把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繁荣昌盛、吉祥富贵的花中之王牡丹推选为准国花,随之菏泽牡丹身价倍增,更加得以蓬勃发展。

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曹州牡丹的娇美容颜。广州、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兰州、无锡、深圳等先后举办了曹州牡丹展览,参观者达百万之众。北京植物园卧佛寺,自一九八零年以来移植曹州牡丹二百六十多个品种,三千余株。一九七八年一月,在澳门举办的中国牡丹花展,展出曹州牡丹二千株,成为世界游人瞩目的焦点,被称为牡丹盛会四百年之首见。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年,日本先后两次来人交换品种,并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在东京举办了中国牡丹观赏会。中国驻日本大使宋子光夫妇应邀到会观赏致贺,参加开幕式的有东京各界人士和中国留学生五百余人。宋大使骄傲地说:“牡丹是和平的使者,祝愿中日友好关系像这花儿一样艳丽开放”。东京报界把这次活动称之为“牡丹外交”。

一九八二年兴建的曹州牡丹园,也是菏泽牡丹蓬勃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曹州牡丹园的两座彩色门楼,都是高八米、宽十点五米的十斗三昂重翅庑殿顶式仿明建筑,上面绘有八色牡丹,中间“曹州牡丹园”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系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两旁的歇山式配房,朱红色的八字墙左右排开,蔚为壮观,尤如牡丹园戴上了一顶富丽堂皇的王冠。曹州牡丹园是自古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在建设曹州牡丹园的同时,恢复了以编制松艺动物造型为特色的古今园,新辟了曹州牡丹新老品种荟萃的百花园,三园遥相辉映,美不胜收,成了菏泽牡丹集中观赏区的点晴之笔和必游之地。每逢谷雨时节,国内外游客云集菏泽,花海人潮,盛况空前。

随着牡丹发展的如火如荼,牡丹研究亦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起。牡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中华锯花天牛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的研究,被美国牛津大学翻译发表,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为科普教材。特别是牡丹种苗出口通关植物检疫的研究,创造了薰蒸、冲清、消毒、灭菌操作程序,使菏泽牡丹成为无毒、无菌种苗,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花卉市场。苗木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并经荷兰转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创造的牡丹种苗通过美国植检操作程序,使国花牡丹作为友好使者与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友谊。

在牡丹栽培技术研究上,达到了花开花落随人意的境地。在传统的牡丹催花基础上,把牡丹种苗运往北纬四十五度以北地区的,三大高寒区之一的佳林斯,在零下三十七度的气侯条件下,使牡丹开出绚丽的鲜花,轰动了整个花卉界,牡丹抗寒性研究,在东北地区露地越冬获得科技成果大奖;此后,又把牡丹种苗运往北纬十八度热带雨林地区的海南岛,让牡丹在椰城争奇斗艳,开创了牡丹栽培史上的先河,拉开了抗湿热研究的帷幕,为牡丹开遍神州大地,遍布天涯海角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开发应用牡丹生物学特性,克服季节时序,引植牡丹到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在澳大利亚的南澳州也能安家落户。曹州牡丹既可耐得住“桑拿”的熏蒸,又能抵得住刺骨的“冬泳”,笑日傲雪,一展芳容;催花/切花保鲜技术的娴熟,已使大批量商品催花和鲜切花运往海外花市,与国际花卉市场接轨,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中国首批二百粒牡丹种子,于二零零二年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一日,随“神舟三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一百零八圈,耗时六天零十八小时。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失重条件下对牡丹进行的变异实验。这批搭乘飞船逛宇宙的“太空牡丹”,在当年九月落户菏泽百花园,并于次年春天生根发芽……此去经年,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些从天而降的牡丹仙子成了百花园的“宠儿”,成为中国牡丹研究的“科技之星”。

所有这些,都是科技为牡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牡丹周游世界,四海飘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