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作者:36氪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竞争不是比谁更会讲故事、谁声音大,而是拼的谁更能把产品做好。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始终被视为第一生产力。在《浪潮之巅》中,前谷歌科学家吴军指出,近百年来崛起公司均是时代的弄潮儿。有时他们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与此同时,退潮也意味着公司的衰退,如果想持续领先,必须先找到下一次涨潮的方向。

科技风向在时刻改变,巨头们也无法在浪潮之巅安心“躺平”。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为了维持领先,企业每年数十亿乃至百亿级别的研发投入成为基本操作。最终造就包含超过1000个零部件的手机,容纳只有指尖大小却集成了超过200亿晶体管的芯片,以及可以突破数码相机传感器大小的1英寸镜头。当智能手机诞生十七年,这一次科技“浪潮”似乎已至瓶颈,未来又将卷向何处?

当外界对手机“失去创新”的评论甚嚣尘上,奋力披荆斩棘的中国品牌选择韧性前行,用实干的成果告诉围观者,快充、跑分与像素的无限内卷,不是寒冬下的唯一选择。在这条新坦途上,卫星通讯、AIGC、自研芯片、折叠屏等底层技术的巧妙突围,勾勒出产品进化的新轨迹。

不只顺应浪潮,智能手机还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尝试挣脱地心引力,解开生产力的桎梏,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智能手机的科技之路远没有触到天花板,反而成为更有想象力的赛道。与此同时,浪尖上的玩家们仍在尝试以技术颠覆时代,打破手机陷入微创新的刻板印象。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打通“最后一公里”, 成为手机竞争下半场的“入场券”

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的新技术,我们在谈论什么?回望2023,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创新,或许是“捅破天”的卫星通讯。

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的新技术,我们在谈论什么?回望2023,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创新,或许是“捅破天”的卫星通讯。

当我们以为自己生活在通讯极度便利的世界时,全球仍存在几十亿数字“遗民”。据国际电联网站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大约三分之一人口(约26亿人)仍处于未接入互联网的状态。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原始森林及远海地区等地,笨重的卫星电话依然是沟通的核心方式。许多在无信号区旅行中发生的悲剧,也都是因为“失联”后无法求助造成的。

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拨打电话、联通网络,一直是手机制造商们的梦想。1990年,摩托罗拉着手搭建名为“铱星计划”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希望利用66颗低轨道卫星,为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卫星电话、寻呼和数据服务。这个项目最终止步于巨大的成本,仅在1999年运行半年就解散。

直到2023年8月底,华为上架Mate 60 Pro,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让手机端的“卫星对讲”成为可能。为保证手机与卫星之间能有稳定的信号连接,Mate60 Pro会强制使用免提通话,避免因为手机贴耳导致信号丢失的情况发生。

9月,“星链”开拓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网络连接,马斯克在私人飞机上首秀,借助卫星互联网完成了一场峰会的视频发言。“这种在飞机上和家里上网一样”的体验,价值15万美元。尽管成本仍然高昂,但卫星互联网商业化尝试的第一步已经足够令人激动。

走完0-1后,如何让卫星通信更普及以深入大众生活,成为科技公司们的新课题。卫星通讯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易用性与成本。信号是卫星通讯的核心,其质量和强度直接影响到卫星通讯的效果。因此,增强通讯时的信号,令其适用更多场景非常重要。

2024年,OPPO作出新的尝试。在OPPO即将推出的 Find X7 Ultra 卫星通信版上,将实现听筒/免提双模卫星通讯,用户可以自由使用听筒模式或免提模式,不再受使用方式的限制。为此,OPPO通过卫星天线方向图调控技术的研发,这一技术可以动态调控卫星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使天线波束动态对准卫星,保证用户在听筒、免提两种姿态下均可以保持通话状态。

对于用户而言,听筒通话看似只是功能性升级,但在紧急状况下其作用不可小觑。把手机贴在耳边通话,是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但在野外探险或灾难现场拨通求救电话时,不支持听筒的卫星通话会因为人体阻隔信号而断开连接,导致与外界失去联系。哪怕只是短暂的几秒钟,这种中断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当OPPO打破桎梏,卫星通信技术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升级,并推动这项功能的普及提速。今年,这种用户心中“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功能,或将成为智能手机下半场竞争的“入场券”般的存在。此时掌握技术先机,是赢下2024第一仗的重点。通过不断提升性价比、改善技术水平,这种向前的发展,最终能很大程度地推动大陆卫星通信产业大众化。

科技创新,还能解决很多像通讯一样的“最后一公里”。例如近年来火爆的国际出游场景中,还存在很多信息差造成的出行不便。过去用户普遍依赖社交平台做攻略,只能依次检索目的地,根据各大旅行博主发布的内容汇总信息,让出行前的计划变得十分重复、繁琐。很多“J人”精确到每分钟的攻略,要从几个月前就开始规划。

但在异国他乡如果能实现让服务找人,而非人找服务,一切就简单得多。手机能够自行接入当地网络信号,让用户可以快速了解当地人常用的吃喝玩乐、住宿、出行的一站式服务抹平不同区域中的网络信息差,实现“到地就能很地道”的旅行体验。这种“丝滑出国”,一键变成本地人的体验,来自OPPO推出的“国际逍遥游”一揽子服务。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结合潘塔纳尔的泛在服务能力,OPPO打通了智能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桌面服务卡片实现智慧、灵敏的出行提示,让高端用户随时随地完成拎包就走的CityWalk。解决手机领域微创新的底层逻辑,就是要像OPPO一样让产品回到真实用户的需求,真正帮助用户解决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困惑选择。当科技持续创造美好,背后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注。

接入技术快车道,迎接大模型“赛点”

通讯技术之外,2023年令全球“沸腾”的技术莫过于大模型。ChatGPT等生成式AI应用的横空出世,正式解开了生产力的枷锁,让我们看到科技跃迁的可能性。这样高新的潜力技术,如何实现与智能手机的深度结合?

AI大模型的潜力毋庸置疑,其将对各类智能设备的交互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智能手机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大模型的竞争。对于各大厂商而言,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关键之战,也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

对于手机来说,AIGC技术的想象空间巨大。它将带来继微信之于短信(3G到4G)、短视频之于长视频(4G到5G)之后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5G到6G),也将是助力智能手机完成跨越式创新的技术曙光。

坐拥上亿终端用户的手机厂商,是天然的大模型入口,也能够凭借海量用户加速大模型普及。

对手机来说,大模型能够极大改善终端交互体验,通过语音助手实现和用户的“自然对话”。与此同时,大模型创造力,可以辅助用户完成创造性工作。普通的文案生成、表格制作等工作,可以放心交给手机。同时,利用大模型的理解能力,智能手机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完成越用越熟悉的蜕变。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这项新技术如何落地?答案是端侧大模型。因为通用大模型通常都部署在云端,以网页或者单个应用的形式存在,无法完全嵌入手机中,还存在云端隐私威胁等问题。2023年末,各大手机接连祭出自研大模型。

其中,华为选择聚焦工业场景,推出盘古大模型。小米则更重视轻量化和本地部署,发布以“小爱同学”为核心的小米MiLM-6B。构建包含5个矩阵的vivo蓝心大模型,则注重全面应用,不同规模的模型可以运用于不同场景。

随着今年大模型的正式落地与功能升级,智能手机大模型元年正式到来。验证了一点,只有可以做到“端云协同”的智能调度,才能获得了“端侧快”,“云侧强”的双重优势。

通过本地模型“专模专用”,手机厂商提供更精准的应用体验。2023年11月,OPPO发布了最新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Find X7 系列真正实现了端侧大模型在手机上的落地,完成了行业首款端侧应用70亿参数AI大模型的手机。

规模大只是基础,真正需要“卷”的还是基于大模型能力。在OPPO Find X7系列上搭载了史上升级幅度最大的小布,也让大模型的AI智慧体验第一次从生产端,进入到用户每日的生活。70亿级的端侧大模型,可以让AndesGPT实现更多功能。在用户刚需文本内容摘要的场景下,其上限可达14000字,可以轻松输入一篇常见期刊论文,领先友商模型能力3.5倍。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在发布会现场,OPPO首席产品刘作虎为观众实际展示了新功能——“AI大模型语音摘要”。作为首批预定了理想 Mega 的车主,刘作虎在几天前与理想汽车CEO——李想电话进行了一些交流,通话结束后,通过“AI大模型语音摘要”功能,可以全智能、然后全自动,生成重点清晰的总结与待办事项。这种强大的AI大模型体验,也是第一次在手机上出现。

当大模型全面落地手机端,全新小布拥有了总共超过 100 种能力,能够在办公效率、生活服务及学习教育等不同维度为用户提供帮助。当OPPO软件产品经理朱海舟登场,他现场演示了生活场景中小布的AI能力。包括儿子提问、老婆拍照、与妈妈打电话,展示了全新小布能够很自然地站在不同年龄段的角度进行回答的特性,给广大喜欢拍照的用户一颗“定心丸”的AIGC消除功能。

这个全新的“AIGC 消除”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图片主体消除,还带来实景重绘等众多功能落地。用户只要轻松圈选,就能快速消除图片瑕疵。在AI能力的加持下,手机拥有了更加自然无痕的原生修图功能,让P图告别“抠图感”。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智能手机进化成为全能超级助理的憧憬一直存在。如今,在大模型的赋能之下,这个愿景终于得以实现,同时带来了影像、操作、文生图等全方位的升级。OPPO通过卓越的技术整合能力,不仅让手机AI性能的增强不再局限于硬件层面的提升,更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飞跃。

致善式创新,下行时代的新解法

在大众认为智能手机沉闷无趣时,国产厂商们都在埋头发力创新,不计成本为真正“惊艳”的科技投入。这些致善的科技不仅可以反哺产品,同样会赋能产业,启发并推动全行业共同进步。

在中国手机的长板——影像方面,2023同样有着许多突破。1英寸大底成为影像旗舰标配,光学技术不断升级,ISP的加入推动AI计算摄影达到新高度。在“内卷”中,OPPO发觉仅仅发力光学硬件堆积绝非长久之路。新时代的影像不该单纯比拼硬件,而是拼谁更有“想法”。

为此,OPPO开发超光影图像系统,通过与天玑9300芯片的高度融合,带动行业在计算光影软硬整合的发展,进入细腻计算中间调的全新阶段。基于超光影图像引擎,首次联合联发科和杜比实现了安卓全焦段杜比视界的拍摄和显示,也成为行业向HDR时代进步的又一个关键里程碑。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一直是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常态,也是这条赛道上所有玩家向前的动力。在向上的征途中,他们的格局扩张到全球。2023年第三季度,OPPO在东南亚手机市场上以18.3%的市场份额超越三星,登顶榜首。在这个品牌身上,我们看到了在东南亚市场与三星掰手腕的可能。

在国内,OPPO也成长为有能力 “挑战”苹果的品牌。2023年上半年,OPPO手机在中国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第三,仅次于苹果和华为。随着OPPO不断向上,高端旗舰手机市场进入多选时代,让国产品牌在华为之外多了一种选择。

在科技创新的方向上,OPPO选择的是致善式的,是以科技为手段,基于用户需求进行产品思考。“科技为人,以善天下”,是OPPO创新的理念,也是以用户为中心做产品的升华。耳边卫星通讯、AndesGPT等在Find X7系列中亮相的新技术,让这家公司的科技实力被所有人看到。在发布会期间的群访中,刘作虎透露OPPO已经把AI相关的资源全部集中,成立了一个AI中心,作为获取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OPPO一样的品牌越来越多,才真正将手机拖出微创新的“泥潭”。

AI大模型进手机,不该只画饼

竞争不是比谁更会讲故事、谁声音大,而是拼的是谁更能把产品做好。存量时代中,“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致善式创新的OPPO,与竞争式创新、强调遥遥领先的华为,都是代表中国科技力量的名片。而“致善”本身即是一种力量,OPPO以它的独特的产品创新思路,为各行业企业带来了在经济趋缓的大环境下还能坚持本分、微笑前行的行动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