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作者:历来现实

在当今的网络上,如果有人称你为“义和团”,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或者我们换个问题,你会不会称别人为“义和团”?在你心里,“义和团”又代表了什么形象?

曾几何时,对义和团的定义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可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历史事实不断被披露,坊间对义和团的风评却直线走低,在大部分的语境中,把一个人称为“义和团”,都是形容他愚昧无知和排外暴戾的贬义。

为什么一场群众自发兴起的爱国运动,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场运动又是如何兴起的呢?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起源

关于义和团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晚清官僚出身的音律学家劳乃宣所说的“白莲教说”。

劳乃宣是晚清著名的保守派官员,他在《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书中,根据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嘉庆皇帝平乱的上谕,和嘉庆二十年(1815)那彦成的一封平乱奏折,推测出义和拳是“造反专业户”白莲教的分支。

这两份资料虽然时隔数年,内容都是说鲁西、豫东、苏北一带,有白莲教的党徒聚众闹事,扰乱地方的事情。

前者是嘉庆皇帝发上谕要求地方严查,后者是那彦成汇报严查之后的成果。两份资料里的确都出现了“义和拳”的名号,而且那彦成还很明白的指出,“义和拳”是白莲教分支“八卦教”之下南方离宫头殿真人门下的小分支。

在劳乃宣看来,义和团发源的区域是在山东,嘉庆皇帝和那彦成的奏对中有出现了“义和拳”的名号,那么义和团是白莲教分支,无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第二种说法,是近代史专家戴玄之先生的“民间自发聚集说”。

戴玄之比劳乃宣年轻几十岁,出生时清朝已经灭亡十来年了。他在《义和团研究》中,明确表示劳乃宣在的“白莲教分支说”不靠谱。

因为劳乃宣1899年正担任着直隶吴桥县令,《义和团教门源流考》是劳氏所做的“报告文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义和团从山东进入他的辖区,所以干脆污蔑义和团是造反的白莲教,为自己镇压义和团提供理论支持。

戴玄之为了弄清楚义和团的起源,查阅了山东各县的县志,最终在《冠县县志》中,发现线索。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根据《冠县县志》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德国的一个郎姓神父,到冠县的梨园屯传教,并且在几年之内就吸引了不少教众。

梨园屯地处直隶与山东的交界处,民风彪悍管理混乱。这个郎神父拆毁玉皇庙改建教堂,引发了村民聚集反抗,最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的时候,梨园屯村有个教民分地的时候,分到了三亩玉皇庙的地皮。光绪年间这个教民不知道怎么想的,转手把这三亩地送给了传教士梁司铎。

这个传教士梁司铎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竟然仗着这三亩地在手,直接拆了玉皇庙改建十几间教堂。

玉皇大帝作为大陆民间信仰的至高神之一(实际存疑),别说晚清那会儿,就是现在也农村也会引发不小的争议。

当地村民为了表达不满,推举文生王世昌、武生阎德胜联合具名上告,要求拆毁教堂重建玉皇庙。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晚清时期的地方朝廷,对洋人的畏惧几乎不亚于害怕上级,村民们告状,哪里能得到公平处理?

王世昌、阎德胜一路上告到府、道、院,结果不但没能要回来玉皇庙,还把地皮全给弄丢了。

当地人见告状这条路走不通,一怒之下,阎书琴、高小麻等十八个人聚集在一起,号称“十八魁”,带领当地乡民强行拆毁了教堂。

光搞破坏肯定解决不了问题,神父又拆掉了玉皇庙,重建教堂,乡民不服,再次打官司要求拆除。

此后的几十年间,这块地皮上到底是建玉皇庙还是建教堂,成了当地官府头疼不已的问题。

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天,当地团练组织梅花拳队,在与传教士谈判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教士一方关门之后,试图用火枪击退梅花拳队众人。梅花拳队众人被枪打之后,用扔石块和火把向传教士还击。

双方武器装备差距这么大,冲突的结果可想而知。

腐败无能的清廷官府不管,梅花拳队一怒之下请道士魏合意到玉皇庙主持大局,并且把民团的器械都搬到了玉皇庙,跟教士教民展开大规模械斗,双方都出现了多人死伤。

官府收到消息之后,不但派兵弹压了梅花拳队一方,还把玉皇庙又断给了传教士。

这种明显偏袒洋人的做法,肯定不能服众。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附近各个地方的民团、拳民纷纷声援梅花拳队,并推举直隶威县沙柳寨拳民赵洛珠(又名赵三多)为首,四处袭击教堂,杀害教民。

地方官为了不让形势进一步恶化,就召集各地民团,劝令他们解散民团拳队,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梅花拳队为了避讳官府,把民团和拳队合二为一改名为“义和团”。

早期的义和团,基本以咸丰时朝廷下令地方组建的团练组织为主,成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跟教士教民对抗,自保的成分明显大于扩张,活动区域仅限山东冠县一代。

那么义和团是怎么蔓延开来,最终形成席卷多省的运动的呢?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发展

义和团从成立开始,就很不讨很多地方官员喜欢,屡次被地方上派兵弹压。

不喜欢归不喜欢,当时清廷的情况却非常危险。鸦片战争之后,不可一世的清廷一败再败,甲午战争败于邻近的小国日本之后,更是体面全无,几乎成了案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

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德国人以传教士被杀为由,派兵强占胶州湾;俄国人以传教士被杀为由,派兵强占旅顺、大连;英国人占威海卫;法国人占广州湾……

洋人不但强占领土,还掠夺铁路权、开矿权等经济权益,国内反洋的呼声愈演愈烈。

在这段时间里,大街上甚至动辄出现这样的招贴告白:“各省爱国志士,睹西人无法无天之行为,已决于四月十五日集合,屠戮西人,焚毁其居。其不与我同心一致者,男盗女娼。”

你看,连比“不转不是中国人”还恶毒的“不转男盗女娼”都出来了,可见当时的民间对洋人的仇恨有多深。

老百姓不管多么恨洋人,实事求是的讲,都没有多大作用,在晚清统治者们眼里,老百姓的话,不好使。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义和团在山东被袁氏设计弹压之后,流亡河北、天津等地,一路仍是袭击教士教民,坚持排外。

这时候的义和团缺乏统一管理,任何人只要头包一块红布,都可以自称是“义和团”。各地的流氓土匪趁机混入其中,随意污蔑人是洋教或毛子,便光明正大地杀人放火,劫掠妇女。

走出山东,就是义和团变质的开始,他们不再是以地方团练兵丁为主的乡民,变成了混合乞丐、流氓、甚至人贩子的巨量乌合之众。

这些人把洋人称之为大毛子,教民称之为二毛子,跟洋人或教民有间接关系的为三毛子,一直排到沾洋就算的十毛子。

客观的讲,当时洋人进入国内已经几十年了,老百姓的生活想要不跟洋人洋货有一点关联,几乎毫无可能,就算自己不跟洋人发生关联,家人朋友也避免不了。

所以“十毛子论”一出,这些人几乎想杀谁就杀谁,想抢谁就抢谁。

据杨典诰《庚子大事》记载,当时的匪徒冲去人家劫掠杀人之后,把尸体扔到路边,谁敢收尸,就以毛子诬陷杀之,以至于被他们所杀的人,最后尸体竟然被猪狗之类啃食,都没人敢阻止。

杀人的手段也极为残忍——活埋、肢解、油炸、烧磨等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一群人挖坑,把女性倒栽埋进坑里,扒掉下衣点蜡烛插入下体,围观取乐的禽兽行为。

很多禽兽行径连义和团成员本身都看不下去,屡次爆发真团和假团的争斗。可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调度,这些争斗并没能起到良好作用。

真正让义和团崛起的,是百日维新的失败。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维新运动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对通晓洋务的大臣都不再信重,重用徐桐、刚毅等顽固派守旧大臣。这种调动造成了清廷中枢的认知,达到堪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大倒退。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洋人反对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皇帝,又庇护外逃的维新党人,让慈禧太后对他们极为不满。为了制衡洋人,慈禧一直都对义和团态度暧昧,嘴上说着弹压,暗地里却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对抗洋人。

尽管一些人坚持认为,慈禧太后一开始就知道义和团不可信,只是想利用他们。但实际上,慈禧相信义和团真可以“神兵附体”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慈禧本人虽然精于宫斗权谋,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她本来就是一个十分迷信的老太太,再加上常年居住在深宫之中,对当时世界的认知,不会比一个宫外的民妇高到哪里去。

庚子年四月,义和团初入京城,慈禧派出了刚毅和军机大臣赵舒翘,明为晓谕解散,实际上却是探查义和团的“神兵附体”是不是真可信。

刚毅极力鼓吹义和团的“神兵附体”,赵舒翘是个滑头,慈禧问他义和团的“神兵附体”怎么样时,他故意不正面回答,只说“神兵附体”时义和团成员眼睛怎样,鼻子怎样,手脚怎样,就是不说可信度如何。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慈禧几次召开御前会议,徐桐等人又宣扬“神兵”克“洋鬼”的“理论依据”,让慈禧有了和洋人放手一搏的底气。

不过当时礼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内阁学士联元、兵部尚书徐用仪等人,力主不能同时对全部洋人用兵,痛陈“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

即使慈禧太后态度强硬地要跟洋人开战,他们也只主张对一国开战,绝不能对全部洋人开战。

这些大臣说的是摆到脸上的基本道理,但凡有点脑子,想必都能听明白,所以慈禧太后还有一些犹豫。

后来端王载漪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与洋人绝交,废掉光绪,立他的儿子溥儁为皇帝,竟然伪造了一份洋人照会,内容主要有四条: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天下兵权……

说是四条,为什么只有三条呢?

因为第四条是要求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自己一边养老去!这一条没有当庭提出来,载漪私下向慈禧太后奏陈的。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前三条可能都还能商量余地,第四条却跟要她老命没区别了!

于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向“彼等洋人”宣战,而义和团的活动也达到高潮。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覆灭

慈禧向“彼等洋人”宣战之后,各地义和团与清军一起抗敌。

实事求是的讲,义和团本来也只是一些团练乡民,根本没有多少军事实力,扩张到京津冀一带之后,成员愈来愈多,更是龙蛇混杂,根本就谈不上多大战斗力。

虽然他们在廊坊一带跟洋兵殊死斗争过,但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的差距,毕竟不是一腔孤勇可以弥补的。再加上清军有意利用义和团,往往不给任何装备,就驱赶他们到前方当炮灰。义和团经历几次惨烈的伤亡之后,很快就跟清军离心离德了。

那些混入义和团的匪徒败类,不但不帮助清军抗敌,反而趁机烧杀劫掠制造事端。爱国将领聂士成的家属,就是被这些匪徒败类虐杀的。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久攻使馆教堂不下之后,也开始对义和团的能力产生怀疑,态度也随之转变。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八国联军攻破天津时,慈禧还希望能够鼓动义和团打退洋人一阵,然后再跟洋人议和。没想到守旧派连败数阵,义和团溃散逃离京师之后,慈禧一路只得仓皇西逃。

慈禧西逃之后,为了推脱责任,讨洋人欢心,对义和团的态度瞬时大变。

起初慈禧支持义和团时说:“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著先行传旨嘉奖,将来事定后,再行加恩”。

狼狈出逃之后,慈禧改口了:“此次祸端,肇自拳匪,非从严剿办,不足以惩凶顽”,“推其致祸之由,实非朝廷本意,昔因诸王大臣等纵庇拳匪,启衅友邦,以致贻忧宗社,乘舆播迁。”

用的着的时候是“义勇”,用不上了就翻脸称“拳匪”,把祸国殃民的黑锅,朝着义和团劈头盖脸的一通乱扣。

何止是无耻,简直是无耻。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更令人不齿的是,清兵畏惧洋人如虎,但慈禧太后一声令下痛剿义和团时,立刻生龙活虎了起来,不但四处搜捕杀戮各地拳民,还把拳民首领的首级砍下来,挂在路口向八国联军献媚。

当时除了山东部分团民因为天下了雨,回到老家种地之外,直隶许多地方的团民都还在跟八国联军斗争,他们万万没想到等着他们的,会是清军的屠刀……

从慈禧太后西逃,到《辛丑条约》签订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清政府联合八国联军对义和团进行了残忍地镇压,许多人放下武器之后仍被他们追杀,轰轰闹闹的义和团运动至此灰飞烟灭。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结语

义和团的矛盾在于,教科书上对他们的“爱国”的定义是对的。一群连自身衣食都没有着落的农民,自带干粮抗击洋人的进逼,打击洋人的嚣张气焰。这种行为都不能算爱国主义精神的话,那还有什么能算爱国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义和团杀伤洋人太少,残害无辜教民、良民太多,造成的破坏大于成就,却也是无法否认的。

他们始于高尚,成于勇武,却败于愚昧和残忍。

如今我们用历史的眼光会看那段历史,义和团的暴戾和排外背后,是浓烈到令人窒息的悲哀。

他们本来大多都是只想过好日子的农民,为了基本的权益凝聚在一起。

列强欺压他们,打压他们;腐朽无能的清廷煽动他们,利用他们,最后毫无廉耻地背叛出卖他们……

争议颇大的义和团,被后世称为“爱国运动”,始于高尚,终于愚昧

杜月笙曾有一个著名的“夜壶论”:老蒋急的时候拿他来用一下,用完就嫌他脏,把他踢到床底下。杜月笙因此觉得气愤,觉得委屈。可义和团之于慈禧,甚至连夜壶都不如。

说义和团是“义勇”,要加恩的,是她;说义和团是“拳匪”,请洋人“助剿”杀光杀净的,也是她。

可怜无数团民自备粮食远赴他乡为朝廷抗敌,被当成炮灰死在洋枪之下也就罢了,死后还落一个“拳匪”的骂名……

环顾古往中外,还有比这更悲哀的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