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编者按:2023年,中国经济在变局中寻路前行。腾讯财经《经济大家说》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财富推出2023—2024跨年系列策划“穿越变局的力量”,对话财经大家,在错综的产业变局中洞见方向,在奔腾的时代大潮中寻找定力,在新发展逻辑中汲取力量。

文/冯彪

今年,财经作家吴晓波仍然把最主要的时间用在企业的走访调研上。从珠三角的服装企业到东南亚的制造工厂,从智能车间到家居装修市场,吴晓波觉得,在宏观数据之外,和企业在一起更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

近年来,“百年变局”这个词多次出现在高层和政策文件中,在企业家圈子里也被频频提及。吴晓波说他想用“突变”这个词来概括当下的局面,因为面对新的发展周期和新的产业模式时,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吴晓波认为,越是在这样的变局下,不论企业还是个人越需要有定力,一方面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那就是坚信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一位做服装的企业主对吴晓波说:“经济增速的数字是多少对我没有意义,我的目标是营业额10年添个0,这对我才是有意义的事。”——在增速换档和产业转型中,企业的冲劲儿和勇气成为穿越变局的力量之一。

今年吴晓波也关注房地产市场,不过,他没有像十几年前那样跑楼盘和走访开发商,而是选择了家居、装修行业调研。他发现,在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城市,家居装修业务中超过50%是存量房,这意味着改善型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当前,我看到像杭州、广州这些城市,房地产的数据在不断的复苏。我认为2024年会得到一个比较大规模的改善。”吴晓波这样预计。

腾讯财经《经济大家说》栏目本期嘉宾吴晓波,围绕企业发展、产业转型、提振消费等内容,分享了他的调研发现和看法。

以下是全文: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调研企业,感受中国经济真实温度

腾讯财经:我们的话题从吴老师今年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谈起,从你调研的经历来看,你感受到的中国经济的温度是怎么样的?

吴晓波:我今年把较多的时间还是放在看企业上,去看的比较多的是两类企业:第一是制造业的标杆工厂和一些产业集群;第二,我去了东南亚的五个国家,去看中国企业出海。这两个部分来看的话,我觉得我们还是看到挺多的可能性和亮点。

比如说我去了一家做牙膏的工厂,一年做到60亿的利润,车间生产线只需要50个工人。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里面,我仍然看到很多隐形冠军。比如说我们在印染织布、在工业互联、在工业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其实我们还是获得了很多的进步。我在汕头看到的很多做了三四十年的纺织工厂,在“二代”接班以后,它的工厂智能化水平迅速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制造业领域里面,变革还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第二,今年我去了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在这些国家,中国基本上都是他们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今年跟东盟之间的贸易也在增加,特别是工业设备部分的输出。中国现在很多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园区在做园区开发,做工厂的迁移。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图注:吴晓波走访柬埔寨一家纺织工厂)

腾讯财经:中国企业出海、产业链的转移和重构,您认为对中国制造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吴晓波:这里面有喜有忧了。一方面会讨论说中国产业的空心化问题。第二会讨论中国产业在迁移过程中怎么样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界都在讨论中国企业出海,它是个溢出的过程,还是一个替代的过程,还是一个完全迁移的过程?

我觉得现在看到的还是有很大的匹配性的。比如,我调研过越南最大的工业园区北宁工业园区,那个地方离我们的珠三角是700到800公里,也就是说我们在珠三角地区的一个集装箱或一个工业设备,如果今天下午装车的话,大概到明天下午就能到越南北宁。所以越南工厂的装配能力,跟我们国内的产业链有很大的互动性。但同时也看到,有些企业会迁移出去,比如很多服装行业、家居行业,它可能就是一个平移的过程。

财经作家吴晓波:变局时代,相信国家越来越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力

(图注:走访越南制造工厂)

我今天看到的这些企业基本上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个就是我几乎没有看到完全放弃中国市场的公司,它基本上还是两轮驱动的模式。第二,它跟中国的很多产业基地还有很大的一个关系,比如配件的供给关系。第三,大量的科研中心、中试基地基本上还在中国地区。

但是,可以想象到的是,当这些企业不断的走出去,5年后、10年后,在这些国家会形成一个自主配套的能力。这就好像中国当年从欧美引进生产线,然后不断的国产化替代一样的。我跟越南和印尼这些国家的经济部门的官员交流时候,他们强调的一点,就跟中国二三十年前一样的,就是他们要求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也希望一些诸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的中国公司到他们那边去。另外,他们都有自己国家的诉求。越南将近1亿人口,印尼有2.7亿人口,他们的国内需求也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中国公司来讲可能是有很大的兴趣。今天还没有办法下结论,它会对中国产业经济到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课题。

消费和产业创新是引擎

腾讯财经:大家都说“百年变局”,您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吴晓波:我觉得应该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我们的高速发展阶段可能已经结束了,很多人可能就会不适应。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的产业环境,或者消费族群的变化,都不是我们用以前的经验,用以前的模式所能够应对的,所以这些变化对大家来讲都很突然。

另外,供给过剩和消费低迷,它就像悬崖一样挡在每个人面前。有的人就会畏惧,有的人就会往后退缩,有的人就会放下不干了。但是,仍然会有人去架桥,试图跳过去。现在可能就在一个架桥和跳跃的过程中。

有一句话我们很熟悉,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我们以前一直认为说现在是冬天,然后熬一熬,把春天熬到就行了。但现在可能即便冬天结束了,下面也未必到春天,它可能是雨季,可能是旱季。所以我们原来所认为的春夏秋冬的周期,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还看到的中国的创业市场跟前几年比,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几年很多创业创新都是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围绕着消费升级。现在移动互联网的高峰期已经过了。同时,创业的门槛不断的在抬高,对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在细分市场里面的微创新,以及和产业互联网有一些强关联的创新。它不再是以前做一个平台,做一个外卖软件,做一个互联网工具等等的,所以你会发现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哪怕是开一个奶茶店,做一台电冰箱,或者做新能源汽车,它都不是以前的模式。所以大量的不适应会让很多人产生迷茫感、陌生感。这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腾讯财经:您曾提到今年是“一个真正的属于长期主义者的时代”,您觉得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引擎动力在哪里?

吴晓波:我认为现在最大的动力还是消费和产业层面新的创新。我为什么还需要买一支新的牙膏?我家里已经12件衬衫了,冬天到了,我需不需要买第13件衬衫,你如何卖给我?你凭什么让我再换一辆车?我有房子,是否还要再买房子,或者我需不需要装修房子?新的消费需求的推动,是经济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长期是在产业层面跟企业在一起,在走访工厂,我认为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我们能不能够发现中国消费者新的需求,不管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能够满足的话,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最庞大的统一市场。如果不能满足的话,任何的呼唤,任何的刺激,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呼唤出消费者需求的信心。

消费复苏靠信心,供给侧创新需发力

腾讯财经:那么对于提升消费信心,您有哪些建议呢?

吴晓波:这个信心来自于几点东西:第一点就是你能不能打动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新中产消费,获得更积极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驱力。所以还是要在供给端能够有新的、能够满足他们不断的新的需求。

第二点是他对未来的预期是怎么样的?我如果贷款去买套房子,或者我去贷款买一辆汽车,一定是认为说我明年后年工作会更好,我会得到更多的收入。如果他认为这个是下降的话,他只会干一件事情,就是把他赚来的钱存起来,这个时候就变得很麻烦。现在新中产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包括国际环境的不确定和来自国内社会保障体制、教育等方面。所以这个部分可能需要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不断进行改革。

腾讯财经:您之前的文章提到,“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您十几年前曾说过“每年的目标是买一套房”。在楼市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您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是什么?

吴晓波:我今年年初写了好几篇文章。中国的房地产跟其它国家相比,是一个最特殊的行业,房地产企业不能够都变成恒大。所以,我五六月份写文章就提出来,建议取消限购限贷,要让存量房贷和新增房贷利率能够扯平,要解决保交楼问题等。我到今天还是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国经济要复苏,房地产市场必须要健康发展,要让老百姓敢于在家居家电家装这方面做一些消费和投入。

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跟所有的市场一样,都是刚需市场和改善型市场同时存在,甚至改善型市场的比例在不断的在增加。今年我去了一些做卫浴、定制家居的企业调研,我就问他们一个数据,在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城市里面,一年的业务里面,新房的服务和存量房的服务比例是什么样的?他们告诉我,基本上都超过50%是存量房。

如果是存量部分超过50%比例,那么就会想一件事,消费者什么时候装修房子,什么时候把家里的冰箱再换一个?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对未来有预期,对自己成长有预期,第二是这个产品让他眼睛一亮。这个冰箱有新的功能,这个空调更加节能环保。所以改善型需求和刚需最大的区别是它有一大段时间和空间,可以今年买,也可以明年买,如果这个时间空间和产业和经济波动错位的话,就非常的麻烦。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比如说像杭州、广州这些城市随着限购限贷政策的取消,它的数据在不断的复苏。

另外就是利率的不断的下调,物价的可能上涨的预期,那么会让人们重新思考说,对中产家庭来讲,什么叫做好资产?所以不动产的部分它仍然带有居住功能和投资保值功能。所以对改善型的需求来讲,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涉及到信心,另外一方面涉及到资产的保值。所以要看2024年了,我认为2024年的这些不动产的数据会得到一个比较大规模的改善。

定力至上,找到核心竞争力

腾讯财经:您今年讲“定力至上”。为什么要强调定力,而不是拥抱变化?

吴晓波:“世自乱则心自定”,越是面对巨大的突变的时候,内心一定要更加沉静下来。你要去想最底层的逻辑,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今天中国的企业只要还在奔跑的,还在经营的,他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值得活下来?这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回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回到自己的产业去想这个问题。

如果因变而变的话,可能变化永远比你拥抱的速度要快很多。我们并不是不需要去拥抱变化,而是我们需要在形成了自我认知,了解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后再去拥抱变化。所以我今年的年终秀的主题叫做“定力至上”,我认为让自己先定下来,然后把周期看清楚,把产业看清楚,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看清楚,再去想我如何出发。

腾讯财经:我理解的定力,是在奔腾的河流中站稳脚跟,不被泥沙裹挟冲走。对于当前和未来,您觉得什么东西是能够让我们牢牢抓住的?定在什么地方?

吴晓波:我觉得有几点,第一点是你相不相信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好,你相不相信国运还在,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判断力。

我认为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还会继续在改革和开放的道路上继续进行变革,这个是我们共同的一个期盼和共同的一个认知,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我觉得今天满地找钱的时代,或者说到处找风口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跟猪一起飞”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所以必须要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战场”,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时间拉长,打长期的“战争”。

我今年去广州参加了一家服装企业的20周年庆。我跟这位企业家交流,他说未来10年的规划是奋斗10年添个零,他今年做50个亿,10年后做到500个亿。我听到这句话后第一个反应是说:“哇,你对中国经济那么看好啊?”他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不是经济学家,我也不知道明年是5还是4还是6还是3。这个对我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无论经济是低速还是高速,我这个做服装的企业,我希望能够奋斗10年添个0。”那10年就是每年25.89%的复合增长。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找到自己活下来的理由,活下来的办法,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定力。

往期内容:

穿越变局的力量丨2023——2024跨年策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