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作者:天眼新闻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晚上7点,南明区曹状元街68号,一座中西结合的古建筑灯火通明,建筑师越剑和他的团队正在此地办公。

古建筑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戴蕴珊别墅,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的它已成为戴公馆文化艺术中心。

戴蕴珊是谁?乃省城富商,人称“南百万”,即“省城南面的百万富翁”之意。这一称谓的由来,除因其商业总部位于中华南路外,也有其府邸建于南门新市场的缘故。戴氏府邸,当时人称“戴公馆”,也即“戴蕴珊别墅”。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戴公馆夜景。

戴公馆的修建时间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建筑风格上看,其内部结构属中式格局,而各层的回廊、拱券、玻璃花窗带有明显的欧式建筑特征,整体而言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类似的建筑贵阳还有几处,如王伯群故居、毛光翔公馆等,是近现代建筑在贵阳遗存的典范。

随着城市发展变迁,这座高楼逐渐掩没在高墙水泥之中。2015年,戴蕴珊别墅被列为贵阳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引起了省市各级政府、文物保护机构、民间文物修复团队、活化团队的广泛关注。

戴公馆修复项目负责人、建筑师越剑回忆起初次见到这座建筑时的情形:“房屋门窗朽坏,彩色玻璃落满尘土,墙体粉饰脱落……好像经受了酷刑一般。”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如今的戴公馆已成为文化艺术中心,观众前来观展。

越剑是贵州城乡遗产保护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曾组织工作团队在安顺屯堡、贵阳香纸沟等地做乡村遗产修复抢救。在了解戴公馆的历史后,他萌生了修复建筑的念头,戴蕴珊别墅也成为贵阳市第一个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修复的市级文物建筑。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是越剑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当人们走进现在的戴公馆时会发现,虽然墙面给人以斑驳的感觉,但并不会让人感到腐朽,反而充满着厚重的生机。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看似斑驳的墙体充满着厚重的生机。

不止于修。在越剑看来,老建筑不仅需要保护,还需与当下联结。对于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人公馆,如何让人们走进、感受、体验,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越剑在戴蕴珊故居办了三次展览,2019年,第一次以戴公馆的“现状与原状”为主题,通过“发现、保护、修复、活化”三位摄影师的纪实照片展现了民间修复的力量,让观众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

2020年,第二次展览主题为“戴公馆与地方感”,传递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意识与价值。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开展当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受邀前来的音乐家站在院子中央演唱,身边有助理为其打伞,听众则跑到二楼、三楼的回廊上躲雨。随着旋律缓缓流淌,他们纷纷俯身聆听。那一刻,建筑与音乐对话、与环境对话,充满诗情画意。

修旧如故,让戴蕴珊别墅联结当下

第二次展览开展时,观众们在戴公馆内躲雨、赏雨。

“拱廊式建筑由内向外延伸,下雨时,人们不需要在室内躲雨,反而能在走廊上观雨。贵阳雨水多,此时天气与建筑不再是一堵墙的关系,而是能够相互对话。”这个小插曲展现了戴蕴珊公馆建筑特点与贵阳气候的适应性。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空相之象"主题展览也延续了越剑的想法,他将现代主义的画作与建筑形成呼应,纸面大胆的色彩与玻璃窗的颜色不断碰撞,让观众想象百年前人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对照当下自己对美的理解。

2023年12月2日—2024年1月15日,"空相之象"主题艺术展等待观众前来对话。

在越剑看来,若要挖掘老建筑更多可能性,首先要了解它曾经发挥的功能。过去,戴公馆是日常起居的住所,是幼儿园,是供销社,是针织厂宿舍、是美军驻贵阳俱乐部、是办公场地……因此,当下将其用作展厅、餐厅、咖啡厅、培训基地、图书馆、办公室等都可以,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开放空间。

城市古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既要原汁原味保护盘活,还要让它们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已成为国内很多城市在文物保护中不断面临的深层次课题。

但在盘活过程中,保留克制性修复是第一原则。“我们所期待的运营方一定要尊重古建筑,不能完全以利益为导向。”越剑有自己的坚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王恬

三审 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