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作者:南方+客户端

驷马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北部的一条古老河道,发源于白云山景泰坑,流经流花湖、彩虹桥等地,在澳口注入珠江西航道,全长6.75公里,流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2023年,荔湾区高标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绣花”功夫,启动实施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项目分为两期,共将改造河岸约1.8公里、滨水面积约6.5公顷,其中一期工程现已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预计2024年春节前完工。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曾经水清鱼跃的驷马涌重回人们的视野,一河两岸,遛鸟、带娃、下棋的人们越来越多,滨水活动空间为老城再聚人气,描绘出一幅荔湾岭南水乡风貌生活画卷。

古水新生:再现风光旖旎彩虹桥

史料记载,古代驷马涌江面宽广,是西北入广州城的主要水道,两千年前西汉陆贾出使南越,即由驷马涌入城,并在涌边筑泥城,种植荔枝、花藕之属,荔枝湾由此得名,是古荔枝湾故址所在。

古驷马涌河道曲折,沿岸花木繁盛,风光旖旎,尤其是彩虹桥一带,景色绝佳。彩虹桥下有码头名为戙船澳,古代乘船由西、北江来广州,先经泥城,如不在泥城登陆,便在戙船澳上岸;码头边有亭名叫津亭,是官吏迎送之所。

码头船只云集,亭中衣冠杂沓,唐人有诗句称赞驷马涌“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正因为河涌上官员往来,车马骈阗,才名为驷马涌。可以说,驷马涌是西关文化的发祥地,见证了广州的悠久历史。

驷马涌原本水清鱼跃,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人口陡增,生活垃圾与污水过度排放,河涌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变黑发臭,加之沿岸大兴土木,修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破坏了驷马涌优美的自然景色。2016年驷马涌被列为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7年消除黑臭。

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项目分为两期,其中一期工程起于荔湾路彩虹文化广场,止于周门铁路桥,长950米,现已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起于周门铁路桥,止于南岸路,长820米,正在抓紧实施,预计2024年春节前完工。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驷马涌承载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流经荔湾区彩虹街、南源街两个人口密集的老街区。荔湾区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出发,在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下,营造高质量滨水生活空间,点亮群众美好生活,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为区“百千万工程”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澎湃水动力。

此次改造提升,让这条古老河道旧貌换新颜,重现古驷马涌自然美景,为沿岸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了更加安全舒适的滨水生活空间,让全民乐享水环境治理成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前驷马高车、显贵流连的繁华之地,如今成为市民游客茶余饭后漫步打卡的休闲之所。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滨水空间:一河两岸烟火气

驷马涌现状以桥为段,岸线曲折,每段河道两侧情况又各不相同,存在空间狭窄、人车拥堵、绿化树木杂乱、迎水坡面陡等难点、堵点。项目建设团队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运用“绣花”功夫,精准活化场地,每一段每一个节点因地施策。

整治提升工程在最有限的空间探索最便民化的设计,巧妙构筑滨水空间节点,最终形成每段河道各具特色的断面形式,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交通出行、人车分流、运动休闲、游憩娱乐的生活需求和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实现驷马涌滨水环境从自然美向意境美、生活美的跃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此次驷马涌滨水环境改造贯穿始终的发展思想。项目充分尊重周边居民生活习惯,采用生态简约的园林手法,以“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寸劲”活化,还岸于民,通过适老化、便民化设计,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充满烟火味的滨水生活空间。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设计团队巧妙设置80米舒适遛鸟廊道,让居住在涌边的部分老人有休闲娱乐的去处;人性化设计花基、台阶高度,确保群众散步时可以随处坐下休息,且坐得舒适,既节省了项目建设资金,降低了设施管护成本,又增强了设施使用功能。

诸如此类的人性化设计还有很多,一阶一石,一草一木,处处可见匠心,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此外,整段滨水环境改造,共开辟彩虹文化广场、树荫广场、大榕树广场等滨水广场5个,增设坐凳850米,绿化美化水岸810米,打开滨水空间约1.4万平方米。

不仅景观优美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驷马涌的通达性也随着改造工程得到优化。驷马涌沿岸房屋建筑紧凑,滨水空间狭小,涌边仅具备快速穿行的功能,十分影响周边居民出行。此次改造,对原有水边到楼边的有限空间进行整合,科学合理规划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创造性实行人车分流设计。

河涌换新颜,古水润民生。一期工程完工后,河涌两边从早到晚随时可见老人晒太阳,父母带着孩子散步,市民休憩聊天,游客打卡拍照,商肆生意兴旺……流淌千年,这条古老河道历久弥新,沿岸居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寻常生活在涌边演绎着,为城市平添了一分人情味。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河涌生态:喧闹城中自然美

开门见水、推窗见景。驷马涌沿岸原本植被密集,有荔枝树、紫荆树、凤凰木等大型乔木。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院长杜凡介绍,此次涌边绿化提升对原有树木进行严格保护,主要采取“乔木+草坪”的种植模式,保留原有乔木,整理杂乱的灌木丛,局部河涌段植入超长延续的海绵草阶、海绵梯田,打开涌边视野,滨水绿地整体呈现疏朗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

当紫荆绽放、荔枝红遍、凤凰花开在路口,驷马涌畔俨然一派红云绿岸、五秀飘香的岭南水乡景象,涌边群众开门见水、推窗见景。

可驻可行、宜游宜憩。杜凡表示,涌边硬质景观全线采用透水铺装,随原有堤岸坡度设计,线条自然舒缓;利用海绵草阶、梯田增加留停功能空间,点缀观景休闲平台,扩展使用功能和面积。

目前,一期项目新增亲水平台1个、条石草阶825平方米、海绵梯田360平方米,新增和翻新滨水栏杆1260米,构筑了树下可停、水边可行、阶上宜憩、槛前可凭栏观赏的绿色、整洁、舒朗生活场景。

古水荡漾、古树婆娑。史书记载的荔湾西约,位于现今周门荔枝湾西苑处,巷口有一株古榕树,是这个古老河道边历史村落的见证者。此次滨水环境改造,对这株古榕树进行了重点保护,以现代手法解决古树周边空间局促、高差大、路段人车拥堵等问题,创新设计曲形彩虹梯田,消化陡坡,形成分级海绵,建构景观与功能相融合的亲水步道,为古水西约完美保存历史印记,让社民在河畔古树下谈论家长里短时,能感受到悠悠的岭南乡愁。

开门见水抬头望绿,荔湾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春节贯通

滨水区域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全面植入透水铺装,合理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跌级花池、溢流井等海绵设施,增强片区水安全韧性;沿线增加标识导向牌,增添无障碍设施,不仅有效解决通行顺畅的问题,还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安全出行。

荔湾区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鞠晖介绍,项目整体完工后,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将连续贯通,形成3.54km漫步环线和2.72km跑步道,滨水岸线将荔湾路、彩虹桥文化广场、周门北路、社区运动健身广场、汇龙小学、澳口社区以及涌边其他社区等新旧街约、社交空间串联起来,使得河涌转变为街区连廊。

活水联动促经济。此次改造,不仅极大改善驷马涌沿线人居环境,充分满足周边居民各类游憩需求,还成功打造新的城市漫步打卡点,持续性吸引慕名而来的到访者,漫游感悟千年古水道的遗韵风采和蓬勃生机,大幅增加周边区域客流量,吸引城区商肆选址主动向驷马涌周边迁移,潜在提升涌边楼宇商业价值,带动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驷马涌沿岸遍植宫粉紫荆,待新春三月,紫荆花开,让我们相约这条古老河道,在和风细雨里,共赏荔湾老城芳华。

【采写】南方+记者 郎慧

【摄影】南方+记者 吴伟洪

通讯员荔宣

【作者】 郎慧;吴伟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