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作者:优米MaMa

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问个问题,你身边有“老鸡娃们”的家长吗?当年那批“鸡娃”们过得怎样?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我领导绝对属于第一批“鸡娃”家长:

  • 他闺女从幼儿园起就是各种兴趣班拉满:钢琴、跳舞、乐高、滑冰、轮滑、画画学了个遍;
  • 上初中后,各种比赛,记忆类、思维拓展类,参加到腿软。

这一路下来,东西没少学,钱也不少花,领导粗略算过一次,7位数是有的!

好在小家伙脑袋瓜好使,这些东西也一路走走停停都还学的不错。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但或许“鸡娃”引发了青春期叛逆,熊娃自从上了高中后突然就不学了,上课睡觉、下课刷剧,作业不写、讲课不听,主打一个“只想摆烂!”。

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再加上找不到合适的补课老师,病急乱投医的领导和老婆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嫂子辞去高薪工作,在家盯着熊娃学习。

两人分工: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从高一开始重新学完,再讲给闺女。就这样“鸡”了一年,小姑娘竟然以高分进了北航。

你可能会说“都考上北航了!”,这“鸡娃”效果不是很好吗?

确实,我领导也以为熊孩子上大学就好了,可以放心了。但或许是过去一年高强度“被鸡经历”再次激活了摆烂基因,上大学后熊娃每年都有挂科,专业课更是主打一个“缓考+低分擦线过!”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公司里无所不能的领导,看到女儿的成绩也只能无奈的摇头。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熊孩子成绩太烂,被退学!

每次团建,他总会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孩子一定要培养自驱力,否则“鸡娃”只会报复性摆烂!

毕业即失业,鸡娃教育可取吗?

无独有偶,北京青年报为了观察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特意采访了几位“初代鸡娃”。

作为“鸡娃”一代的亲历者,他们经历了完整的“填鸭式”教育,在各种培训班的穿梭下艰难长大。如今长大成人的他们,生活、学习状态到底如何呢?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其中一位名为“朱迪”的被采访者表示:从小父母就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

  • 3岁时,父母发现别人家孩子能流利说英语,于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将话都说不利索的她送去了英语班。而这个培训班当年的费用是1万/年,在当年那个“万元户”都极少的年代,这真的算是一笔巨款!
  • 4岁时,父母为了让她有一技之长,又给他报了绘画班、书法班、舞蹈班、二胡班,从此她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各种培训班穿梭。
  • 等上了小学后,虽然她的成绩一直中等,但父母为了进一步开发智力又给她报了奥数班。
  • 上了初中后,更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数理化车轮式补课,每天上完学校的课,还要披星戴月地去课外班!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考!高考结束的那一刻,她才感觉自己有了喘息的机会。

曾经有人问,学了这么多东西,你快乐吗?朱迪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快乐!我被折磨了整整15年!

如今的朱迪已是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但当记者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

她沉默了半晌后表示:一年后就要毕业了,我觉得我现在的能力根本没办法在职场里立足,完全没有信心走入职场!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也许在外人看来,朱迪一路成绩优异、名校毕业,父母在她身上砸下去的钱看到了成果。

但朱迪却表示:自己每天都很内耗,深怕自己配不上父母的投入,担心如果进入职场,自己不是最优秀的那个怎么办?

再加上无论985还是211高校,当下环境下很多孩子毕业即失业,对“初代鸡娃们”的杀伤力相当大,严重打击到了这批孩子的自信心。

这不禁让我开始深思:“鸡娃”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没有自驱力,被推着往前走的孩子,最终是不是都沦为了平庸?

相比“被鸡”,建议引导孩子修炼一种能力

不管上面提到的朱迪,还是我领导家的孩子,她们有个共同点就是缺乏“自驱力”,学的东西都是源自父母安排,并非建立在自己想要的基础上,这种迫于压力的学习让孩子异常疲惫。

心理学认为:当孩子行为、努力都来自外界压力时,一旦有任何不好的结果,就很容易对行为本身产生排斥和抗拒。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被“鸡”长大的孩子,一旦父母放开手脚,他们就会立马丧失学习能力的缘故吧!

所以真心建议:相比于毫无目的“鸡娃”,不妨从小就引导孩子开发“自驱力”。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如果对于“自驱力”你无从下手,我建议从下面这几点入手:

● 与孩子共同制定奖励制度: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奖励制度,你们可以明确达成目标后获得的奖励。孩子天生对奖励充满了好奇,他会为了获得奖励而努力达成目标。

需要提醒的是,奖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赞扬、鼓励等。

●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可以赋予孩子责任感和自主权,它能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提醒:当孩子做完家务后,家长一定不要忘记吹吹“彩虹屁”。相信我,你吹的越卖力,他下次参加家务的自驱力就会越强!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积极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家长要单独给孩子开辟出一块安静的学习空间,这里可以摆上孩子最喜欢的书、台灯、文具等。

好的环境有吸引力,当孩子习惯坐在桌前时,他就会越来越习惯阅读、学习。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尝试新事物并获得鼓励,也是孩子们获取自驱力不能缺少的手段。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兴趣班、社区活动等。这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

自驱力的前提是,孩子觉得自己足够自由。

所以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规定一定的自由时间,这段时间内孩子可以自由地玩耍、阅读、探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完全放手。

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和快乐,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创造。

第一批“鸡娃”隐患已经爆发,“倾家荡产”的结果,孩子依旧平凡

特别喜欢《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建一艘船,你不应该立马雇人去搬木头,而是要先激发人们对海洋的渴望。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倾家荡产”培养的第一代鸡娃已经在遭受现实的毒打,他们正在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海洋”的渴望,要比搬木头重要的多!

希望未来你我都能做那个激发孩子对“海洋”渴望的人,而不是指挥孩子去搬木头的家长。

今日话题:对于初代“鸡娃”们,一出社会就被狠狠教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