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作者:羊城派

编者按

博罗韩氏是惠州乃至岭南屈指可数的科举望族,人才辈出,700余年间走出了2名进士、26名举人,另以恩贡、拔贡、生员等登科者则不绝如缕,可谓是“明清博罗第一家族”。

为何韩氏能够盛极一时?传承700多年的家风密码是什么?我们在卷帙浩繁的珍贵族谱县志中,挖掘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本期“惠州名门世家”让我们走近博罗韩氏家族。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月5日版面图

作为岭南著名的世家大族,博罗韩氏科第连绵,跨越了元明清三代。就功名而言,有进士2人,举人26人,至于五贡之属400多人;就官职而言,韩日缵曾任礼部尚书,是博罗古代官阶最高者、“惠州三尚书”之一;就社会影响而言,韩氏家族中的韩日缵、函可、韩如璜、韩如琰分别以其气节、诗文走出岭南而成为全国性人物;就连续性而言,韩氏世代簪缨,文运昌盛。

韩氏科举家族的形成,离不开醇厚的家风家训。韩氏形成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积德行善、廉洁正直等优良家风家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韩氏佳子弟。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韩氏宗祠内悬挂着众多牌匾,展示着博罗韩氏的郡望和先祖的功绩

世守孝道 友爱兄弟

韩氏世守孝道,以孝为立身之本。九世怀安公韩俦,为八世平冈公韩孟远长子,母亲张孺人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居丧期间,韩俦像成人一样守礼尽孝,完全不同于寻常孩童。后来,他尽心侍奉父亲和继母谢夫人。只要是继母想要的东西,他总是想方设法办到。平冈公卧病一年多,他不仅精心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甚至连衣服被子上的污秽,也亲自清洗。他日夜守护在父亲的床边,衣不解带。父亲去世时,韩俦悲痛欲绝,晕过去了好几次,扶杖才能勉强站起来。他内心悲痛,但看到继母谢孺人的时候,又强打精神,劝慰她不要过于伤心。韩俦孝敬继母谢孺人,尽心尽力,礼数周全,如同父亲在世时一般。

十世潮阳公韩鸣国,为都匀公韩价长子,谨守父教,终身无违。韩鸣国为廪生,岁科两试都名列前茅,但乡试总是落第。在当时,他可以参加贡试担任府县教官。此时,他的父亲韩价辞都匀府教授,告老回乡。韩鸣国侍奉韩价起居十年,迟迟不肯离开父亲去谋教职。韩价劝说韩鸣国出任教职:“这些年我一直在担任教官,我都不嫌弃教职卑微,你还嫌弃它吗?我都这把年纪了,时日无多,你难道不应该去追求一个功名让我高兴吗?你假如再三迟疑,更让我担忧。”不得已,韩鸣国只好勉强北上参加礼部试,得以任潮阳县学训导,这是他第一次任官。在任期间,他得到了潮州知府、潮阳知县等上级长官的信任以及潮阳士绅、生徒的爱戴。

此后,韩鸣国升迁为琼州府学教授,但他并没有赴任。他说:“我之所以出来做教官,是因为父亲。现在却让我失去了朝夕侍奉老父的机会。”于是,他辞官回家,天天侍奉父亲。韩鸣国虽年过六十,但仍像小孩子一样逗父亲开心,精心侍奉父亲的饮食起居。这时,他们父子都已步入老年,感情更为融洽。两年后,父亲去世,韩鸣国亲视含殓。居丧期间,韩鸣国谨守人子之礼,决不因为自己也是老人而礼节有亏。不幸的是,韩鸣国因为悲伤过度,在丧期未满时因病去世。为此,乡里称赞韩鸣国为“死孝”。

韩氏告诫子弟,兄弟之间要让食推衣,患难相顾;反之,若同室操戈,则禽兽不如。十六世赠新宁公韩机,为饶平公长子。韩机兄弟八人,他为了让其他兄弟安心读书,放弃科举入仕的道路,家政由他全部承担。韩机靠勤俭起家,将父亲给自己的遗产作为祖产分给其他兄弟。他的六弟韩杏虽不同母,但韩机对他的课业督责严厉,送他上私塾。后来韩杏为廪生,以其为人为学享誉一方,受到师友的夸赞,这与韩机的精心教导是息息相关的。

十六世学正公韩松,为静渊公韩潭三子,醇笃孝友。他有两个庶母兄楠友公韩棆、寰中公韩枢。兄弟三人中,韩松不仅是嫡子,而且成就最高,钦赐举人及国子监学正;韩棆、韩枢均为国学生。因此,父亲更偏爱他一些。尽管如此,韩松对两个哥哥非常恭敬,三人和睦友爱。岁科两试时,韩松一定会把文章寄给两位哥哥,请他们指教。后来,父亲静渊公病重,把韩松叫到床前,将平时积攒的几万钱给他,并交代说:“你有读书的天分,但缺乏治家的能力。这笔钱是专门给你的。”韩松一再推辞,父亲生气了。没办法,韩松为了宽慰父亲,只好暂时接受。父亲去世后,他把这笔钱拿出来交给两位哥哥。大哥韩棆以父亲生前专门交代为由拒绝了。韩松说:“哥哥洁身自好,弟弟我难道全无心肝吗?况且,我们是同父所生,我怎么能一个人拿这笔钱呢?”兄弟之间推让了好久,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把这笔钱用于办理父亲的丧事。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韩氏后人珍藏的《意中幻肖图》,画册暗喻了一代高僧函可的生平 受访者供图

耕读传家 刚正勤廉

韩氏始终保持耕读之家的本色。《韩氏族谱》规定,“子孙尚耕读”是立家之本。七世实菴公韩荣,是南靖公韩淳长子。他虽悟性一般,但努力做好后勤保障与梯队培养工作,为家族耕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父亲南靖公在外任官,无暇顾及家事;弟弟韩棨自幼聪颖,天分过人,是可以造就之材。为此,韩荣放弃科举仕进,独自承担家政,让父亲安心做官,弟弟潜心治学。南靖公韩淳深感欣慰,夸赞他深明大义,不辞劳苦,成就弟弟之名。后弟弟韩棨二十四岁中举,曾任浙江桐庐知县,政绩卓著,激扬家声。韩荣不仅牺牲自己来成全弟弟,而且注重对儿子的培养。他告诫儿子们:“我们家文脉传承,书香不断。我既然已经因为家务拖累,耽误了学业,你们绝不可以再耽误。”在韩荣的督责下,儿子们都有所成就,其中次子韩孟良中举,曾担任江西抚州通判;三子韩孟方岁贡生,曾任福建延平府学训导。

韩氏子弟居乡孝友,居官刚正勤廉。五世凌山公韩镠,字子刚,号择庵。韩镠字如其人,刚正不阿。韩镠博览群书,以“博览经籍”担任富池驿丞。驿丞虽属未入流的小吏,但韩镠雅量高致,好吟诗,经常与按察使司佥事、监察御史等官长吟咏酬唱,并不以身为小吏而自卑。上级对他格外礼遇,待他如友。

一天,两位监察御史一起前来富池驿。韩镠先拜见了其中一位,另一位监察御史非常生气,责问他为何对上官无礼,厚此薄彼?韩镠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刚才那位大人为人耿介,我对他一直很仰慕,所以先去拜见。”闻听此言,这位监察御史更加震怒:“我哪里不如他?”韩镠看见他案头上的砚盘是金子做的,就说:“这方砚就证明了你不如他。”于是,韩镠带着这方砚到京城状告这位监察御史贪墨不法。结果,韩镠被下诏狱。该御史指使同僚罗织罪名,想乘机整治韩镠。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朝廷大员欣赏韩镠的为人,并让人到狱中偷偷观察他的言行举止。这位朝廷大员得知韩镠在狱中饮酒赋诗,怡然自得,于是更加钦佩,并让狱卒善待他。最后,这位朝廷大员查清了真相,罢免了企图加害韩镠的监察御史,并恢复了韩镠的官职,改任凌山驿丞。经此一风波,韩镠看淡仕途,索性拂袖归隐,建松筠书屋,交接四方名士,以诗自娱。

韩氏子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七世韩棨,为南靖公次子。他曾以举人身份任桐庐知县。桐庐虽小县,但地处冲要,属难治之邑。韩棨之前的历任县令,多因不称职而被罢官。对此,韩棨信心满满地说:“政事兴废由人,不是桐庐对不起县令,而是县令辜负了桐庐。”他上任后,励精图治,不遗余力。韩棨任职刚刚三个月,就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韩棨病逝后,桐庐父老乡亲们为失去了一位好父母官伤痛不已。

八世抚州公韩孟良,廉洁奉公。他在担任抚州通判期间,主持粮运,上解藩库后有羡余。按规定,这笔钱归他支配。但他谢绝了,一丝一毫不进个人腰包。当时的官场规则,对于羡余的处理,一般是上下级利益均沾,群马分肥。韩孟良谢绝羡余,自然也遭到希望从他这里得到好处的上级的怨恨。韩孟良的上司以筛扬的方式检查他负责解运的钱米的质量,企图罗织罪名。韩孟良坦然无惧,还作了一首《筛扬行》来讥讽无良上司。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知道韩孟良为官清廉,也就没有追究。韩孟良任通判六年,官声清正,考核优等。为此,他的父母妻子受到了朝廷的封赠,其中父亲韩荣获赠通判,母亲曾氏、妻子梁氏为安人。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位于博罗古城铁炉巷的韩氏大宗祠保存完好

行善好义 谦退自抑

韩氏守仁义之道,积德行善,勇于为义。四世高士公韩璿,是家族中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善于经营,克勤克俭,家产丰饶。但他全然不同于那些为富不仁者,而是积德行善,造福乡里。韩璿见本县矶津渡久废,于是捐钱造了四条船,方便行人渡河往来。为此,乡民交口称誉,感念不已。

十六世赠豸史公韩榕,是十五世韩潮的长子,以积德行义闻名乡里。韩榕每天在家接待一个又一个来访者,门庭若市:有的因患病无钱寻医买药;有的因家贫无钱买棺殓葬;有的与人争是非曲直,希望他能主持公道。对此,韩榕总是尽量提供帮助,从不拒之门外。博罗濒临东江,每到春夏之际,雨水连绵,河涌沟渠泛滥,船都可以驶入城里。很多市民在高处筑巢而居,吊锅烧饭;至于家贫的,根本吃不上饭。于是,韩榕尽力帮助这些人:稍远的人,用船载着粮食去接济;附近的人,就煮粥分给他们。此举功德无量,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至于宗族亲戚及老人,韩榕更是大力帮助。韩榕不仅赈济水灾,每遇荒年歉收,也是如此。

韩氏强调,谦退自抑,以此作为保家亢宗之法。六世韩淳,性孝友,内行淳厚,受到乡绅、曾任长泰知县的刘奎的赏识,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一天,韩淳从岳父家返回途中,遇到了一个醉汉。这个人醉眼斜看着韩淳,挑衅道:“你是不是以为做了刘知县的乘龙快婿,就洋洋得意?”韩淳没有理会,继续往前赶路。醉汉见状又追上来,气势汹汹,举着拳头要打人。韩淳说:“您看,我这副鸡肋一样的身板,哪里受得住您的一拳?不信,您试试。”于是,笑着让他朝自己身上打了一拳。韩淳的同伴气坏了,卷起袖子,准备上前收拾这个醉汉。韩淳赶紧劝住同伴:“他酒后昏头昏脑的,没有必要和他计较。”当天夜里,这个醉汉暴死了。醉汉的兄弟商量,准备借醉汉曾与韩淳发生过言语冲突一事讹诈一番,至少可以敲诈一副棺材钱。不料,醉汉兄弟的谋划恰好被邻居听到了。邻居立即叫来左邻右舍,当面揭穿了醉汉兄弟的阴谋,并指责他们:“韩先生宽宏大量,没有和你们的兄弟计较。你们不仅不知道感恩,还反咬韩先生一口。假如你们这样做的话,韩先生是坦荡君子,我们乡邻岂不成了不明是非善恶的鬼魅吗?”醉汉的兄弟听后羞愧不已,赶紧灰溜溜地走开了。于是,四里八乡的人都佩服韩淳的雅量。

文 | 陈友乔 陈南图 | 王小虎(除署名外)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韩氏后人积极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风

文脉链接

博罗将深入挖掘韩氏文化资源推动古城复兴打造文化窗口

此前,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曾多次报道呼吁,博罗韩氏宗祠文化资源亟待活化保护。日前传来好消息——《博罗古城文化旅游生活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全面梳理博罗老城的历史文化脉络、名人故居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色,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古城文旅生活体验地。其中,韩氏家族的文化资源是博罗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先推动韩氏宗祠改造升级。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曾多次挖掘报道韩氏家族

位于博罗老城铁炉巷,韩氏大宗祠保存较好,香火旺盛。与其他名门望族的祠堂相比,韩氏大宗祠小巧而精致。正祠与厢房以坤甸木装饰隔开,堂皇华丽,前檐梁枋透雕精美,现为县级文保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氏大宗祠的墙壁上和斗梁上,随处可见朱底金字的横匾,上书“宫保尚书”“忠贞竞爽”“钦点翰林院学士”“按察副使”“监察御史”等。这些功名匾,是韩氏子孙“学而优则仕”的最佳写照。除了宗祠之外,韩氏族谱、著作、祖居、祖陵等保存齐全,较为少见。

《规划》介绍,博罗罗阳老街(即博罗古城)已有1500年历史。历史文化是博罗古城保护与活化的灵魂,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古城打造将采取“分类施策、修旧如旧”策略,保护历史建筑,逐步成为博罗县对外形象展示的文化窗口。

韩氏宗祠是博罗古城重点景区之一,是博罗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提出,将深入挖掘铁炉巷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韩日缵名人故事传说,优先推动韩氏宗祠改造升级,打造韩尚书宗祠;推动韩氏宗祠至铁炉巷之间的建筑进行拆除,形成公共景观和停车场空间;韩氏宗祠周围建筑进行风貌提升,并腾退周边加工业企业。(文 | 记者 李海婵)

博罗韩氏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一门走出400多位科举人才

为纪念始祖梅州公,韩氏大宗祠前悬挂“梅州司马”灯笼成为家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