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英勇威武的女性,她们的事迹常常因为岁月的长河而逐渐淡忘。然而,其中一位杰出的女性却鲜为人知,她就是窦太后。生活在汉和帝时期的她,曾一手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大汉帝国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战歌。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她的壮丽业绩令人叹为观止,但这段历史却在现今少有人知晓。本文将带您穿越时光,重新探寻窦太后的英勇事迹,解开这位女将军身后的神秘面纱,挖掘被岁月深埋的历史珍珠。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一、窦宪谋权心切 刘畅成为眼中钉

公元92年,汉章帝驾崩,其年仅10岁的儿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太子幼弱多病,由其母亲窦太后临朝称制,整个朝堂被她和她的兄长窦宪牢牢掌控。

窦宪是一个急功近利而又极度的人。他渴望专擅朝政,成为汉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为此,他时刻盯紧朝中所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物。只要一有任何迹象表明,某人势力扩张,就会受到他的严密监视。之前的张让、赵忠、耿宝这些大臣都曾因觊觎权势,而遭到他的打压甚至迫害。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这一年冬天,都乡侯刘畅前来吊唁已故的汉章帝。此人在朝中颇有威望,且深得民心。更令窦宪忌惮的是,他与窦太后数次密谈,两人似乎遂有不寻常的意气。窦宪敏锐地觉察到,刘畅很可能会成为自己谋权的绊脚石。

这个念头一起,他连夜召集心腹,商讨对策。有人提出派人暗杀刘畅,栽赃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刘向,制造兄弟争位的假象。窦宪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次日黎明时分,刘畅便在客舍中惨遭毒手。行刺者迅速逃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二、真相大白 窦宪罪责难逃

谁知,这起刺杀事件立刻在京城里传开了。民间原本对朝政颇有微词,这下更是一片哗然。人们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质疑这起案件的真相。在各方压力下,窦太后不得不展开调查。

起初,窦太后想帮助窦宪脱罪,因此她先是严令禁止三公介入此案。然而大臣韩棱义正辞严,直言此案凶手就藏在朝堂之上。其他朝臣如袁安、马日䃅等人也纷纷请愿,要求彻查刺杀的幕后黑手。窦太后不得不让步,最终还是同意由袁安出面调查真相。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经过连日来的走访取证,袁安很快就查出了刺客的主使就是窦宪本人。原来,窦宪早在刘畅来京城的第一天,就命令心腹盯紧他的一举一动。并在刘畅与窦太后密谈后,立即采取了暗杀行动。袁安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窦宪绝无抵赖的余地。

窦宪终于暴露在众人谴责的目光下。他明知此时毫无抵赖的余地,只得下跪请罪,并提出用自己的生命赎回这桩罪行。

他说:“太后,臣愿意率军深入匈奴疆土,用战功来济世人!”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三、出征匈奴 一雪前耻

窦宪的提议立时获得窦太后的赞同。实际上,窦太后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平息朝野的愤慨,证明窦家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心。于是,她立即发布诏书,命窦宪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军队很快编成出发了。

此次远征军的士兵们也充满了豪情。他们记得上一代汉武帝时期那场硬碰硬的惨烈战斗,汉军死伤惨重,还让匈奴人偷袭了长安附近。这成了当时朝野心中的一根刺。如今,立下汗马功劳,抚平边疆之患,不仅是为国捍卫疆土,也是一个雪耻的机会。

然而事不遂人愿,这场战役起初并不顺利。北匈奴单于聪明强悍,率军主动出击,屡次设伏袭扰汉军。北匈奴人熟悉当地地形,进退自如。汉军屡次遭遇伏击,死伤惨重。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窦宪陷入了两难境地,眼看着失败的阴影即将笼罩。然而,他意识到这是扬名立万的绝佳良机。只要在这里率军取胜,他的威名必将响彻天下,名正言顺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南匈奴也正在北上作战。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在他脑海中炸开:与南匈奴联手,一举歼灭北匈奴!

这个念头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南北匈奴素来水火不容。然而窦宪运用外交手段,成功说动了南匈奴单于。双方约定在鸿沟会面,正式缔结军事同盟。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四、功成身退 放眼未来

在双方约定的日子,南北两支大军会师,开始了对北匈奴的最终围攻。北匈奴已是强弩之末,很快便溃不成军。

这一战,南匈奴死7000余人,汉军也死伤2万多人。而北匈奴的伤亡之惨重,竟达4万之多!其中1.3万北匈奴士卒当场投降。剩余的北匈奴士兵全部溃散,数万人纷纷向汉境投降避难。

得胜归来后的窦宪,立刻受到窦太后的高度赏识。她大力表扬窦宪的决策和指挥功劳,当场就要封他为武阳侯,食邑两万户。

汉和帝时,窦太后力挫匈奴二十多万,为什么现在少有人知

结语

根本不是窦太后执意要灭北匈奴,是不打的话,窦宪永远不能名正言顺的升职,因为如果将个罪人身居要职,会损害朝廷的形象。

然而也是因为这个错误的决策,让北匈奴基本名存实亡,从此不敢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