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作者:议史纪

#文章首发挑战赛#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听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赚大钱”,许多学生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要考个像清华北大那样的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赚许多钱。

每当听到孩子这么说的时候家长的心里就会乐开了花,认为自己的孩子志向远大,日后必成大器。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可是孩子只要好好地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傲人的成绩吗?只要书读的好就一定能找到份体面的工作赚大钱吗?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想要成绩好不是单凭借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功达到的,一个结果的背后往往有着许多种原因,是多重用力作用下形成的。

有很多人表示,在多种客观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往往越努力越心酸,有许多人将这种不尽人意的结果归结为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事实果真如此吗?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北大教授戴锦华一语道出学习的真相

北大中文教授戴锦华对于同等努力的大多数是这样理解的,她认为我们不要一味地和别人的人生攀比,因为每个人在出生时的“初始设置”都是不同的,总有些被上帝提前设置好的鸿沟,是无论如何都难以跨越的,所以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顺遂时,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了。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戴锦华教授直言,当我们看到富人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自律、有品味”之类的词汇来修饰他们的生活,而当我们看到穷人的时候很多人下意识地就会脱口而出地形容他们“懒惰”。

那时因为有许多人富人会选择在工作之余学习一门新技术进行自我投资,而许多低收入的穷人则会选择下班后躺在沙发上刷刷手机、打打游戏,睡在业余时间运用上更能有益自身的发展,高下立见。

可是看待问题并不能只着眼于表面,我们要了解这两个阶层的全貌后再做定夺。单单从两者的工作方式来看就非常的天差地别,穷人出卖体力换取金钱,富人出卖智力获得收益。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在无限的锻炼中得到无限的提高,就像那句俗话一样“脑子越用越灵光”,然而对于出卖汗水的穷人来说,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消耗。

人的体力是有限了,也许一部分的体力工作者们可以在恒久稳定的规律劳作中提升自己的身体能动性,但是并非所有的体力劳动者都能走到这一步。

被繁重的工作压垮身体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人长期工作在充满粉尘的车间,年纪轻轻的就得了尘肺,有的工人在工地劳作时被飞来的砖块儿砸伤身体,被迫终生受疾病缠身之苦。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更有甚者在危险的煤矿做工,煤矿突然坍塌被埋在了矿洞之中,一条鲜活的生命最后只变成了寥寥沓红钞票。

对于不考验个人体力的高收入人群来说,工作可能并不能称之为是他们的重担,甚至于是大多数人眼里较为轻松的,因此在八小时的工作制结束后,他们仍然保有精力可供于自我提升的课程。

可是对于穷人来说,白日的工作就已经是他们体能的极限了,在下班后自然只想做一些较为轻松的事情了比如躺在床上刷没有营养的视频,看看短视频里富人的生活,做做拮据生活中的甜梦。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富人和穷人之间对待业余八小时的差异并非勤劳和懒惰可以加以区分的,如果能选择谁又想每日工作的精疲力尽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有的选,一个没得选。

穷人也不想让工作抽走自己的全部精力,只是由于他们缺乏选择的权利,所以不得不忍受这些来自生活的磨难。

穷人没有体面的学历,没有过人的技术,有的只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健康,所以穷人不得不走上一条艰苦的道路,年轻时用健康换来金钱,年老体衰之时又用金钱来换回健康,对他们来说,生活的天平总是倾斜的,故此似乎就会失彼,可是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从每个人出生起就不公平的天平。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戴教授是改革开放那年初次恢复高考时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候想要考上大学是十分困难的。

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1978年时的高考上榜率大约为五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差不多五百个人里面才只有一个人能够顺利地走入大学校园。

即便当时的高考那么难,可是戴教授的同学中还是有几乎一半的人来自贫穷阶级。反观现在的高考,虽然考题相比于之前较为简单了,但是出身寒门的“天之骄子”们的占比却似乎越来越少了。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究竟是穷人变笨了,还是富人变聪明了呢?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

其实不然,这是受时代浪潮的影响所致。在戴教授生活的时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彼此之间的贫富差异其实并不大,都是所差无几的穷。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所以按照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之间悬殊的贫富人口的占比来看,收入较为微薄的人群占比存在着决定性的优势,那么自然会出现带有时代烙印的大批“寒门贵子”。

反观如今,随着大陆脱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在祖国的政策扶持之下,那些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收入微薄的人群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实现了脱贫,穷人的占比小了,能够脱颖而出的贫穷英才的数目自然也会随之锐减。

这并不代表着寒门真的就再难出贵子了,底层出生的大多数人仍然有着许多逆天改命的机会,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也远不止有高考这一条道路。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当然,穷人变富裕了,富人自然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的富裕。这就又会造成了新一轮的不公,穷人享受着最稀少的教育资源,而富人却享有最优质的师资资源,事实上教育既是一场比赛也是一种投资。

假设穷人和富人的孩子们的智商所差无几,肯定是砸进更多资源和钱的那一方的可获得收益更冥想。

如此一来,大陆的教育领域反而不如上个世纪贫富差距不大的时候公平。

教育资源的先天分配不均,必定会导致大家的起跑线不一样。例如北京或者天津的考生,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上国家线,而地处于河南、山东这样的大省市的考生却要付出比本地学生更多的努力,高出几十分才可能实现自己出省的梦想。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对于出生在人口大省的孩子们来说,是没有平庸这个选项的,如果不是优秀到能够脱颖而出,就只能落得个让子孙后代重蹈覆辙的结果。

戴锦华教授坦言,越是聪明的学生就越是容易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们往往能够更早地通过现状看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本质,在正是该奋斗的年纪过早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变得消沉,无心再做奋斗。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在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中我们如何保持心灵的平和呢?

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人对于社会的认知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想要形成正确的认知,首先需要推翻自己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截然不同的认知观点,最后带着自己的观点历尽千帆后会猛然发现和自己最初的认知不谋而合。

套到教育促进个人成长的领域里,也就是说,当我们对自己的现有人生颇感不满时,会自然地生出想要奋斗的欲望,而当我们真正有了奋斗的行为后,却又会发觉大家都是同样的努力却未必能取同样的结果,总有人不用奋斗轻轻松松地就能过得比我们好。

这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之前的努力似乎是一种错付,也就是先贤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只关注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在自己想要精进的领域里创造价值,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迷茫和无措都消失了,我们会再度返璞归真地回归到“看山是山”的境界,从自我否定的不满足中走到人生的大圆满。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人生不具有可比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每个人都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即便是在外人看来很美满的人生也必定有所缺憾,因此不去攀比和苛责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秘诀。

北大戴锦华:当我看见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穷人”这个词!

戴锦华教授的观点不是让我们自怨自艾的,而是鞭策我们达到力所能及的圆满,不为无能为力的事情而烦心费力,将有限的精力用来打磨自己远比用来抱怨现状来的值得。祝愿我们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旅途中终有所获,都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导师名录-戴锦华.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