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子登基之难
秋风已起,树叶飘落,这是一个凋敝的季节。然而在这肃杀的寒意中,一场不寻常的盛事正在上演——
一位少年,穿着金碧辉煌的华服,面带坚毅,正要接受天子之位的传承。这似乎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但是,历史的车轮是否就这么简单地转动?命运的齿轮是否就这么轻易地咬合?对那些执掌权力者来说,皇权的传承又何尝不是一次残酷的博弈?
当这个少年登上帝位,他是否真的拥有了天下?还是说,他只不过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
01 刘启的冠礼操作
这就是汉景帝刘启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父亲,他当然希望保住儿子刘彻的江山。然而作为一个君主,他更清楚皇权的继承有多么复杂。
秋风萧瑟,正是当令的赐福季节,可惜沉重的寒意却预示着凋敝与残暮的临近。数年的沉疴积攒已削减了他的精力,如今这一凋敝的季节也让他清晰地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
刘启凝视着太子刘彻的面庞,想起这个初生婴儿被他含在口中的情景。数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这儿子已经长成一个英俊而有为的少年人。想到在自己百年之后,整个帝国都将交到这个孩子的手中,他的心中不免忐忑。
尤其是想起汉初太祖亲手缔造的江山,不过数十年间就几乎覆灭的悲惨遭遇。那些权力斗争带来的残酷与无奈,至今仍给他无尽的警示。
不!绝不能再让那种灾难重演。作为一个父亲,他必须尽全力保住儿子的江山;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确保皇权顺利传承。哪怕这会耗费他最后一点生命。
于是在后元三年(前141年)的冬天,这个病榻上的老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刘彻仅有16岁时,就为他提前举行冠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皇太子需年满20岁方可举行此仪式。但刘启已然顾不得这许多,他要借此仪式向朝野表明,这个少年完全有资格接管这个帝国的运转。
为了这场仪式,刘启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整个未央宫都笼罩在一片忙碌之中。太子新的朝服、礼乐仪仗、祭祀用品,所有细节都必须亲自动手安排。这些琐碎的工作反而让他暂时忘却了病痛的折磨。
终于,在正月初十七这天,未央宫张灯结彩,百官齐聚,盛况空前。当刘彻穿上金碧辉煌的朝服,稳稳地站上冠礼台时,刘启看到他脸上坚毅的神色,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相信儿子一定能撑起这个帝国的繁荣昌盛。哪怕他自己已经力不从心。
然而带着冠冕的少年,是否真的拥有了天子的权力呢?
=
02 刘彻登基之难
不到三个月后,景帝驾崩。刘彻顺利登上帝位,手握九五之尊,号称天子,万国称臣。然而现实却比想象要残酷得多。
无论是对窦太后还是对刘彻自己,权力的传承都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在刘彻登基的那一刻起,他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向窦太后报告。虽然刘彻是名义上的天子,但一切大权仍握在窦太后的手中。
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皇帝内心难以平静。他刚刚经历父亲的离世,本应沉浸在哀痛之中,奈何朝堂之上压力重重,他不得不迅速调整心态,承担起令人窒息的责任。
他清楚记得,父亲生前努力举行他的冠礼,就是希望他有监国的权力。然而此时此刻,他的所作所为还必须向太皇太后请示报告,这让他何其憋屈。
一个刚刚冠礼的少年,拥有了天子的名号,却丝毫无法据理运筹。明明他已经不是孩子了,却还要像孩子一样询问长辈的每一步行动。这种依赖与惶恐让他倍感屈辱。
他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向朝野表明他已经长大成人,能够独当一面。他甚至妄想过单独训斥几个敢于违抗他的臣子,好彰显自己的权威。然而理智告诉他,目前的局势不容他有任何轻举妄动。
为了缓解这份屈辱感,他立即封生母王氏为皇太后,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以重新确立家庭等级秩序,巩固自己的权威。然而这远远不够,他清楚,想要真正掌控大权,必须想别的法子......
03 尊儒改制的背后
面对窦太后监国的现状,刘彻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通过革新思想体系,他可以让这个帝国真正属于自己。
于是刘彻果断任用董仲舒为国相,欣赏他的儒家思想,希望这能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他还极力恢复明堂,推行儒家礼法,准备让儒家思想取代黄老治国的方针。
其实,刘彻并不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儒术。或许由于这学说中所蕴含的仁义道德与他本性中的坚韧忍耐相契合吧。他看到董仲舒以儒家仁政感化刘非,也由衷地感到这个国家需要更多仁德之士。
于是他邀请大儒申公主持修建明堂,希望能培育出更多忠义之臣。当初那位严肃寡言的老者给他的印象并不深刻,但他决心捧持儒术,让天下人明白他志在九域同轨。
他身边的谋士窦婴、田蚡等人也都比兴趣。他们中或许也有些怀着仁人志士之心,但更多的,是出于权宜之计。毕竟如果能打破窦太后的思想禁锢,也就等于动摇了她的统治基础。
于是在赵绾的怂恿下,刘彻作出一个大胆举动——宣布今后所有政务不必再向太皇太后报告!这无疑是对窦太后的公然挑衅,引爆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风暴!
其实,刘彻的内心并不是全无犹豫。他思前想后,也曾担心这么做是否太过僭越,会招致怎样严重的后果。然而赵绾等人则再三称赞他英明,要他大胆顺应朝野期盼。
也许是天性中翻涌的豪情,也许是获得支持的喜悦冲昏了头脑,那一刻,这个冲动的决定就这样不经思索地做出了。哪知后果远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04 权力的残酷博弈
对此,年过花甲的窦太后早已熟视无睹。她利用权贵向自己告状,逼迫刘彻终止一切尊儒行为。刘彻只能妥协,赵绾等人也惨遭清算。
这恐怕是刘彻人生中经历的最沉重的打击。他意识到,真实的权力博弈远比想象残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想激流,也无法撼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朝堂之上信仰与政治的较量,充满着冷酷与无奈。
当赵绾和王臧被迫入狱,甚至在监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时,少年人天真的理想主义在这残酷的现实中碎成齑粉。他恍惚间看到自己脚下是外戚和权贵们冷笑的嘴脸。
他意识到太皇太后的势力远超想象,她手中握有让天子难以匹敌的权力制衡措施。也许从一开始,这个想要通过尊崇儒术来巩固权力的计划就是天真和愚蠢的。
权力的传承从来都不是理想主义可解决的,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生与死的较量。少年人对此还远远没有到达领悟的境界。当理想落空之时,刘彻的内心除了无尽的懊悔与痛苦,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失望与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历史并未就此停滞。当刘彻冷静下来深思之时,他意识到光凭热血与理想是不足以匹敌既得势力的。唯有不断积累实力,等待时机,方能扭转乾坤,真正夺回权力。
结语
当我们追问历史,也许正是在追问什么是权力。它是否真的只属于那些身着华服、头戴冠冕的统治者?还是说,它其实掌握在那些暗流涌动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
也许很多年以后,当这个少年最终夺回权力之时,他会不会想起他登基时的无奈与屈辱?又会不会意识到,所谓权力的本质,就是一场不断的博弈与斗争?
也许这也正是历史的无奈所在吧。当我们追问权力,其实就是在追问人性。而权力游戏的规则,恐怕从未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