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奥一新闻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发生地震,日本、韩国东海岸、俄罗斯远东地区多地一度发出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危害?大陆近海发生地震海啸的概率大吗?

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海啸(Tsunami)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掀起的破坏性海浪亦称海啸波。它是一种重力波,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速度堪比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高度可达十多米甚至数十米,像一堵高耸的“水墙”;其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内含能量极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地震产生海啸示意图。来源: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星体撞击等因素都可造成海啸,历史上绝大多数海啸都属于地震海啸,海啸通常与地震形影相随,海底地震带便是它们的“故乡”。大约80%的地震海啸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在1900-1983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区便发生了405次大大小小的海啸。但在所有海底地震中,能引发灾害性海啸地震的比例不到1%。海底地震是如何引起海啸的?能够引起海啸的地震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地震发生在深海,有足量的水体被扰动。只有在深海,海底上面才有巨大的水体。破坏性海啸的震源区水深一般在200米左右,灾难性海啸的震源区水深在千米以上。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海啸波的波速、波长与水深的关系。来源: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震级足够大,且震源较浅,提供足够的能量。一般来说,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才有可能引发大的海啸。地震发生时,断层的存在使得海底发生大面积的陷落或抬起,从而带动海水形成较大波浪,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水中,形成的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海底的位移或断层位错须在竖向有一定规模。海洋中经常发生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深海大地震都会产生海啸,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垂直方向的位移的地震才产生海啸。一般地说,垂直差异运动越大,相对速度越大,面积越大,海啸等级越大。

总的来说,震级大于6.5级且发生垂向滑移的浅源海底地震容易引发海啸。

海啸有何危害?

海啸可分为两种:一类是危害极大的近海海啸,其生成源地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另一类是远道而来的远洋海啸。海啸的破坏力非常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海啸高达2米时,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海啸灾害仅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已导致全球超过25万人死亡失踪。

为何远海中地震造成的海浪,在距离很远的岸边会形成如此高的“水墙”?波浪的能量损失与其波长成反比,当海啸波远距离移动时,损失的能量十分有限。而一旦其接近海岸,水深变浅,传播速度骤然降低,前进受阻,波高便会大增,加上后面高速海水的推挤叠加,海浪就像公路上的卡车发生了连续追尾一样,变成惊涛骇浪,扑向陆地。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2004年印度洋海啸影响示意图。网络资料图

海啸引起的损害和破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海啸波冲击造成的洪涝容易让人们受困其中,因为溺水或身体遭受撞击而受伤甚至身亡;海啸波涌入迅速淹没土地,对建筑物、船只、车辆造成破坏,由此形成的各类残骸会成为危险的流动体,继续撞击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破坏;海水侵蚀造成的进水、排水、储水等设施的破坏也会引起污水和化学污染,例如因石油泄漏、港口停靠船只受损、沿海储油罐或炼油厂设施破裂而引起大火,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而造成次生灾害等。

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发生在1960年5月,位于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

而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成为史上第二强震及海啸,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海啸,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危及远在索马里的海岸居民。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2004年印度洋海啸某地前后对比图。来源:江苏海监

而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重大事故,是全球海啸预警及防灾减灾历史中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它造成的全球性影响持续至今。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网络资料图

海啸有何征兆?

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前会有一些明显的征兆。一是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快速撤离;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会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海啸发生前异常退潮时,许多海洋生物如鱼虾等往往会留在浅滩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捡鱼虾或看热闹,应迅速离开海岸,向陆地高处转移。

大陆近海是否有地震海啸风险?

大陆地震海啸发生的频率极低。对于远海海啸,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等构成一条“岛链”,屏蔽了大陆大部分的海岸线免受远洋海啸的侵扰;大陆大陆沿海有着平坦且延伸极远的浅水大陆架,海啸波到达这个地带时能量会大量损耗,等抵达海岸时已成强弩之末。而对于最危险的近海海啸,大陆拥有较为稳定的海床和海岸线上数千个岛屿礁滩构成的天然防波堤所屏蔽。

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多地发布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邻近海域海水深度示意图。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但这也不意味着,面对海啸的威胁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大陆台湾东部较易受越洋海啸之影响,此外也有稳定性较差的深海斜坡,存在发生近海海啸的可能;南中国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马尼拉海沟以及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所处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南海周边各国威胁极大。

据历史海啸数据统计,南中国海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四十多次海啸。1897年苏禄海北部发生强烈地震海啸,据报道造成100余人死亡;1976年苏拉威西海发生8.0级地震海啸,造成菲律宾近8000人死亡或失踪。根据数值模拟,若马尼拉海沟北段发生8.5级地震海啸,海啸波将会严重影响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以及大陆华南沿海地区。

出品:南方都市报、N视频

整合:许乐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中国科技网、中国国家地理、科普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