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作者:古史之韵今谈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

1076年,已逾花甲之年的赵抃,深感岁月不饶人,精力日渐衰退,无法再肩负朝廷重任,遂生归隐之心。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赵抃在北宋时期担任了多届官职,他曾经在三个皇帝手下任职,并五次请求退休,但皇帝并未批准。

此次,他决心抛却世间繁杂,寻觅山间清幽,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向宋神宗呈上了恳切的还乡之请。

闻此消息,宋神宗神情骤变,怒气冲冲。身旁的内监见状,惊得连忙退避三舍。

待神宗怒火稍平,其中一位内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为何如此动怒?”神宗二话不说,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掷给内监。奏折上赫然写着赵抃的请辞书。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内监低声念叨:“赵大人如此执着,这已是第五次上书请辞了。”

既然赵抃屡次请辞,宋神宗为何迟迟不肯放他离去呢?这铁面御史赵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01

赵抃出身贫困,考取进士,入朝为官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便成为孤儿,生活困苦。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长兄赵振的抚养下,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才情。他潜心致志,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为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乙科进士,从而步入了仕途。他被任命为武安军节度推官,面对这一职位,他尽职尽责,秉公执法。

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此行为触犯了法律。执法人员认为其罪当死,然而赵抃却不这么认为。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深入剖析案情,最终为罪犯辩护道:“大赦前未使用公章,大赦后亦未制造公章,其无罪。”他的辩护有理有据,最终使罪犯得以免于一死。

此后,赵抃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以及泗州通判。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无论在何处任职,他都以民为本,积极推行善政。

在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的情况下,导致兵士们怨声载道,甚至扬言要兵变。知州畏惧之下,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

转运使得知此事后,函令赵抃代为处理。赵抃接令后,不畏艰险,迅速赶往濠州。他抵达濠州后,并未急于行事,而是像平时一样从容办公。他深入了解情况,安抚民心,最终成功地平定了濠州的动荡局势。

赵抃的才情和胆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事迹传颂一时,成为朝廷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然而,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低调。他在官场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摇。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此事过后,赵抃为人正直,而且处理问题也很公正的名声渐渐传开,不久被朝廷调到京师做官。

02

贵人相助,铁面无私,声震京师

翰林学士曾公亮,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他与赵抃素未谋面。尽管如此,他却力荐赵抃为殿中侍御史,这一举动引起了朝廷的广泛关注。

赵抃上任后,不畏强权,不惧奸佞,弹劾之事无所避讳,他以刚正不阿的铁面形象著称,令京师之中的官员无不敬畏。

赵抃深知君子的德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主张君子应当以德行为先,为国家社稷着想。他强调君子之道在于正己,而小人之道则在于取巧。对于小人的过失,虽然轻微,但仍需予以清除;而对于君子的过失,则应予以保全,助其修身养性,成就德行。这一见解深刻而独到,令人叹服。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在朝廷中,赵抃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对于权贵佞幸的弹劾无所畏惧,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他始终坚守正义的立场。他的铁面形象不仅令奸佞之徒望而生畏,更赢得了百姓的敬爱和信任。

在皇祐六年(1054年)秋,宋仁宗张贵妃(后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后,赵抃对于朝廷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深感忧虑。他对于刘沆身兼数职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有碍政体之清明。

同时,他也指出了宰相陈执中学识不足、行事乖谬的问题,以及宣徽使王拱辰等人行为不法的问题。对于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的不称职行为,赵抃更是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

在赵抃的坚持下,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最终被罢免。然而,赵抃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认为吴充、鞠真卿、刁约等人因制裁礼仪院吏佐而获罪是不公正的,马遵、吕景初、吴中复等人因议论宰相梁适而遭贬也是不合理的。他挺身而出,为这些被冤枉的官员辩护,最终使得他们得以平反昭雪。

赵抃的正义之举得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他的铁面形象不仅令奸佞之徒望而生畏,更赢得了百姓的敬爱和信任。他的清廉刚正之风范传颂于世,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然而,赵抃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始终坚守着君子的德行和操守,以身作则,为朝廷和百姓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榜样。

总之,赵抃是一位清廉刚正、铁面无私的官员。他的正义之举不仅令奸佞之徒望而生畏,更赢得了百姓的敬爱和信任。他的风范传颂于世,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和榜样。

03

肩担道义,上言政事,被贬虔州

在京师,赵抃担任过右司谏。在这个重要的职位上,他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为朝廷的清明与百姓的福祉尽心竭力。

当时,宫中有一位名叫邓保信的内侍,勾结退兵董吉,在禁宫之中炼丹修道,妄图借此迷惑圣听。赵抃对此深感忧虑,他以西汉的文成、五利,以及唐代的郑注等妖道为例,尖锐地指出邓保信等人的危害。他言辞犀利,直指要害,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无处遁形。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然而,宦海之中波谲云诡,陈升之因与宦官勾结而升迁。赵抃与谏官唐介、吕诲、范师道等人义愤填膺,他们不畏强权,不惧报复,毅然揭露陈升之的奸邪面目。

他们上书二十多次,弹劾其非,终于使陈升之被罢免。然而,赵抃也因此被撤职,外放虔州任知州。

虔州素来民风淳朴,然而治理不易。赵抃到任后,推行严而不苛的政令。他深知为政之道在于得民心,因此特别注重与民休息。

他下令各县令层层监督,使政令得以顺利执行。在他的治理下,虔州的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各县令都心悦诚服地尽其所能为民服务,而监狱也逐渐空无一人。

赵抃不仅在治理地方上表现出色,他更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官员。当他了解到岭外的一些官员去世后,家人无法归葬的情况时,他深感同情。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于是,他亲自督造百艘船只,并告诫各郡:“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我都愿意提供帮助。”此举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得以归乡安葬亲人,赵抃的善举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此后,赵抃回京任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在这个职位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原则立场。

当时的前任宰相贾昌朝巡视大名府,试图通过权势干预赵抃的工作。然而,赵抃坚守正义,不畏强权,坚决检查府库。

贾昌朝见状不悦,试图以先例为由阻止赵抃的行动。然而赵抃却以理服人:“魏郡不查,其他郡就不会服气。”最终坚持查验府库。这一行动彰显了他的刚正不阿和坚持原则的精神。

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赵抃还遇到了一件棘手之事。当时因未能按期招募够义勇乡兵而受罚的官吏已达八百余人。赵抃奉诏督责此事,他深知此事牵涉甚广,处理不当会引发更大的纷争。

于是他奏请仁宗皇帝从宽处理那些受罚的官吏,待农闲之时再行招募之事。仁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受罚者得以平反昭雪,义勇也招募足够,贾昌朝也因此对他心悦诚服。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赵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宦海中沉浮,但他始终坚守正义和良知。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公义与良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04

赵抃晚年功成身退

宋英宗之位未及四载,便抱恙而终,年仅三十有六。其后,天之骄子,年仅十九的宋神宗赵顼承继大统,承天之佑,继往开来。

闻赵抃之轶事,神宗心生敬仰,遂召其自蜀地回京,再度拜为谏官。朝臣对此举皆感困惑,神宗则坦然言道:“朕欲纳赵抃之直言,以辅朕躬。”

每当朝政有失,赵抃必密奏以陈。神宗亦亲笔回之,以示尊重。年轻的皇帝深信,变法可解国困。

此时,王安石执掌政局,他提出的变法之策,富国、强兵、选士之法,构思宏伟,然实行起来却民怨沸腾。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赵抃对此深感忧虑,他力陈国家财政困乏,岂能强兵?两人于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争执无果,赵抃自觉年老力衰,无力再理朝政。于是连上五疏,恳求告老还乡。然而神宗皆未允准。

恰逢蜀地戍卒作乱,神宗思良将而不得。赵抃虽已六十八岁高龄,闻之即应召请行。然他提出条件:“臣若得胜而归,恳请陛下准臣归隐。”神宗为稳蜀地,无奈答应。

赵抃至蜀,即上疏神宗:“臣望陛下勿事事皆报。臣定当稳守蜀地,安抚百姓。”神宗准奏。

赵抃此番蜀行,汲取前车之鉴,不再用刑峻法。他耐心劝导叛乱之卒长:“我与你同龄,孤身入蜀,为天子镇守一方。你亦清廉自守,统率士卒。待戍期结束,归家与妻儿团聚,岂不美哉?”

或许是赵抃的诚心打动了他,卒长解散了叛乱之人。蜀地恢复安宁。

他是“包青天”原型之一,历事3帝,5次求退休,帝不允:办案去。

神宗见赵抃功成而返,履行前言,准其辞官归隐。此时赵抃已七十二岁高龄,告别了繁华的朝廷。

赵抃的为官之道体现了忠诚、公正、清廉的品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

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他弹劾不避权贵,以“铁面御史”著称。他善于治理,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地方治理方面,他兴修水利、救灾赈荒,深得民心。在中央任职时,他直言敢谏,曾多次上疏弹劾官员,为民请命。

此外,赵抃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的著作《赵清献公集》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赵抃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清官。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才华,他的品德和行为成为后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