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共融共生

作者:羊城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2035年,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陆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粤港澳大湾区是大陆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早在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已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进行专章部署。随着国际博弈驶向科技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如何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本土道路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通常而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于一个国家或区域创新网络中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最为频繁的节点性城市,并且在全球创新网络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因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核心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伴随城市的发展而推进。而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中,大学作为创新的独特文明形态,与城市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世纪“大学驻留城市却独立于城市”到近代“大学走出象牙塔参与城市发展”再到如今“大学成为高科技城市的引领者与城市共融共生”。可以说,城市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大体是同步到来的,城市塑造了大学,大学又繁荣了城市,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与大学的关系只会更加紧密。2023年10月23日,美国政府颁布“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在纽约州、马萨诸塞州等31个地区设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纽约作为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三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大都市,在其近200年的发展史中,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的互动愈加深刻频繁,并成为提升纽约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集群打造城市科技创新的人才蓄水池、科创发动机、文化形象牌等相关经验或可为探索高等教育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本土行动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人才蓄水池: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效能

城市科技转型发展依赖于大量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本,即知识型劳动者的推动。高等教育集群是城市科技创新的人才蓄水池,具有培养、吸引科创人才的重要职能。为此,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通过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集群充分发挥优势,助力纽约成为世界精英人才的集聚地。当前,纽约拥有120多所院校,形成包含世界顶尖级大学的“常春藤盟校”以及由纽约州立大学和市立大学组成的大学集群,它们为纽约市培养了超过100万的毕业生,形成了全美最大的人才库,大约有320万纽约人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超过洛杉矶、旧金山、费城、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的总和。在高等教育集群的人才虹吸效应下,每年有超过80000名国际或纽约州外的人才聚集在纽约,为城市的产业发展和新企业的孕育提供了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成为纽约市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同时,纽约市还通过实施“应用科学计划”“众创空间计划”“城市更新计划”等举措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转变对人才的新要求,而高等教育集群是诸多人才计划的核心推动者。正如《纽约市2030年总体规划》所指出的,纽约市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将积极调整自身目标以回应新的城市定位,为纽约市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全面、与纽约市新发展高度契合的高质量人才。例如,纽约市开展生命科学计划(LifeSci NYC)后,70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的全美最大生物技术人才库提供人才、技术资源和机会,每年平均增加50家企业,为该市大都市生产总值贡献了31亿美元,将纽约打造为全球生命科学创新的领导者。

科创发动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区域城市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种异构知识资源形成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这种创新网络可以促进地理空间内各种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流动,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成为关系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区域优势的关键因素。在2008年金融风暴袭击纽约,金融支柱产业难以维持之时,时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便提出要将纽约市打造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形成纽约市蓬勃发展且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产业。例如,当时实施的“五区经济机会计划”就强调生物技术和应用科学产业将促使纽约市的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此,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纷纷响应政府要求,改革学科布局,开设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充分对接纽约市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发展至今,纽约市四所大学的多门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而纽约高产的科研创新成果则为纽约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仅哥伦比亚大学每年管理400多项发明披露、100项许可交易和20至30家新的IP支持的初创公司,涉及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的750多名发明人,目前拥有超过1500项可供许可的专利资产,涉及生物、IT、清洁技术、设备、大数据、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

文化形象牌:城市文化浸染助推城市品质蝶变跃升

创新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与追求。纽约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土壤。一方面,纽约市特殊且多种族的劳动力促使纽约市高等教育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包容和公平的文化环境,不同种族世系、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均被纽约市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其结果是,城市文化冲破种族、地缘藩篱,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集聚纽约,纽约成为美国国际留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另一方面,纽约市发达的创新创业教育助推纽约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 2019年“全球创新城市排行榜”显示,纽约市的创新指数已经升至全球第一,这得益于其作为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摇篮的高等教育集群,通过建立创客空间、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引进企业家驻校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经验,提供更加权威的帮助与指导,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根据PitchBook关于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大学排名,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等纷纷上榜。这些大学在纽约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企业家精神带给每位纽约人,激发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成为吸引投资、催化和推动纽约市创新发展的磁石。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发展至今,二者已是协同共进、融合共生的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城市和大学作为大陆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地位日益提升。观照纽约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互动的经验,大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可以立足本土实际,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力资本开发布局;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湾区创新生态,凸显全球科技创新文化标识。由此通过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GD23WTC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曾志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