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应被遗忘的新四军(76)粟裕天目山反顽三捷

作者:守护赤土

八路军南下支队向南突击期间,新四军第1师的主力也在苏中整装待发。

1944年冬天,长江三角洲地带特别寒冷,临近渡江的日子又下了一场大雪,更是平添几分寒气。入夜之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

12月27日晚上,粟裕身穿一件黑色短皮夹克,头戴棉军帽,也没有放下风耳,站在江边注视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透过冷月清光,可见粟裕的神情是那样从容、沉稳。这时他刚满37岁。

这是粟裕第三次担负先遣任务了。此时的粟裕外表从容,其实心里很不平静。

部队从苏中南下,要通过敌人的数道封锁线。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就是大部队偷渡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这个地区有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和很多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是日伪心腹之地,驻有重兵。敌寇对长江封锁很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逻,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马又难于徒涉。

"不知这帮伪军干得怎么样了?"粟裕心里寻思。

在部队过河的一些地段,地下党已经给个别伪军头目做了工作,让他们把日寇"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乐,把大部分伪军拉出去"打野",只留少数伪军在岗哨,实际是为新四军大部队通过作警戒。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千百次地自由来去!"这是一首当年在新四军、在华中根据地群众中很流行的歌曲。然而,近万人的新四军大部队在日伪封锁极为严密的长江防线上偷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在粟裕万无一失的部署和指挥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四军这次渡江确实做到了"自由来去",甚至有两艘日本商船也被新四军巧妙地调用参加运输。

1945年1月4日,南下部队终于到达浙江省长兴地区,与在当地坚持抗战的第16旅会合。粟裕也见到了阔别近两年的爱将﹣﹣第16旅旅长王必成。

当年,为了支援失去旅长和政委的第6师第16旅,王必成奉命率第1师第2旅渡江与其合并,并担任第16旅旅长,江渭清和他搭档当政委。

1943年,日军进攻苏浙,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敌进我进",派第16旅尾敌南下,挺进苏浙皖边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第16旅作战一千多次,毙俘日伪军近万人,主力部队发展到7750人,为迎接第1师主力南下、发展东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军会合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因谭震林未到职,粟裕兼任政委。

为了麻痹敌军,新四军将苏中南下部队、第16旅浙东游击纵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但部队人数达两万人。

粟裕自从渡江以后,就不停地分析地形、敌情及新四军的发展方向。

杭州西北的天目山脉是浙西的脊梁,绵亘五十公里以上,层峰叠峦,山势险峻;北麓的孝丰城是浙西山区与平原的交界点之一,既是天目山北部门户,又是浙西与苏南、皖南来往的要冲,位置极为重要。当时,顽军不敢与日军交战,都退到天目山中。粟裕认为,新四军要进入敌后,必将遭到顽军的拦击,这样就不可避免要与之进行一场恶战。这里正好是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国民党军第3战区的核心地盘,他们长期积极反共,死不改悔。当时,中共中央考虑为配合美军登陆及准备夺取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除粟裕已率部南下,决定再派第2梯队南下,新四军军部也南移皖南,陈毅由陕北回来主持,组成"江南大营",向东南大发展。第2梯队为两路:一路由谭震林率第2师第5旅南下皖南,向皖浙赣老苏区发展,另一路由叶飞率第1师1个主力旅南下天目山,渡过富春江,与浙东游击纵队会合,进入闽浙赣老苏区。但后来日军收缩兵力,不但停止向正面战场的进攻,还先后撤出南宁、柳州、福州以及新昌、兰溪等地。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上述计划,谭震林和叶飞都暂缓率部南下。

粟裕综合各方面情况,决定先以一部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尔后深入杭嘉湖地区,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

当初日军进攻浙赣铁路、占领浙江沿海的时候,国民党军第3战区主力各部都向闽北、江西逃跑;而当日军停止进攻后,顽军立刻回头向新四军发动进攻。

就在粟裕南渡长江的同天,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给蒋介石发函:

自桂柳战事发生后,东南战区益显重要。为适应尔后战况之演进,及配合盟军登陆作战,在军事、政治、党务、经济方面,固应有充分之准备,尤其对奸伪之防止不容稍加忽视。盖东南奸伪,自新四军在皖南叛变以来,其残余部队借沦陷区敌伪之掩护,控制长江渡口,往来流窜,日渐长(壮)。最近复自苏皖北纷纷南调,向赣东北,皖南沿江,苏南沿京沪路,及浙闽沿海一带潜谋发展。即在我控制区域内,如浙南、闽浙赣、闽粤赣边区,亦时有秘密组织潜伏活动,且公开宣传将迎接盟军登陆。似此若不事先加以严密防制,则一旦盟军登陆,借接近盟军为掩护,愈滋蔓难困,妨碍反攻,阻挠胜利,其为害之烈,不在敌寇之下。依据东南目前情势,针对奸伪此项阴谋,谨拟订本战区协同盟军登陆前后防制奸伪活动办法,其中除建立沿海军政一元化据点一项,已电闽、浙两省府及沿海负责军事机关着手办理外,余正分别积极策划,逐步进行中。兹检呈该办法一份,是否有当?敬乞鉴核示道。

谨呈委员长蒋

职顾祝同

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出征前,粟裕曾形象地说:"我们去向日寇收复失地,国民党顽军就向我们'收复失地',历来如此。这次我们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也不会例外。因此,我们既要对付日寇,又要对付顽军。这一点,要和部队讲清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首先遇到的对手主要将是国民党正规军。"

为进一步摸清情况,同时避免新四军主动攻入顽区在政治上的不利,并收声东击西之效,粟裕决定先以一个纵队控制莫干山、杭(州)嘉(兴)湖(州)敌后地区,顽军如由孝丰、安吉等地袭击新四军后方和指挥中心,新四军即乘势向孝丰地区反击,进而控制天目山。1945年2月中旬,正当新四军向杭嘉湖敌后挺进,对日伪军展开进攻时,国民党军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乘机令所部由孝丰向新四军浙江部队后方进攻,企图消灭新四军。新四军被迫起而自卫,天目山地区反顽战役开始。

但顽军确实战斗力太差,一触即溃!

新四军第1纵队第3支队6连于2月16日夜间在向战场开进途中,发现有队伍向相反方向乱跑,便问是哪一部分的。对方答:"是6连的。"6连连长一听心里窝火:"还没有打仗,连队就成了这个样子!"他大喊:"我是6连连长,6连的向这边走,一个跟一个,不准掉队!"那些乱跑的兵便一个个插到队伍里来了。走不多时,队伍中有人开始发牢骚骂娘了。6连连长更怀疑了,仔细一辨认,虽看不清脸,但看出那些兵的军帽上没有防寒护耳,他心里明白了。他悄悄地作了布置,然后一面鸣枪,一面高喊"缴枪不杀!"吓得那些兵有的就地缴了枪,有的跑进路边树林里躲藏。天明后,第3支队组织部队分片搜索,陆续搜出三百多人,还有一个顽军团长。

粟裕指挥苏浙军区部队激战5天,打垮了进攻的顽军,歼灭顽军一千七百余人,攻克孝丰县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取得了第一次反顽作战的胜利。

战后,粟裕让虏给顾祝同带去了一封亲笔信:卑职率师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承蒙你慷慨解囊,无私奉送俘虏1700名,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挺,汤姆式机枪14挺及步枪700支,解我燃眉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万分感激。武器乃多多益善,你如愿再再次相送,我仍来者不拒。谢谢!

中共中央曾指示:“粟部占莫干山后后,暂不宜深入突进,以巩固现地,诱顽来攻为宜。”粟裕这一招叫“引蛇出洞”,カ图使顽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国民党军在第一次天目山战役中,未遭重大损失。10天后,顾祝同密令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兼苏浙皖边挺进军总司令陶广,调集第192、第52师和“忠义救国军”一部共12个团,以第28军军长陶柳为总指挥,兵分4路合击孝丰,妄图乘苏浙军区部队立足未稳之际,悄悄全歼苏浙军区部队于孝丰一隅。顾祝同下达秘密指令:““勿使盟军发现,以重国际听闻”。

粟裕再次指挥苏浙军区部队进行反击,,经连续十余日战斗,又歼敌一千七百余人,并乘胜占领了东、西天目山,拿下了临安县城,取得了第二次反顽作战的胜利。浙西的长兴、孝丰、安吉、武康、德清、吴兴、余杭、临安、于潜、富阳和安徽的广(德)南等大部地区,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一百余万人口获得解放。

但是,粟裕心里却是很不痛快。

他已经明显感觉到新四军完全可以由打游游击战向打运动战转变,向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转变。而当时只有两个纵队靠在一起,作战时一根扁担挑两头,他手中没有预备队,面对胜利发展的新形势更感兵力不足。如果有了三个纵队,就可以拿一个纵队堵截,两个纵队突击,仗就好打了,就能成建制地歼灭敌人。1945年2月28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要求赶紧接受他的请求,派叶飞率领部队南下。

3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叶飞率部南下。叶飞与苏中党、政、军其他领导人本着既利于坚持苏中斗争,又能尽力支援发展东南的原则,决定派教导旅六千余人和从苏北、苏中抽调的金明、章蕴等二百五十余名地方干部一起南下。

随后,叶飞、钟期光率部从江都大桥、嘶马和靖江地区分批渡江,到达浙江长兴地区,后即编入苏浙军区序列。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钟期光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教导旅被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治委员韦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加清。所辖之1团、特务2团、江高独立团,依次改为第10、11、12支队。

第二次反顽战役后,天目山地区暂时平静了一段时间。

此时,国际形势正在急剧变化。4月30日,柏林解放;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3月16日,美军攻占硫磺岛;6月22日,美军攻占冲绳岛。德国法西斯溃灭了,日本军国主义也在走向崩溃。

而国民党顽固派在干什么呢?

4月3日,蒋介石急电顾祝同:"迅速集中兵力,转取攻势。"

4月8日,蒋介石发出关于加紧"清剿"新四军、致第3战区的绝密电。

4月25日,蒋介石致电顾祝同:"3战区前拟防止奸匪各办法,尚欠积极。应再研拟积极清除之办法报核为要。"

5月22日,第3战区制订东南战场"剿灭"新四军作战计划,并集结较有经验的部队担任"剿共"任务。

5月底至6月上旬,蒋介石指令国民党军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调集精锐部队10个师、2个突击纵队、"忠义救国军"、保安团队共42个团七万五千余人,向天目山地区苏浙军区部队大举进攻。

国民党军这次进攻下了很大的赌注。投入作战的部队是第3战区的"精锐",其中突击纵队是由英国教官训练出来的,全部美械装备。其编制为五营制,每营约千人,1个队辖5个营,相当于1个师,火力极强。其次是第52师和第79师,也是主力,而且这两个师都是皖南事变中的刽子手,他们都叫嚣要再打一个皖南事变。

而这时正忙于打通浙东和浙西联系的粟裕、叶飞等新四军指挥官,还没有意识到这次顽军的进攻将是如此猛烈。

1945年6月3日,担任掩护任务的王必成纵队在新登地区突然遭到顽军一个师的猛攻。中午,主力团团长刘别生,为了坚守虎山阵地,亲临前线指挥,率部展开白刃肉搏,多次击退顽军的反扑,不幸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在新登密山脚下。

从俘虏和缴获的文件那里得到证实:顽军确实向苏浙军区新四军大举进攻,并向新登合围而来。

形势危急,仗该怎么打?

粟裕果断拟订三个方案:一是增援新登,决战新登;二是退后一步,决战临安;三是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寻机歼敌。

王必成刚失爱将,情绪极其激动,力主就地决战,复仇新登。

但新四军根本没有能力在新登与顽军决战。最后,粟裕与叶飞商量并说服王必成,决定暂时放弃天目山,向敌后发展。

但是,局势比粟裕等人预见的更为严重。

就在顽军北犯之时,与顽军达成默契的日寇除向茅山地区"扫荡"外,于6月2日、3日向安吉东南一线坑桥进攻,将该地完全烧毁,并不断派部队向东亭湖一带骚扰,企图切断苏南新四军与浙西部队的联系。

新四军如果迎头抗击,很可能被顽军击破于天目山以北。本来撤离是为了寻找战机,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大范围撤离将可能是处于日、顽夹攻之下,后果不堪设想。除击退顽军进攻之外,新四军已没有别的选择余地。

粟裕脑海里思绪翻滚。

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有过多次鏖战。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受袭击和方志敏蒙难的怀玉山都在附近,那时粟裕是先遣队的军团参谋长。

难道此处真是粟裕的死地?

"共产党人从来不信邪!"粟裕的手挥向天空,略顿片刻,缓缓收回叉在腰间,"现在部队仓促撤离战场,人员纷杂,一片混乱。但这还不够混乱,我要你们把这个现象做得更夸张些。"

大家脸上有些茫然。

"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内,让敌人相信我们真的溃不成军,让他们轻敌冒进。然后我们……"粟裕伸出手,猛地往怀里一兜,"就把孝丰作为顽军的葬身之地!"

新四军于6月4日主动撤离新登,在8日继续从临安北撤,于15日撤离天目山,将敌人引向新四军的预设战场。

开始,顽军那个前敌总指挥李觉还是比较谨慎的,再三告诫各部:"不要受骗上当,丛林深谷,容易埋伏,务必严密搜索敌情。"然而,他们算来算去,觉得优势总在他们手里,更何况从6月13日开始,天目山地区的新四军后方机关、仓库和医院,陆续撤退;加之,顽军第33旅进占新四军据守的临安县城时,也未遭到新四军打击。

6月18日,顽军第33旅为了抢头功,采用了旧军队中的惯技:谎报军情﹣﹣宣称它已夺取了孝丰城。国民党军第52师师长张乃鑫连忙派他的谍报队队长去孝丰城联系,正好给新四军抓住了,连人带信件被送到苏浙军区前敌指挥部。

顽军竟然长驱直入,分散冒进了!而其他顽军部队只进到孝丰东南的港口地区。两个兵团之间,东西相距约二十公里。

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反共急先锋国民党军第52师是制造皖南事变的元凶,一心想再造昔日皖南事变的"辉煌","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的叫嚣就是出自该师。

1945年6月19日夜,云淡星稀,风平树静,正是杀敌的好时光。粟裕下令:全军出击!

第4纵队向敌左路迂回,第1、第2两纵队突击敌右路,两把尖刀直插顽军双肋。新四军指战员斗志昂扬,响亮地提出:"歼灭第52师,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复仇",奋勇向前。他们经过一昼夜激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主力,比原计划少用了一天。

粟裕随即又杀个回马枪,调转兵力于孝丰东南围歼了顽军右路兵团大部,共歼顽军六千八百余人。

至此,三次反顽战役胜利结束,连同第2纵队在四明山区作战的战绩及顽军一个纵队起义,新四军共消灭顽军一万三千余人,扩大了苏浙皖敌后新区,为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日斗争扫除了障碍。天目山战役的意义,还在于新四军提前实现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为尔后的解放战争作了军事上的重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