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算是一部很经典的电视剧,剧中演员们的演绎也非常精彩,虽然这部剧很经典很不错,但是作为历史剧,这部剧其中有很多与真实历史相违背的地方,而且由于这部剧普及面很广,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历史误区,因此下面就来说一说这部剧中与历史不符的情节,并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被戏剧化的苏麻喇姑

在电视剧中塑造了苏麻喇姑这个女性角色,几乎苏麻喇姑贯穿了整部剧,戏份很重,而且还与康熙有感情纠葛,那么历史上也是如此吗?

答案当然不是,历史上的苏麻喇姑确实与康熙有感情,不过她与康熙的感情可不是爱情,而是祖孙之间的亲情。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康熙的祖母太皇太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陪嫁丫环,她自幼就服侍孝庄,两人感情如同姐妹,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苏麻喇姑的出生年月,但是按照记载她大概应该比孝庄还大了一岁,所以她比康熙至少大了42岁,是康熙祖母一辈的年龄。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对孝庄极为忠诚,在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去世后,苏麻喇姑毅然放弃了出宫嫁人的机会,一直陪伴守护在孝庄身边,并且还帮孝庄照看了顺治和康熙父子两代皇帝成长。

苏麻喇姑尤其是对康熙影响极大,康熙幼年时罹患天花,被隔离在了宫外,当时正是苏麻喇姑不惧传染的风险,对康熙照顾有加,最终使得康熙康复过来。

后来苏麻喇姑还负责教导康熙启蒙识字和宫廷礼仪,因此康熙与苏麻喇姑感情极好,他称苏麻喇姑为“额娘”,两人情同母子。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所以历史上的苏麻喇姑与康熙是有感情,但是二人之间以年龄论苏麻喇姑够当康熙的祖母了,以感情论两人情同母子,因此历史上的两人是只有母子之情和祖孙之情,不存在电视剧中那么演绎的爱情。

而且剧中演绎的苏麻喇姑死亡时间也不对,按照电视剧中交代,苏麻喇姑在孝庄去世后不久也跟着去世了,这是完全不对的。

历史上孝庄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岁。而苏麻喇姑则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去世,享年大约93岁。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比孝庄晚死了将近十八年,所以剧中的这段情节是完全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因此苏麻喇姑在剧中是完全被戏剧化,与历史上真实的苏麻喇姑不太相符,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孝庄的人物台词凸显了编剧缺少历史常识

康熙的祖母孝庄在剧中被塑造很不错,颇有政治女强人的形象,但是孝庄的台词也成为整部剧中最经典的漏洞,甚至在网上被各种调侃。

这个台词漏洞就是孝庄在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是“我孝庄……”,实际上孝庄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的谥号,她是蒙古族人,其全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只是她的谥号,而且她的谥号全称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历史上简称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是布木布泰的谥号,“文”字是为了配合她的丈夫皇太极,因为她的丈夫皇太极谥号为文皇帝,所以她就称为孝庄文皇后,所以孝庄的称呼是在她死后才有的,她生前不可能就知道自己会被孙子康熙追谥为孝庄文皇后。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生前都会被皇帝上徽号,同样孝庄在顺治时期被尊为皇太后,就被上徽号为昭圣太后,到了康熙时期,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所以在剧中孝庄如果想自称,她应该自称为“我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说起来都很拗口,算了吧,如果电视剧中严格按照历史称呼来自称,这估计属于是给孝庄的扮演者斯琴高娃老师增加台词难度。

而且电视剧中演绎孝庄去世时康熙在外地,实际历史上孝庄去世时,康熙一直亲自在身边服侍,极尽孝道。

因此孝庄这个人物在剧中虽然塑造的很好,但可惜台词上凸显了剧组主创人员缺乏历史常识,哪怕请一位清史顾问,也不至于出现这种台词漏洞。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剧中的顺治完全采用了民间野史传闻的形象

在这部剧中康熙的老爹顺治的戏份并不多,当然,毕竟是讲述康熙王朝的事,演太多顺治就跑题了。但是在仅有的顺治戏份中可以看出,剧中的顺治事迹完全都是采用了民间野史传闻的事迹形象。

首先就是顺治与董鄂妃的问题,按照剧中交代董鄂妃比顺治大了三岁,而真实历史上董鄂妃比顺治小了一岁,剧中还称董鄂妃是汉家女子,这就是套用的民间野史传闻董鄂妃系江南名妓董小宛的事情。

实际历史上董鄂妃是纯正地道的满洲人,其姓氏为董鄂氏,只有民间野史才传言董鄂妃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并且还比顺治大了三岁,而真实历史上董小宛岂止是大顺治三岁,董小宛比顺治大了15岁,根本不存在她被人掳入皇宫献给顺治的事情。

其次就是剧中交代顺治最后是在董鄂妃死后出家为僧,并且在康熙继位后,还一度与康熙见面,而这也是完全的民间野史传闻。

只有民间野史才认为顺治是因董鄂妃去世后为情所困而出家让位,实际历史上顺治是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了天花病毒,最后死于天花。

所以剧中整体顺治的事迹全都是采用了民间野史的传闻。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康熙的挚爱容妃其实是孙子媳妇儿

容妃算是剧中仅次于孝庄和苏麻喇姑戏份的女性角色,算是女主之一,但是如果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历史上的容妃指的是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的容妃和卓氏。

清朝历史上的容妃是乾隆的妃子,她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呼,那就是香妃,她是新疆维吾尔贵族女子被献给了乾隆,传说她的身体自带经久不散的体香,因此又被人称之为香妃。

而电视剧中容妃的历史原型实际上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在历史上荣妃很受康熙宠爱,生育了五子一女(其中四子夭折),是皇三子胤祉和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生母。

不过历史上的荣妃与电视剧中的容妃事迹完全不同,她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才去世,死后也没有被追谥为皇后,这些与电视剧中完全不同。

再说一说剧中康熙追谥容妃为孝慈仁皇后的事情,还是编剧没有搞清楚谥号,就算是康熙真要追谥容妃为皇后,也只会追谥她为孝慈皇后,怎么会出来孝慈仁皇后的称呼,要知道“仁”字是为了配合康熙的“仁皇帝”谥号,康熙都没有死,去哪来的“仁”字谥号,所以孝慈仁皇后的称呼又是剧中的一大漏洞。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葛尔丹与蓝齐儿根本就不是一对

在剧中康熙由于国力未恢复,一直对蒙古准葛尔部的首领葛尔丹采取忍让策略,甚至不惜把女儿蓝齐格格下嫁,这段完全是电视剧中瞎扯,九泉之下的康熙如果知道电视剧中这段剧情,恐怕都得从棺材里跳出来打编剧脑袋。

首先历史上是蒙古准噶尔部,并不是准葛尔部,而准噶尔部的首领并不叫葛尔丹,而叫噶尔丹。

其次,康熙根本不可能把女儿嫁给噶尔丹,虽然清朝皇室有满蒙联姻的政策,但是历史上最初清朝皇室推行满蒙联姻是只与漠南蒙古各部贵族联姻,直到康熙时期才逐渐与漠北蒙古各部贵族联姻,但不与漠西蒙古联姻,与漠西蒙古贵族联姻是乾隆时期之后的事情了,准噶尔部属于漠西蒙古,在康熙时期是不属于清朝皇室的联姻范围内的。

再者,历史上的噶尔丹比康熙大了十岁,康熙怎么可能把女儿嫁给他,而且历史上的噶尔丹为了接任准噶尔部首领的位置,他是在哥哥前任准噶尔部首领僧格珲台吉被杀后,按照收继婚习俗娶了嫂嫂哈努克敦才继承了准噶尔部首领之位。所以人家有嫂嫂当媳妇儿,不需要娶清朝公主。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并且历史上的噶尔丹也不是被大阿哥胤禔所杀,历史上的噶尔丹是被康熙三次打败之后,在第三次众叛亲离之后,历史上一说是绝望之下服毒自尽,还一说是急火攻心而亡,总之绝不是被胤禔所杀就对了。

还有就是历史上康熙根本就没蓝齐儿这么个女儿,因为蓝齐儿的母亲容妃都是属于剧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她自然也是虚构人物了。

蓝齐儿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历史上荣妃所生的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历史上固伦荣宪公主确实很受康熙喜爱,按照清朝规矩,妃嫔所生之女只能封和硕公主,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奉为固伦公主,而她正是由于深受父亲康熙宠爱,所以才被破例封为固伦荣宪公主。

历史上固伦荣宪公主可并没有嫁给噶尔丹,她下嫁给了漠南蒙古巴林部贵族乌尔衮,两人婚后恩爱和谐,因此历史上固伦荣宪公主比蓝齐儿可幸福多了。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李光地与蓝齐儿不可能产生感情

蓝齐儿在电视剧中除了有丈夫噶尔丹之外,还与大才子李光地有过一段感情,但是这也完全是电视剧所演绎。

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年纪大了十二岁,完全不是剧中青年才俊的形象,他怎么可能与康熙的女儿产生感情纠葛,在历史上李光地很有才华,深受康熙喜爱和器重,而且康熙很赏识李光地的才能,对他倾心结交,两人不仅是君臣关系,私人关系上还属于是密友关系。

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最后也不是被贬到澎湖当知县,历史上的李光地在最后一直官至大学士,权力非常大,在汉臣中已经算是最高级别了。

所以历史上的李光地也与电视剧中形象完全不同。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康熙的皇后问题

在电视剧中只演出了康熙第一任皇后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并且赫舍里氏只给康熙生育了一个儿子胤礽之后就去世了,实际上这些也是与历史完全不符的。

历史上赫舍里氏为了康熙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承祜和胤礽,承祜在4岁时夭折,后来赫舍里氏才生育了胤礽,而胤礽最初的名字叫保成,后来才改名为胤礽,赫舍里氏在生育胤礽后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而在剧中似乎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就没再册封过皇后,实际历史上在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又册封了两任皇后。

这两任皇后分别是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钮祜禄氏是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佟佳氏是康熙的亲舅舅大学士佟国维之女,两人都属于贵族出身,只是寿命都比较短。

历史上的康熙在她俩相继去世后,可能认为自己命太硬,太克妻了,所以康熙不再册立皇后。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胤禔的生母是惠妃还是慧妃?

在剧中大阿哥胤禔的生母被称之为慧妃,而慧妃还是大学士明珠的妹妹,实际上这些也都与历史不符。

历史上康熙的后宫有一位慧妃,还有一位惠妃,音同字不同。

慧妃姓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贵族女子出身,属于是孝庄的娘家族人,入后宫未被册封就去世了,在她死后,康熙追封她为慧妃,她与康熙没有生育子女。

惠妃是满洲人姓纳兰氏,历史上她才是大阿哥胤禔的生母,她与明珠确实有关系,只是两人不是兄妹关系,她是明珠的堂侄女,属于是叔侄关系。

还有就是电视剧中曾称惠妃为皇贵妃和贵妃,实际历史上惠妃最高的封位也只是妃,这点也是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索额图并不是国丈

按照剧中的设定,皇后赫舍里氏是索额图的女儿,索额图也是康熙的岳父,属于是大清国丈,这点也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

历史上索额图是辅政大臣索尼第三子,而皇后赫舍里氏是索尼长子噶布喇的女儿,所以历史上的索额图是赫舍里氏的三叔。

真有魏东亭这个人吗?

在剧中康熙身边有一位从小到大的好朋友魏东亭,康熙对他是极为信任,甚至在《雍正王朝》中也有魏东亭出场,这让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真有魏东亭这个人,可是实际上魏东亭这个人是电视剧中所虚构。

魏东亭的历史原型其实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历史上曹寅字栋亭,他的字正好符合魏东亭的名字,人物事迹也与魏东亭接近。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太子胤礽是两立两废

在这部剧中太子胤礽只被废了一次,康熙就再没立过太子,而这也是完全不符合。

实际在历史上太子胤礽是两立两废,分别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时第一次被立为太子,后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第一次被废掉太子之位,又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二次被立为太子,最后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被废掉了太子之位,从此胤礽被圈禁于咸安宫内,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在圈禁之所去世。

三藩的称呼编剧都没整明白

三藩之乱是整部剧中比较精彩初潮戏份,但是作为历史大剧编剧居然把三藩的称呼都整错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按照剧中演绎,三藩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镇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的平南王耿精忠,而实际历史上镇守福建的镇南王是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才是尚可喜,合着三藩除了吴三桂说对了,其他两藩都说错了。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上的小角色周培公

在电视剧周培公堪称是康熙的智囊人物,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但是后来却因遭到明珠和索额图等满洲贵族嫉妒,被康熙贬到盛京任职,实际历史上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周培公其实只是个小角色,周培公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幕僚参谋而已,在电视剧中周培公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满洲贵族图海反而成了副手,实际在历史上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是大学士图海,周培公不过是图海军中的一个幕僚参谋而已。

当时图海率军平定割据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叛将王辅臣,而王辅臣手下的布政使龚荣遇和总兵黄九畴恰好是周培公的同乡发小,二人为内应愿意帮周培公劝降王辅臣,因此周培公向图海建议自己孤身进城劝降王辅臣。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图海很高兴,于是把周培公的劝降计划报告给了康熙,因此康熙亲自召见了周培公,并赏赐他穿黄马褂,给他下了劝降王辅臣的圣旨。就这样周培公穿着黄马褂拿着招降圣旨孤身进城兵不血刃的劝降了王辅臣。

王辅臣投降之后,周培公立下大功,因此康熙加封他为道台,享受从一品官待遇。后来周培公又向康熙进献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之策,被康熙采纳,晋升为盛京将军,所以历史上的周培公可不是被康熙贬官到盛京,他到盛京还属于是立功升级了。

而且历史上帮助康熙画地图的人也不是周培公,是当时康熙邀请在清朝的欧洲传教士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最终才绘制出了《皇朝全图》。

所以历史上的周培公不过是一个小角色,他到盛京属于是高升了并不算被贬,电视剧中夸大了周培公的能力和作用。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姚启圣与施琅并不是师生关系

在电视剧中帮助康熙收复台湾的两大主力就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按照剧中设定,姚启圣早年是施琅的老师,所以才向康熙举荐了施琅出任水师提督。

实际历史上姚启圣与施琅没有任何关系,两人更不是师生关系,姚启圣之所以举荐施琅,是海澄公黄芳度临死时推荐,当时姚启圣本想向康熙请奏让黄芳度负责福建水师军务来收复台湾,结果黄芳度在与台湾郑经打的漳州之战中战死了,黄芳度临死前托人给姚启圣写的诀别书中举荐了施琅可以负责福建水师军务收复台湾,因此姚启圣才向康熙推荐了施琅。

真有宝日龙梅吗?

剧中宝日龙梅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公主,她的部族被噶尔丹屠杀,她才跑去找康熙,并且为了请康熙帮她的部族报仇,她还委身为了康熙,实际历史上根本就没这回事。

其实《康熙王朝》的编剧绝对不了解蒙古喀尔喀部的历史,喀尔喀部就是漠北蒙古各部统称,自明末清初时期就分成三大部,分别是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喀尔喀部在顺治时期只是名义上归顺清朝,实际清朝根本管不到他们。

直到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三部抵御不住噶尔丹,才被迫与康熙会盟,正式归的顺了清朝,此后康熙把皇六女固伦纯悫公主下嫁土谢图汗部首领丹律的孙子策棱,清朝皇室才开启了与漠北蒙古贵族联姻,之后雍正为了更好的统治喀尔喀部,又把策棱晋升为超勇亲王,并给策棱家族单划出了赛音诺颜部,自此喀尔喀部分为四大部,现今外蒙古国80%的人都是蒙古喀尔喀部人。

所以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宝日龙梅,喀尔喀部并没有被噶尔丹攻灭,只是受到噶尔丹威胁归顺了清朝,开启了清朝皇室与喀尔喀部贵族联姻。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千叟宴上根本不可能出现明珠和索额图

电视剧中康熙为了表现自己的盛世强大,举办了千叟宴,请全国老人到宫廷里免费吃饭,康熙还邀请了已经获罪被抓起来的前大学士明珠和索额图,还在间隙偷偷向两人敬酒,这一段也是非常不符合历史的。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历史上索额图死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明珠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们俩如果真去参加康熙千叟宴,恐怕康熙得被吓坏了吧。

郑经被丑化了

按照电视剧中设定,台湾明郑首领郑经在施琅大军攻台时,郑经居然想在最后引荷兰人占领台湾,还说出了“宁把台湾留给红毛鬼,也不留给满清大辫子”的话,这句话包括郑经居然出现在施琅收复台湾时,都是不符合历史的。

这部电视剧其实对郑经丑化的很厉害,郑经不仅想出卖国土,还气量狭小的杀害了施琅全家,才迫使施琅归顺了清朝,这些都是不符合历史的。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历史上杀害施琅全家的人实际上是郑经的父亲郑成功,施琅也是在郑成功时代就投降了清朝,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演的在郑经时代才投降的。

还有就是历史上的郑经虽然不成气候,但是也不是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不堪,实际上当时的郑经表面还是忠于明朝政权的,即便在最困难时期,他也没有想过把台湾卖给荷兰人,反而是清朝曾想联合荷兰人夹击郑经收复台湾。

而且历史上的郑经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就病逝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才率水师收复台湾,当时带着台湾军民投降的是郑经的儿子郑克塽。

所以电视剧中不仅贬低丑化了郑经,还把他演绎成了在清朝收复台湾时自尽而亡,这些都是完全违背史实的情节。

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

康熙在朝堂上闭目去世

按照电视剧中最后一集交代,康熙最后是在上早朝时,在朝堂上闭目去世,这一点是更加不符合史实。

历史上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死于畅春园中,康熙怎么可能会死在朝堂上,这是完全属于是艺术加工。

写在最后

这些只是电视剧中一些主要人物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可以说这部剧只是遵从了历史大概框架,很多地方都是与史实不相符的,虽然可以理解作为电视剧应该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绎,但是很多地方严重违背了史实,这不是一部作为历史正剧应该出现的。

当然,瑕不掩瑜,即便如此,《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也算是国产历史剧中比较经典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