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作者:小美说经典

众所周知,“央视”是全世界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名词之一。它中立的播报风格、雄浑的体育解说,乃至一代代高质量的电视剧,都伴随我们的成长。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然而远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央电视台最初只是北京的一家普通的电视台而已。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办了第一家电视台,那时仅限于北京。尚无高尔夫球转播,也无边锋秀场地,更无影视剧鲜明的三观倾向。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这家仅有几百名员工的小机构,只能在北京的部分区域有限播放节目。十五年间,北京台默默无闻地经营着,甚至连专有的台标都没有。

直到改革开放,大陆电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北京台”这三个字已无法代表其影响力。1978年5月,这家机构升级为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逐步走向全国性的播出。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为区分频道,央视在标识中追加了波道号,此即第一代“台标”。不过影响仍然有限,名气远不如今。

1981年,央视推出旗下首个电视剧《春天舞台》,轰动效应令高层震惊。他们意识到电视剧的力量,并开始培养自己的原创节目。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没过几年,伴随着彩电和全国转播网的日渐普及,央视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到1984年,央视第一全部年自制的连续剧《西游记》播出,在“八十年代”中国影视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两年,央视播放的每部内制剧都备受关注,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当央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重要媒体时,一个浅显的“标识+编号”显然已无法满足需要。要与新媒体的浪潮共存共荣乃至引领潮流,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央视崛起的特殊标志!1991年,第一代真正的央视台标“三色蝴蝶标”的面世,开启了央视台标演变的新篇章。

1998年,三色蝴蝶标因版权纠纷退场。为寻求全新视觉品牌,央视高层积极部署,面向全球发起新台标的设计征集。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这是中国媒体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数以百计的设计师报名参赛,海量稿件涌入,中外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

评审专家们面对众多参赛作品,略感视觉疲劳之余,也为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所折服。层层筛选,直到一件作品突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极简、又富于表现力的双线构图,以及流畅的英文字母组合,令评委们深感震撼。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这就是央视新台标的原型,而它的作者,是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的日本设计大师——长谷川章。

其实,长谷川章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多年来,他陆续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多次应邀来华访问学习。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在他内心,一直怀揣着对东方美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钟情。所以这次设计央视新标识时,长谷川章汲取了中国古老的“阴阳平衡”文化内涵,同时又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完成了一份中西合璧的杰作。

这标志性的设计一经发表,立刻在业内共享盛誉。它简洁、大气又不失严肃,完美契合了央视向国际化迈进的新使命。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然而在中国国内,台标的日本设计师身份,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论。在很多人眼中,央视这个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视觉识别却来自东洋,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历史记忆,仍深深烙印在老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这次CCTV台标的启用,其实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央视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孕育和培育这门新兴产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电视传媒从央视起步,在它的带动下逐步壮大。到了八九十年代,彩电的普及更成就了“晚八点档”鼎盛,中国自主研发的电视剧成为家庭娱乐。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剧名,也成就了央视及中国电视的黄金时代。

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中国电视圈从一片荒芜变成热土百花齐放。音像市场、版权经济、创意产业,都在电视这个风口浪尖乘风破浪。

中国电视人抓住机遇,成功孵化出包括影视娱乐、体育运动、财经新闻等更加专业化的频道,形成了如今的中国电视业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而在这电视大业40年的发展史上,CCTV的几代台标演变见证着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再到壮大的全过程。它记录下中国电视人从探路到高歌猛进的成长和蜕变。

正如这枚日本设计师操刀、中西合璧的新台标所象征的,中国电视人在发展道路上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和互鉴的姿态,这也成就了中国电视业惊人的进步。

这次CCTV台标的更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中国电视传媒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简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央视自身发展的跨越。从1958年最初的北京电视台开始,到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它的使命已经从地方性转变为全国性;从仅面向北京市民,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播出,它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指数级的提升。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1978-1991年间央视开始拥有自己的电视剧创作能力,并通过连续剧取得巨大影响力,这标志着央视从单纯的播控机构,逐步向创新型的媒体集团转型。

乃至在2001年使用全新英文台标,更彰显了央视向现代传媒新标杆迈进的决心。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与央视自身的转型同步,这背后也体现了中国电视产业整体的成长。中国电视圈从小众的文艺范畴,成功转型为影响家喻户晓的大众媒体;从国企体制向市场化转轨,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重构;从单一的制播运营,向全媒体集群的多元化发展......诸多变化背后,都有中国电视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进取心态。

央视台标居然是日本人设计,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可以说,从三色蝴蝶到双线CCTV,每一次央视台标的重大变更,都印证了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大潮。这是整个行业进步的果实,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成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