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民公社时期的群众是如何监督生产队的财务的?

作者:东方之鹰KBZ
(一)将复式账改为单式账,使记账的概念符合大陆农民群众的收支概念;(二)钱、物分记,适应大多数生产队钱、物并重的实际情况;(三)根据贫农下中农的需要公布账目,怎样公布就怎样记账;(四)简化会计账簿和科目;(五)提倡按原始单据记账;(六)会计术语力求通俗易懂。这些规定是“简明、适用、易学、易懂、公开账目、便于监督”方针的具体化,是一般农村人民公社可以适用的。当然,由于各地生产队的生产情况和社队的规模不尽相同,在全国范围内,或者在一省范围内,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几种类型的改革方案;随着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大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会计制度。 —《人民日报》

任何一个组织想要运行起来,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来支撑,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规划和管理经济以及财务,比如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企业,都有专门的财务部或者会计人员来管理经济,离开这些人和制度,企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和存在。

但是当我在互联网中看了这么多关于描述人民公社时期的文章我才发现,大部分文章都是根据回忆去描述自己在那时候的生活经历的,以及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单纯表达对于集体经济的不满,自言自语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输出情绪的,很少有文章能够详细描述那个时代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经济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这恐怕就是导致一个错误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个错误的印象就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财务和经济不受监督,漏洞很多,非常容易被钻空子。

我常常看到有很多人在网上言之凿凿的宣扬这一错误的印象,拿自己的回忆和经历做保证,斩钉截铁地说这是真的。真是所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把这一错误的印象当成一个历史事实了。

人民公社时期的群众是如何监督生产队的财务的?

公社算盘会计

而真实的历史情况,恰恰与现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相反,根据当时的原始历史资料,为了保障群众能够随时监督人民公社及生产队的财务和经济情况,在内部的财务制度上,力求让每一个群众都能看懂账;在外部的监督体系上,则要求做到生产队的财务公开,力求让每一个群众能够看到账。

为此,我将根据搜集到的一些原始历史资料,从内部的财务制度和外部的监督体系两个方面,用几个典型的公社和生产队作为代表,系统的描述一下当时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经济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同时旨在破除错误的刻板印象,还原历史事实。

湖北省孝感县卧龙公社金星大队第八生产队调查资料

记账方法(内部财务制度)

这个队的账簿是按群众的习惯和要求建立和登记的。是个单式的收付账,与过去的老式账差不多,简明易懂,便于查看。群众说:“我们怎么样想的,就希望会计怎么样记,会计记在账上,我们记在心里。”这套简明易懂的账,对于这个队的民主理财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的记账方法有不少可取之处。

第一,重点突出,他们把记账的重点放在现金收付、粮食收付和工分登记上。群众说,现金、粮食是劳动的果实,工分是社员的家当,必须记细、记全、记实、记准。

第二,物分开设账,物记物,物不折钱,各记各账。分配时,钱、物分开定方案,统一计算到户。群众说,如果实物折钱记账,钱数内有实物,实物数内又有折成现金的,弄不清楚,容易错账。

第三,实收实付,收就记收,付就记付。收什么就记收什么,付什么就记付什么,实事实记,一事一记,直来直去,不走虚账。一九六二年曾记过好多笔虚账,群众有意见,一九六三年还有九笔虚账,一九六四年全是实收实付。

第四,段段清,就是把账目一段一段弄清。他们把全年的现金收付,按副业收入和出售余粮的时间分成几段, 按段清查核实,清了一段以后,记住一个收付余额。收获粮食,随收随处理,打一场,清一场。同社员的往来,除了特殊情况外,年底必须结清,不拖下来。一九六二年只有一户因为生病的人多借下队里三十元,年终未能还清。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大四年,各户的往来年格全部秸清,没有一文拖欠。

这一套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简明易懂,在调查中,调查组找了两个高小文化程度的社员试了一试。他们没有接触过账,却能看懂这套账。让他们记几笔账,也记对了。

人民公社时期的群众是如何监督生产队的财务的?

生产队部分账本格式

民主理财制度(外部监督体系)

第八生产队的群众和干部认为仅有简明易懂的账簿还不行,更重要的,还必须有一套管理制度。这个队制定了许多好的民主理财制度。

对于现金,采取钱账分管的办法,管账的人不管钱,管钱的人不用钱,用钱的人由队长派。上街卖余粮的时候,会计拿单据,保管拿粮款,不准一个人又拿单据又拿款。对于开支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小数目的开支,由队委会作主,数目比较大的开支,要同群众商量。因此大部分的开支,群众都知道,会计就是想做假账,也不可能。

对于粮食,采取集体管理、集体监督的办法。他们规定晚上一个人不准到稻场和仓库;集体的粮食上了场,私人的粮食都得拿开; 分粮的时候,一起来,一起走,人不到齐不破印,不开秤;仓库要轮流值夜,每夜两人一班,两个干部不能同值一班,保管值夜要把印交给别人保管,每班配备的两个人,隔一段时间就要调换一下。

这个队在民主理财上做得最突出的是建立了一套清查制度。一年大清两次(夏收预分和年决分),小清四次,不时发现问题便随时清查。大清的时候,每有一个劳力参加现金粮食的收付,要会计一笔一笔的报。报得不清的地方,要会计拿出原始单据,解释清楚。小清和临时清查,由群众选出清算小租进行。清算小组要向群众报告清查的情况,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如果群众还有怀疑,还要再查,直到问题彻底查清为止。

人民公社时期的群众是如何监督生产队的财务的?

工分账一九六四年是一月公布一次,让群众核对。一九六五年根据群众的要求,改用工分牌,每天登记,每天在田头公布。群众对于工分很重视,上工看,下工也看,看自己的,比别人的。群众的说法叫:“人比人,户比,群众比干部”。如果在对比中发现有问题,就派清算小组去清工分。保管收存的现金,在钱数较大的时候,也要常清查。一九六二年收割早稻以后,出售余粮进款一百六十元,群众怕干部挪用,每隔五、六天就要保管把这笔钱拿出来数给大家看看。

黑龙江省生产队财务制度改革(内部财务制度)

好的财务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改革的结果。而另一个与现在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财务制度不仅不是一些人所宣称的僵化的、长期不变的,相反是经常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革的,而且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群众看懂账目,方便群众进行监督。

改革前的问题

原来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实行的会计账目缺陷很多,相当烦琐,不能适应发展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科目多,烦复杂,难学难用 原有的会计账目,设了许多大、小科目,少的五、六十个,多的七、八十个,发生一笔经济收支必须在科目之间转来转去,如大车坏了得走四笔账才能注,一匹牧畜转为役畜得记五笔账才算完事。会计员反映:“学的时候蒙头转向,用的时候天转地转”

(二)收入、支出互不衔接,不能正确地反映生产队的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例如,留的生产费就分别记在社员生产费股金、生产费基金两个科目里,花的钱分别在农、林、牧、副、渔等好几个支出科目里。这样,打开账本,不但干部、社员不知道生产队的生产费留多少,花多少,结余或超支多少,业务不太熟练的会计也找不上头绪。特别是公积金科目,只记每年提取数,花了以后另记在固定财产科目里,只有固定财产报废时才在公积金科目里减去一笔,因此,在公积金科目里看不出结余或超支多少,造成虚假现象。社员反映:“账上的公积金是个‘虚胖子’,有数没钱”。

(三)记账方法多,拐弯抹角,不利社员民主理财 原有会计账目使用两种记账符号(收付、借贷),使记账方法和日常生活中的收支概念不一致,许多收支事项,如固定财产、库存种子、草料等收进的要记付出,拿出的要记收入,使人很难理解。除了会计人员明白以外,别人打开账本没法看懂,社员说:“离开圣人(指会计)就玩不转转。”干部、社员不仅看不懂,公布的时候也听不懂,社员说:“公布账目像和尚念经,也不爱听。生产队干部反映:“能看懂文件,看不懂账,会计说啥就得听啥。”

(四)会计专用名词术语多,什么分类、对应、平衡、科目等,群众根本不懂,有时造成误解,许多会计员反映:“只能照葫芦画瓢,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原来的账目是烦琐哲学多,群众观点、生产观点少。不利于生产,不利于群众监督,不利于改进经营管理。

改革的账目体系

为了对生产队现行账目进行彻底改革,黑龙江省于一九六五年二月在呼兰县白奎公社大坊大队进行了试点,提出了账目改革方案,然后举办了财会辅导员和财经专业教师参加的训练班,采取回顾历史和总结经验的方法,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一切烦琐的、脱离群众的会计科目和账表,制定了一套新的会计账目,然后,有领导有计划的在全省推行。

这次改革后的财务账目,本着简明、适用、易学、易懂,从管好资金、发展生产出发;从堵塞漏洞、巩固集体济出发;从便于群众监督出发。

共设“六账一簿”,六账是:(1)现金流水账:凡是生产队发生的现金收支都通过这本账管起来,有来龙去脉;(2)实物流水账:凡是生产队的实物收支,都通过这本账控制;(3)生产费账:生产队留多少生产费,花了多少,精余或超支多少,可以全面的反映出来,(4)收入分配账:主要记载生产队收入多少钱和这些钱年分配的结果;(5)专用基金账: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基金等积累多少,动用多少,结余或超支多少;(6)往来账:包括队内与队外的一切济往来事项。“一簿”是固定财产登记簿,登记固定财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对社员入社时投入的股金,进行单独登记保存,不另在账面记来记去。

改革以后的账目特点

(1)不设会计科目,改为按照生产队资金的性质和用途设置账本,把每一项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或超支,都完整地、全面地在一本账上反映出来。

(2)取消了统一记账符号,改为按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设账栏。实物账设出库、入库、结存。往来账设借出、收回或借入、偿还栏。这样,打开账本就清楚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

(3)取消记账凭单等一些记账手续,改为按原始单据直接记账。

(4)尽量避免使用会计术语,改为按照群众生活习惯通俗的语言。

由于新账打破了过去会计账目各种烦琐的旧框框,适应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发动广大贫下中农民主理财的需要,因而改革以后,就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普遍认为为,这是“三清”(公积金、生产、收入分配)“一实”(有有物,财物实在)的账。

人民公社时期的群众是如何监督生产队的财务的?

克山镇公社东清大队四队会记赵长有说:“我当了几年会计,过去那种账也看不出来公积金有没有钱,这回打开账一看就知道,而且搞月结也省事。”五常县安家公社前进七队建完新账向社员公布时,贫农许连水说:“过去公布账是鸭子听雷,这回听得清楚,今后让我们管家理财也能插上手,说上话了。”

“四块牌、三上墙”的财务公开制度(外部监督体系)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体。实际上在当时,公社已经普遍形成了一种“四块牌、三上墙”的制度,可能具体形式随着各地的情况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整体上的趋势就是生产队财务公开制度逐渐普及。

一个问题,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让群众对生产队的财务能看得见,管得着,防止发生新的经济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队就发动贫下中农讨论和订制度,结果订了几十条甚至近百条。

这时候,贫下中农就议论起来了,认为条文订少了,管不住,订多了,记不住,这不是好办法。

有的队就根据已实行并且效果较好的挂牌公布工分的经验,把现金、粮食(包括各种产品)工分、社员投肥(有的是将投肥折成工分一齐公布)都实行了挂牌公布的制度。公布的办法是,把收支逐笔写在牌上,收支相抵的结余数,同保管员(或出纳员)手中保存的数,核对相符后,由保管员在牌上盖章,每天公布,让群众看,不识字的请识字的讲给他听。这个公开账目的办法,干部和贫下中农都很满意,干部把公开账目叫做“亮红心”群众把公布的牌子叫做“常清牌”“勤俭牌”“民主牌”“团结牌”。

河北昌黎县皇后寨公社信庄大队已经坚持了两年;广西荔浦县沙街公社坚持了一年多;湖北孝感专区已开始在全专区推行;河北唐山专区已有三分之一的生产队实行,其中遵化、迁安两个县已有百分之七十的生产队实行。

实行“四块牌”和“三上墙”以后,许多生产队天天进行小清查,孝感县群益大队有一个生产队的核心组长与保管员私下商量好,挪用了公款九元,在公布账目和查点保管员手中的现金时,保管员交不出现金。在群众质问之下,组长归还了钱,作了检讨。河北遵化县山里各庄公宋各庄大队第四队会计的妻子有一天没有出勤,会计给她配了一天的工分,立即被社员查出来。会计当众作了检讨,抹去了多配的工分。

实行了账目公开办法,记账及时,发现错账、漏账,随时查对,随时改正,真正做到了日清月结。到分配时,账目清楚,缩短了核对时间,提早分配,减少了会计工作量。同时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过去多生产队里的开支是干部当家,花钱往往不和群众商量,开支不合理,群众意见多,现在社员摸清了队里家底,大家都监督开支,算账花钱,资金使用合理了。

孝感县群益大队一队队长要买三千斤饼肥。社具说,队里的钱不多了,不要买饼肥。大家主动去打青草,解决了肥料周题。昌黎县信庄二队,一九六四年实行“三上墙”后,社员及时监督生产开支,精打细算,制止了浪费。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其他因素,这个队一九六四年的生产开支比上一年降低了百分之十六点七。

写到这里,我想结论已经很清楚了,在当时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财务制度,不仅不是封闭,而是面向社员公开的,有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同时内部财务制度也是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进的,目的就是更加方便让社员实行监督。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为破除对集体经济的错误的刻板印象、还原历史事实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

继续阅读